閩南彩扎
唐宋時期,發源於泉州。紙紮品多用於紅白喜事中的封建迷信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創作題材開始反映現代生活,材料上也由過去僅用紙紮發展成為使用土、蠟、搪塑、絲綢布料等,使之更加富於表現力。彩扎分為“站活”和“坐活”兩種, “站活”一般製作大型作品,如“鰲山”、“靈厝”、“彩樓”等;“坐活”一般製作精巧作品,知名人物、飛禽走獸等。我省彩扎工藝品與北京絹人和廣東紗燈同屬“美術人形”一類,目前主要有廈門和泉州兩地。廈門彩扎屬於“北派”,擅於表現戲劇武打人物,已故老藝人柯石頭是北派彩扎的代表,作品有《武松打店》、《獅子樓》、《快活林》、《景陽崗》等,人物神態維妙維肖。泉州彩扎屬於“南派”,擅於扎制戲劇婦女形象為多。老藝人陳天恩的代表作有《觀音》、《牛郎織女》、《水漫金山》、《陳三五娘》、《霸王別姬》、《西廂記》、《紅樓夢》等,泉州彩扎藝人還有盧金釵、陳浪等人。他們的作品也各有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