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米市

長沙米市,長沙米市在長沙商貿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其雛形可追溯到北宋晚期,當時的潭州已能製造載米萬解的大船,往來湘江,運送大米。到清雍正初年,湘江上運米之船"千艘雲集",直銷漢口,再抵江浙,盛極一時。

長沙米市在長沙商貿史中占有重要位置,其雛形可追溯到北宋晚期,當時的潭州已能製造載米萬解的大船,往來湘江,運送大米。到清雍正初年,湘江上運米之船"千艘雲集",直銷漢口,再抵江浙,盛極一時。20世紀二三十代,長沙因為其不斷增加的稻米輸出,在全國糧食貿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得以與無錫、蕪湖、九江並譽,成為當時廣為流傳的中國四大米市。長沙附近的易俗河已成為百穀總集之區,"糧倉相比,米袋塞途,年貿易額達200餘萬擔"。1726年(雍正四年),清政府由藩司發帖,開設各類牙行,提供交易場所,米市正式形成。長沙集鎮共開設牙行35戶,其中糧行就占了24戶。長沙糧行的興旺,吸引了長沙附近的小米市向省城匯集。同時出現了把稻穀加工成大米出售的人工碾坊、牛碾坊,乃至機器碾坊。到光緒年間,長沙的碓坊發展到500家,大都分布在碧湘街至草潮門沿江一帶,尤以潮宗街最多,故有"米街"之稱。清末民初長沙糧食行業開始分化為以加工為主的碾米業、以儲糧為主的糧棧、以代客買賣為主的糧行和純零售的米店4個自然行業。長沙因為多種原因近代早期還不是湖南的中心米市,僅為一個以碓坊零售為主的內銷型市場。隨著商路的轉移尤其是1904年的開埠,長沙的各種潛在優勢充分發揮出來,米市因而發展迅速,外銷量逐年增加,到清末基本完成了向外銷型市場的轉變。1908年曾國藩之女婿聶緝規在長沙開設的協豐糧棧小有名氣。長沙米市的興旺,除了長沙特殊的地理、經濟地位外,更主要是建立在湖南全省糧食生產相對發達的基礎上的,那時糧食總產量在全國居全國第三位,僅次於廣東和四川。長沙"文夕"大火後,米市衰落。抗日戰爭勝利後,逐漸恢復,到1947年長沙糧食行業共有企業700多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