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館之寶[CCTV-4製作的10集大型系列紀錄片]

鎮館之寶[CCTV-4製作的10集大型系列紀錄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鎮館之寶》是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CCTV-4)《國寶檔案》欄目製作的10集大型系列紀錄片,該紀錄片在全國範圍內精選十座最具有影響力的博物館,並從中選取十件代表不同器物類別、不同朝代的鎮館之寶作為展示對象。用現代人的視角去感受鎮館之寶的歷史傳承。讓觀眾通過文物完成一次歷史與現代的穿越。

基本信息

《鎮館之寶》是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國寶檔案》欄目製作的10集大型系列紀錄片,該系列紀錄片在全國範圍內精選十座最具有影響力的博物館,並從中選取十件代表不同器物類別、不同朝代的鎮館之寶,作為展示對象。用現代人的視角,去感受鎮館之寶的歷史傳承,從今天的地域文化中,探尋鎮館之寶文化的演變過程和歷史根源,展現鎮館之寶在歷史背景中的文化內涵和它給現代生活帶來的改變,讓觀眾通過文物,完成一次歷史與現代的穿越。

片中將展現鎮館之寶的製作、流傳、發掘、研究過程,文物所在地域的地方人文、歷史、風土人情。這是中央電視台第一次全國性的展現眾多的鎮館之寶,第一次以現代人的視角對珍貴國寶進行的文化探源。

在半年多的攝製過程中,攝製組穿越北京、陝西、河南、甘肅、內蒙、湖北等十多個省市,行程數萬公里,實地拍攝到珍貴的文物畫面和真實的人物故事。片中採用 40多位文博專家、考古工作者、博物館講解員和大量遊客及當地民眾的採訪同期聲,鮮活生動。許多文物的發掘現場和珍貴影像資料也將在片中首次向觀眾展現。

播出信息

播出頻道: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CCTV-4)

分集劇情

第一集 清明上河圖

九百年前的宋朝汴京城,究竟是什麼樣的盛世景象呢?《清明上河圖》中描繪的繁華盛世真的存在嗎?它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危機?《鎮館之寶——清明上河圖》為我們講述了張擇端是如何創作這幅千古名畫,以及他與這幅名畫、與宋徽宗之間的故事。全片用豐富的畫面,展現了畫家的筆下北宋汴京城的繁華富庶,以及畫家對於盛世背後所隱藏危機的憂慮。同時,在現代視角的解讀下,《清明上河圖》已經不僅僅是一幅難得一見的名畫,它更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種文化的傳承,九百年來,以《清明上河圖》為主題的再創作層出不窮,直到今天,它依然深受現代人的喜愛。

第二集 田黃三連印章

田黃三連印章,它不僅是一件乾隆皇帝親身參與設計的稀世珍寶,更代表著康乾盛世文化和藝術的高度。它被溥儀貼身帶出故宮,飽經戰事,卻毫髮無損,最後又重回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田黃三連印章》為您講述田黃三連印章充滿傳奇色彩的傳承故事。一直以來,田黃石一直以產量稀少,卻又深受王公貴族青睞而倍顯珍貴。1984年的一天,福建壽山村村民在壽山溪的坑頭位置發現了一塊九斤田黃石,當時賣了十一萬元,而那塊田黃石,如今市值幾億元人民幣。幾個石農一下子變成了大山裡的傳奇。而作為田黃石藝術作品代表的故宮博物院的田黃三連印章,無疑更加顯得珍貴。全片通過歷史專家和工藝專家的考證、現代田黃工藝的展現、田黃三連印章與乾隆、溥儀之間傳奇故事的鋪墊、現代石農以及田黃石工藝大師生動故事的映襯,充分表現出田黃三連印章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以及它深刻的現代意義。

第三集 逨盤

三千年前西周單氏家族的成員逨,將周王的冊命和表彰鐫刻在青銅盤中,這件逨盤,卻為三千年後的人們,打開了一扇觸摸西周真實歷史的窗戶。本集紀錄片為我們生動地再現了考古人員發現逨盤的場景,並通過器物的細緻表現,和專家的大量考證,為我們展現了西周時期的祭祀文化和喪葬文化。同時,片中將單氏家族的傳承與周王朝興衰兩條線相互交融,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王朝、一個家族的由興盛到沒落的歷史軌跡。片中還穿插了現代青銅複製工匠複製逨盤的人物故事,表現出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尊敬和傳承。對於現代人來說,青銅器離我們的生活已經很遠,但它,給了我們一次近距離觸碰歷史和深入了解歷史的機緣。

第四集 馬山一號墓絲織品

一座墓葬,一把開啟時光的鑰匙;一件綿袍,一束照進先秦時代絲織文明的微光。《鎮館之寶——馬山一號墓絲織品》為您講述楚國絲織文明的千古傳承。奔流不息的長江在荊州城裡穿城而過,荊州博物館就坐落在距離江邊不到5公里的內環路上。三十年前在馬山鎮出土的那批珍貴的絲織品,如今就安置在荊州博物館的珍品宮裡面。絲織文明流傳到現在從未間斷,絲織品也與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紀錄片用大量的寫實片段,採用了考古專家、絲織品愛好者、講解員、民眾等眾多人物的穿插,以及他們的同期採訪,來表現楚國絲織文明的傳承。紀錄片用真實的鏡頭向觀眾展示了一個個生動的場景,有馬山一號墓絲織品高難度的修復過程,有現代美女身著古代絲織品的婀娜風姿,以及絲織品上精美圖案所表現的文明圖騰,讓觀眾在歷史和現代中穿梭流連。片中還通過現代人對絲織品的喜愛,以及現代手工藝者對刺繡工藝的守望,展現出古老文明在今天依然充滿了活力。正如片中說的,這些承載著情感與信仰的絲織品,如同守著一個鄭重的承諾,穿越千年阻隔,在這個新的世界裡,繼續守望。

第五集 陳國公主黃金面具

一座千年古墓,一件黃金面具,呈現一種獨特的喪葬習俗。一段輝煌歲月,一個盛世王朝,採用獨特的方式長存世間。《鎮館之寶——陳國公主黃金面具》為您講述千年前契丹民族的榮耀。當我們讚嘆古人驚人技藝的同時,也對那個消失的契丹王朝產生無限遐想。千年前的馬背民族仿佛依舊在我們眼前。陳國公主墓中出土的這些珍寶,讓我們有機會了解到那個消失千年的契丹王朝。與此同時,收藏在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陳國公主的金面具,也用自身所承載的歷史信息向觀眾講述遼代繁盛的經濟和獨特的喪葬文化。

第六集 青州石佛造像

神秘的微笑、被埋藏的佛像以及消失的古寺,穿越了千年的光陰,綻放在今人的面前。《鎮館之寶——青州石佛造像》為您講述東方雕塑藝術的永恆之美。1996年10月,青州一所學校正在修建操場,推土機突然被什麼東西擋住了。工人們扒開浮土,發現了佛像。令大家沒有想到是,在這個面積只有50多平方米的坑中,竟然有規律地埋藏著橫跨北魏東魏、北齊至隋、唐、北宋時期的石灰石、漢白玉、花崗岩、陶、鐵、木及泥塑等各類佛教造像400餘尊。在這四百餘尊出土佛像中,年代最早的在北魏時期,最晚的在北宋時期,加之窖藏坑中其它文物的印證,專家們認定,這批佛教造像被填埋的時間為北宋時期,這些佛像現在是山東青州市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相比寫實的古羅馬雕塑,飽含東方含蓄之美的佛造像,似乎更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這些來自千年前的微笑,若不是鐫刻在堅硬的石材之上,很難想像,她又怎么會保留到今天。紀錄片為我們展示了石佛造像的發掘過程,也為我們解開了它們的身世之謎,同時也表現了它們獨特的藝術魅力。

第七集 秦始皇陵銅車馬

它深埋地下兩千多年,一經出土,就震驚世界;它,體型巨大,又精巧絕倫,被譽為青銅之冠。兩架銅質馬車,將帶我們感受燦爛的秦代文明。《鎮館之寶——秦始皇陵銅車馬》為您講述秦代軍事強大的秘密。本集紀錄片第一次對銅車馬進行深入地解讀,作為秦始皇陪葬車隊的一員,銅車馬不僅以其精美的藝術造型、複雜的結構震驚世界,更為我們研究古代車馬提供了真實的參考。同時它自身所表現出來的高超的鑄造和製作工藝,也反映出當時秦王朝在科技與經濟、政治上的強大。通過銅車馬,為我們描繪出了強大秦王朝一統天下的歷史畫卷,同時又尋根探源,追溯到秦王朝的發源之地。片中還採用大量的專家、解說員、養馬人、複製工匠的同期採訪和人物故事,去探尋銅車馬所代表的秦文化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所蘊含的意義。

第八集 獅子山楚王陵金縷玉衣

一件金縷玉衣,展示著大漢王朝宗室貴族的奢華與威嚴,也展現了兩千多年前中國制玉工匠的卓越工藝。它的主人會是誰呢?《鎮館之寶——獅子山楚王陵金縷玉衣》帶您走進玉石文化最輝煌的時代。紀錄片通過材質精美、工藝高超的金縷玉衣,帶我們走進風起雲湧的大漢王朝。片中再現了金縷玉衣的發掘和修復過程,通過現代工藝的對比,進一步展現出當時工藝的卓越。片中還通過考古專家的採訪和史料的印證,對金縷玉衣主人的身份進行探秘,也為我們展現了那個時代獨特的喪葬習俗,以及當時玉石文化的高度繁榮。中國人自古愛玉,對玉的喜愛在漢代達到了極致,之後這種感情一直延續了數千年。今天的中國人依然像祖先那樣愛玉。有人說它們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也有人說它們體現出了一個人的品味和追求,無論如何,玉,讓我們領略到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和精神寄託。

第九集 孫子兵法竹簡書

一部兵書,一位將軍,2500年前說出了一個秘密,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不戰而屈人之兵,這就是傳說中“孫子兵法”的最高境界。《鎮館之寶——孫子兵法竹簡書》為您講述傳世兵典的秘密。直到今天,《孫子兵法》依然是指導現代戰爭和人類生存的制勝法寶,在中國山東省臨沂市銀雀山漢墓中出土的簡書《孫子兵法》已成為山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紀錄片為我們展現了《孫子兵法》竹簡書的出土過程,並解答了《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長期混淆的疑問,同時還探尋了孫武、孫臏的身世之謎和他們深邃的戰爭思想。片中,通過大量的國內外戰爭和有關戰爭論述的對比,進一步凸顯了《孫子兵法》對於戰爭乃至人類生存的意義。用現代人的視角重新解讀《孫子兵法》,它不但是指導古代戰爭的兵典,在現代,它依然對我們的生活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

第十集 “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

一件瓷器,造就了世界最早的流行元素,一幅畫篇,折射出草原文明與中原文明的激烈碰撞,透過晶瑩玉潤的瓷片,去揭秘一個血與火鍛造的傳奇年代。《鎮館之寶——“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帶您探秘元青花。1950年10月的一個傍晚,南京古董商人陳新民在一個地攤前停下了腳步,眼前精緻的梅瓶深深吸引了老陳的目光,最終,他以十根金條的價格買下了這件梅瓶,這件梅瓶就是被稱為“天下第一元青花”的“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如今,這隻梅瓶已在南京市博物館展出了半個多世紀,每天慕名而來的海內外觀眾絡繹不絕。紀錄片用大量生動的歷史故事、現代人物故事為我們展現了“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所蘊含的豐富信息。同時,也通過梅瓶,向我們講述了元青花是如何橫空出世,它又是怎樣占領了當時審美的高地,並風靡世界。雖然元青花的成功具有太多的偶然性。然而,歷史從來不會無緣無故地選擇,藝術的傳承更是如此,“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和元青花一起,以它巧奪天工的繪畫,革命性的創新工藝,支撐起了一個神秘而傳奇的王朝,引領和開創了一個偉大的瓷器時代。

寶物介紹

十集紀錄片按播出順序分別為:《清明上河圖》、《田黃三連印章》、《逨盤》、《馬山一號墓絲織品》、《陳國公主黃金面具》、《青州石佛造像》、《秦始皇陵銅車馬》、《獅子山楚王陵金縷玉衣》、《孫子兵法竹簡書》、《“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以下是十類寶物的介紹: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長約530厘米、寬約25厘米的長卷畫,整幅圖畫氣勢宏大、內容豐富、八百多個人物在畫卷中各有特色、井然有序。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故宮博物院知名度最高,最具歷史價值的藏品之一,堪稱鎮館之寶。

田黃三連印章

田黃三連印章 田黃三連印章

田黃三連印章為乾隆御寶,三方田黃石印章用田黃石雕成的鏈子連線。左邊一枚為正方形,高1厘米,邊長2.6厘米,印文“乾隆宸翰”;中間一枚為橢圓形,高1厘米,長徑3厘米,短徑2.3厘米,印文“樂天”;右邊一枚為正方形,高1厘米,邊長2.6厘米,印文“惟精惟一”。

逨盤

逨盤 逨盤

逨盤通高20.4厘米,口徑53.6厘米,圈足直徑41厘米,腹深10.4厘米,獸足高4.2厘米,重達18.5公斤。盤內有二十一行三百七十二字銘文,是新中國建立以來出土銘文最長的盤,銘文內容和殷墟卜辭一樣重要,印證了一段有關西周王朝的重要歷史史實。現藏於陝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馬山一號墓絲織品

馬山一號墓絲織品 馬山一號墓絲織品

鳳鳥花卉紋繡淺黃絹面綿袍:戰國,身長165、袖展158厘米。荊州市荊州區馬山一號墓出土。兩袖平直,寬袖口,短袖筒,三角形領。深黃色絹里,領緣多用緯線起花絛,外緣用田獵紋絛,內緣中部和大襟上部內側用龍鳳紋絛,內緣兩側用鳳鳥菱形紋錦,袖和下擺緣均用大菱形紋錦。

馬山一號楚墓中還出土了其他各類蠶絲質地的衣衾及生活用品三十四件,以及十二個品種的四百五十二片絲織物碎片。

陳國公主黃金面具

陳國公主黃金面具 陳國公主黃金面具

陳國公主黃金面具,遼代,金,長20.5厘米、寬17.2厘米/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陳國公主墓出土。金片捶鏨而成。將面龐豐圓、眉目清秀,上額舒展的年輕女性柔潤的特點表現無遺。過去遼墓中曾發現過銀面具、銅面具,鎏金銅面具。陳國公主是遼景宗的孫女、耶律隆慶親王之女,墓中出土的純金面具,進一步證實了其身份之尊貴。

青州石佛造像

青州石佛造像 青州石佛造像

青州石佛造像其中既有大型造像碑,又有單體造像,涉及佛像、菩薩像、弟子、羅漢像、供養人像等諸多題材;最大的佛造像高320厘米,最小的高僅20厘米。裝飾形式豐富多彩:浮雕、鏤雕、線刻、貼金、彩繪等無所不包。

秦始皇陵銅車馬

秦始皇陵銅車馬 秦始皇陵銅車馬

被稱為“青銅之冠”的秦始皇陵銅車馬,按前後位置,被編號為一號車和二號車。一號銅車馬通長225厘米、高152厘米,車輿內豎立一頂高槓蓋,傘蓋下站一馭官俑。二號車通長317厘米、通高106厘米,設有供主人乘坐的篷蓋車廂。兩乘銅車馬共重2.3噸,體積是著名的大型青銅器后母戊大方鼎的十多倍。兩車零件加在一起共七千多個,連線工藝極其精巧複雜。是中國考古史上發現的結構最複雜、形體最大的古代青銅器。

獅子山楚王陵金縷玉衣

獅子山楚王陵金縷玉衣 獅子山楚王陵金縷玉衣

獅子山楚王陵金縷玉衣現收藏於徐州博物館,它由數千片玉片組合而成,玉片之間用金絲連綴,它長174厘米,寬68厘米,周緣以紅色的織物鎖邊,通體閃耀著玻璃般的炫目光澤,晶瑩剔透。它目前擁有著四項全國之最——玉片數量最多、玉質最好、製作年代最早、製作工藝最為高超。

孫子兵法竹簡書

孫子兵法竹簡書 孫子兵法竹簡書

孫子兵法竹簡書於1972年在山東省臨沂縣銀雀山1號漢墓出土,現藏於中國山東博物館。此批竹簡整簡、殘簡共4942枚,還有數千殘片。整簡長27.6厘米,墨書隸字,每簡字數多少不等,整簡一般為35字左右。抄成於西漢文、景至武帝初期。其中《孫子兵法》簡共300多枚,是《吳孫子》l3篇的足本,並有佚書4篇。佚篇中的《吳問》記載了吳子與孫子關於晉國六卿軍事、政治制度的問答;《黃帝伐赤帝》、《四變》、《地形二》是分別對《行軍》、《九變》和《九地》部分內容的解釋和發揮。與《孫子兵法》同出土的還有《孫臏兵法》,證實了《史記—孫武吳起列傳》有關孫武仕吳,孫臏仕齊,各有兵法傳世的記載。

“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

“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 “蕭何月下追韓信”梅瓶

元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出土於南京市江寧區觀音山沐英墓,是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見珍品,收藏於南京市博物館,是該館的“鎮館之寶”,中國瓷器三絕之一。

青花瓷為元景德鎮窯代表瓷器,這是兩種極具特色和名貴的品類。青花著色力強,呈色穩定,紋飾永不褪脫,且風格幽靚典雅,素淨秀麗。光潤透亮的青花釉與素雅明淨的白胎巧妙配合,互相襯托,頗具中國水墨畫之特色,並且標誌著由素瓷轉為彩瓷的新時代的到來;元青花以其多層次,滿畫面,主次分明的裝飾特徵和以彩繪為主兼刻、劃、印花的裝飾技法,為我國陶瓷藝術的發展開闢了一條新的途徑。

“青花蕭何月下追韓信圖梅瓶”為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見珍品,有著極為獨特的青花紋飾,體現了極高的燒制水平。梅瓶是明代高等級墓葬隨葬品,有鎮墓辟邪的作用。除了是地位的象徵外,也有風水上的考慮,非王侯要臣,不得“享用”這種隨葬品。這件瓷器於1959年出土於南京市江寧區觀音山明朝開國功臣沐英墓。此梅瓶高44.1厘米,底部直徑為13厘米,而口徑僅為5.5厘米。小口、豐肩、斜腹、斂脛、平底,造型優美,線條圓潤、流暢,雍容華貴,給人以凝重的美感。肩腹部刻有“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瓷瓶上所繪的青花紋飾層次多樣,非常之獨特。

元代“青花”存世稀少,國內只有100餘件,價值難以估量。2005年,“鬼谷下山圖”瓷罐拍出了1568.8萬英鎊(大約相當於2.3億元人民幣)的天價。而“蕭何月下追韓信”,瓷胎質地、青花發色,都更勝一籌,且所繪人物情節逼真傳神。而且像這樣的青花梅瓶全世界只有三件,另兩件已流傳到國外,而且尺寸比這件小,釉色、紋飾也不及這件精美。

主要團隊

•出品人:胡占凡

•總監製:魏地春

•總策劃:楊剛毅

•監製:田忠卿

•顧問:孫慶偉、齊吉祥、餘輝、陳永志、苑淇琪、宮玉振、魏堅

•製片人:李彤雲

•總導演:蔡佳利

•主編:戚其

•策劃:蔡佳利、陳楊、王翔宇

•導演:李北辰、張鴻、馮永、王振國、李娜、鄭小寒、紀嘉、黃榮、王克

•撰稿:李北辰、張鴻、馮永、王利利、張佳寧、劉濤、朱筠、肖鶴、黃榮

•總攝影:陳楊

•攝影:韓兆景、蘇藝、呼群、王國強、劉維明、田利國

•攝助:樹秀峰、孫文菲、張文龍、李廣川、唐平

•責任編輯:張堃

•製片主任:鄭禹

•製片:張潔麗、陳斌

•統籌:范小煒

•解說:任志宏

•片頭製作:和衛

•音樂製作:樂音飛揚、傳聲太和

•後期製作:王遠、冬冬、朱濤

•動畫製作:楊慧

•宣傳推廣:劉娟 [12]

協助拍攝

國家文物局、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山東博物院、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院、荊州市博物館、徐州博物館、寶雞青銅博物院、青州博物館、中國壽山石博物館

鳴謝

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中共內蒙古自治區區委宣傳部、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中共徐州市委宣傳部、中共荊州市委宣傳部、中共景德鎮市委宣傳部、中共通遼市委宣傳部、中共開封市委宣傳部、中共青州市委宣傳部、中共張家川縣委宣傳部、中共巴林左旗委宣傳部、中共奈曼旗委宣傳部、山東省文物局、陝西省文物局、江蘇省文物局、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

(註:根據片尾字幕整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