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簡單說就是壓物之器,一般分有鎮紙、鎮席等。
其歷史源遠流長,據歷史考證魏晉以前古人一般席地而坐,大都是坐在草蓆上。王室貴胄有低矮的床榻,上面也要鋪席,這些席就需要用鎮來壓住邊角。有的床上置帷賬,帷賬四角也常用鎮來壓住。現在可以看到春秋戰國時的實物遺存,如浙江紹興印山大墓出土的19件春秋玉鎮,說明鎮當時已被人們廣泛使用。至西漢時鎮的使用及製作達到了鼎盛時期,河北滿城漢墓曾出土銅坐人像鎮和錯銀銅豹鎮,系壓帷賬或席角之用鎮,除了實用功能以外還帶有辟邪祛惡的作用。
現在發現的古代鎮造型除少量人物外,大都為動物,常見的有虎、獅、豹、龜、鹿、羊等。漢代人視它們為除邪惡、吉祥納福的動物。這些動物的姿態通常作蜷屈,蟠伏狀,底部平坦,自身保持一定重量,質地以金屬玉石為多,這是席鎮的主要特點。
魏、晉、隋、唐隨著紙絹上書寫作畫的興起,特別是明清時文人書寫繪畫用紙用絹的增多,壓書、壓紙的紙鎮,書鎮格外興盛,鎮的質地更加多樣,但自身重量減輕,體型略為縮小。質地除了銅、鐵、玉、石之外增加了陶瓷、景泰藍、象牙、竹木等都可作成紙鎮,提供文房清玩。其中鎮尺從宋一直流傳至今,成為文人雅士文房使用的案頭珍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