鍪子墳

鍪子墳

“鍪子墳”又稱“丘子墳”、“模子墳”,個別地方還有稱“油簍墳”、“雞窩墳”、“古墓子”“石墳子”。這種墳有兩種,一是磚室墳,二是石塊墳。

簡介

子墳”又稱“丘子墳”、“模子墳”,個別地方還有稱“油簍墳”、“雞窩墳”、“古墓子”“石墳子”。這種墳有兩種,一是磚室墳,二是石塊墳。特點是由磚石壘砌而成,墓壁由底漸漸向上收小,做成一個圓圓的穹隆頂。磚室墳多數形體很少,不過一米見方,人在裡面連身體也躺不開。石塊墳有許多形體較大的,高3米、徑2米左右。
“鍪子墳”的有關記載和民間傳說
據說,“鍪子墳”在膠東分布很廣,而且“鍪子墳”與“六十歲花甲子”的傳說在民間也很流行,只是上世紀七十年代農田整治時遭到破壞,現在已經基本看不到了。
“鍪子墳”源於何時?“六十歲花甲子”的傳說是怎么回事?
光緒本《文登縣誌》:“俗謂其時有虎,為此以防虎掘,此實野語,考《元史.張榮傳》:太祖時貿易用銀,民爭發墓劫取,山東墳墓抉發殆盡。自宋以前,中國不以銀為幣,皆用作器物,元初用以貿易,故發墓取其殉葬之物最多,邑中古墓最多,而宋金之墓五一存者,大抵皆為盜毀,邑人懲其弊,為此堅固不破之勢以防掘銀,豈為虎哉!”
1936年編《牟平縣誌》卷十《元代石墳》條云:“本縣境內多石墳,以塊石壘成,高丈許,狀若兜鍪(古代武士的頭盔),俗稱鍪子墳。……以年號考之,均系元時,間亦有明初者。”
1988年出版的《牟平文史資料選編》第二輯《元代石墳——鍪子墳》有:“傳說古時人過花甲(60歲)不死,後代就按律令將其囚於石墳,由子孫送飯充飢,送至60天即可斷飯,最孝者送飯也不超過100天……雲。此說流傳雖廣,但毫無實據。”

鍪子墳鍪子墳
1992年,牟平姜格莊鎮北頭村臨海沙嶺取沙發現石塔墓。據當地民眾講,市里來了考古隊進行發掘,之後又按原樣修復起來。當時考古隊沒有將考古結論解釋給民眾,考古隊走後,附近民眾以為墳墓臨房不吉,就將這批石塔墓連根掘毀。
在村里採訪,北頭村都基開等老人講述了“六十歲花甲子”的民間傳說:某朝某代,五隻老鼠成精,變成美女,進入皇宮,深受皇帝寵愛。大老鼠精成為皇后,四個小老鼠精成為皇妃,侍奉在皇后左右。昏庸皇帝被老鼠精迷惑,從此迷戀酒色,不聞朝政,任憑老鼠精垂簾聽政。一時間,忠臣遭殃,奸臣當道,朝綱大亂,國無安寧。老鼠精害怕自己有朝一日會被有智慧的老者識破,於是命皇帝下旨,實行六十入鍪,違者株連九族。即年過六十歲的老人必須送到鍪子墳里。鍪子墳留一個小口,留給子女為老人送飯用。一般子女會給老人送飯三十五天,孝順的也至多送一百天,然後就不再給老人送飯。這樣老人即使不被窩囊死,也會餓死,鍪子墳就成了正式的墳墓。當時有一大臣,耿直重孝,雖然也被迫為老母建了鍪子墳,但是卻將老母藏於家中密室,天天送飯,精心照料。當他看到周圍忠臣個個慘遭迫害,深知自己性命難保,更哀嘆不能為老母盡孝送終,痛苦之極,將實情告知老母。老母八十有餘,洞悉滄桑,她沒有對兒子多說什麼,而是讓兒子拿來二尺紅布和一把剪刀,剪出一隻碩大肥貓,讓兒子揣在袖筒里,上朝必帶,意為避邪。第二天,這位大臣上朝,看到當政的皇后娘娘和皇妃後,袖口裡那紅布剪出的貓神奇地變成真貓,一個箭步沖了上去,老鼠精嚇得魂飛魄散,現出原型,被碩大肥貓一個爪子按住一隻,嘴上還咬了一隻。朝上朝下一片譁然,才知道原來是老鼠精在宮中作怪。從此鍪子墳制度被廢除。
關於“六十歲花甲子”的傳說,各地有不同的版本,但都源於“鍪子墳”。不過目前查不到任何史料記載。
“鍪子墳”的官方考古結論
據煙臺市博物館編寫的《考古煙臺》——《解開“丘子墳”之謎》一文介紹:
——這種墳所葬屍骨絕大多數為成堆放置,根本看不出人體原有形態,甚至有的只有肢骨等長骨,整齊地碼放一堆,可見屍骨的這種形態本已不是人死時的自然之形,而是一種遷葬的形式。“鍪子墳”的造型和遷葬的風俗顯然不是漢人的傳統。
——在留存下來的石塔墓石刻題記中,有元代的皇慶、至正,明代的洪武、成化等年號,可知這種墓的時代大約經歷了從金元到明代中期這樣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
——“鍪子墳” 規模大、級別高的當屬牟平區廟溝村南的快活嶺墓群。1983年發掘的其中的一座,墓室內徑東西長2.5米,南北寬2.2米(不計墓道),內高2.55米。墓壁繪有精彩的壁畫,墓主人顯然是一個有身份的人物。
——1992年,在牟平縣北頭村北的臨海沙嶺上發現的“鍪子墳”,是膠東發現最富有特色的石塔墓群。不但數量多,而且保存也好,塔身上的雕刻清晰可見。它的前面(大約向南)刻成對開的大門,兩側為一對守門的蹲獅,也有的是站立的人物,不是侍衛就是鬥神。又兩側有舞球的獅子、玉兔、力士等,其他還有各色花卉。須彌座的上下立沿上,刻滿了仰蓮、覆蓮,頗有佛家氣象。其中13號墓塔身上的一塊石刻有“洪武十一年”的字樣。當時人們都懷疑這裡有一座湮沒失傳的寺廟。這群石塔墓,不但是歷史的見證,而且也是一組絕妙的古代藝術品。
——文登現存的軟棗林元代古墓群。這些古墓,以前在文登隨處可見,當地老百姓俗稱“老葬塋”或“石墳子”,軟棗林的老葬塋占地3畝,當年有100多座石墳子,很是壯觀,塋地內古樹參天,有松樹、楸樹和柞樹等,加上叢生的野草、山花等植物的包圍,整個墓地一年四季都陰森森的令人滋生恐懼。石墳子名不虛傳,地上、地下兩部分全部用石頭加工而成。許是尊崇“天圓地方”宗旨,古人將石墳的地上部分建成“半圓形”,地下部分則建成“立方形”。這裡是葛家鎮占甲埠姓宮的老塋地,直到文化大革命前,還由軟棗林村王永會的爹看塋。1966年前後,“破四舊”期間,老葬塋的大部分石墳子才被拆毀,石墳子的石板成為豬窩蓋,石塊成為“大寨田”石堰,墓地成為耕地。看塋的老王,1986年搬到軟棗林居住,1990年,軟棗林建國小學校時,才將塋地的住房拆了,現有房座。留下的那十三座墳塋,成為古遺蹟,甚至文物,成為崑嵛山歷史的見證。
——2010年6月,寂寞發現元代古墓,專家們圍著古墓四周向下挖出約1米後,這處6面棱形的古墓完整
地呈現在眼前,從外表看建築結構十分精美,經過800多年風雨,仍然十分牢固。在古墓的朝南方向,專家發現了一個長約2米,建築結構精美的墓門,墓門用8塊長約40公分的古磚作頂,中間還有兩個精美的門眉,最底部是一個橢圓形墓穴,直通主墓穴。墓門所用的古磚都是經過細心雕刻過的,有的古磚上雕刻有“月牙”形,還有的古磚上雕刻著不同規則的深槽,每塊古磚看上去像是經過細緻的打磨,表面上光滑細膩。即墨市博物館副館長姜保國告訴記者,獨特精美的元代6面棱形墓葬建築風格在青島還是首次發現。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