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錢曉征,畢業於華東師大中文系。
這是一本畫廊主人寫給書畫愛好者的書。立足畫廊的視角,向書畫愛好者、向書畫收藏者,推介我們這個時代身邊最優秀的畫家。
《畫廊與畫家》是可一畫廊女主人錢曉征為二十位畫家所做的長篇訪談,共有Ⅰ、Ⅱ兩輯。 第Ⅰ輯,收錄的畫家是:喻繼高、常進、徐樂樂、范揚、吳湘雲、周京新、潘金玲、喻慧、管峻、姚媛。第Ⅱ輯,收錄的畫家是:朱道平、朱新建、張友憲、朱建忠、孫曉雲、高雲、余曉星、楊春華、吳思駿、沈寧。
可一畫廊創辦於1998年,相繼推出"新文人畫十家聯展"、"江蘇首屆美術節金獎三人行展"、常進、徐樂樂、徐累、周京新、毛焰、周一清、范揚、林海鍾等近百位畫家的個展,這些展覽在世紀之交的南京畫壇產生極大的影響。當年可一畫廊關注的畫家,現在大多數已成為藝術領域裡的扛鼎人物。同時,可一畫廊最早發現了一批畫壇新人。2000年初舉辦的"從零開始·新動力中國畫畫展",聚集了江蘇中國畫領域裡有發展前途的八位"70後"畫家,十年後,當年參展的畫家,如張見、雷苗、崔進、高茜等,都已經成為當今畫壇的實力派畫家。
十幾年經營畫廊的實踐,讓錢曉征有條件拿起筆,為畫家這個特殊的群體書寫歷史。錢曉征所做的畫家訪談,在介紹畫家成長經歷的前提下,更注重對畫家作品進行解讀式的介紹,這個解讀的角度,不是記者的,也不是專業藝評人的,而是一個畫廊主人的。 作為畫廊經營者,錢曉征看藝術市場,看當代藝術家群體,有自己特殊的視角,這個視角,就是畫廊的視角。以畫廊主人的視角采寫畫家,讓錢曉征獲得充分的自由。這個過程很個人化,比如,每次訪談之前,錢曉征並不事先準備訪談提綱,但是她會閱讀所有能找得到的有關這個畫家的資料,讀文字讀作品,跟畫家面對面輕鬆地聊天,聊經歷,聊創作,自在而暢快,每次訪談都在六七個小時以上。在閱讀、聊天這些第一手資料里,尋找錢曉征自己的視角和表述語言。
《畫廊與畫家》評論
"曉征女史多能多專,多才多藝。採訪撰文亦是高手。看風格親切坦誠,獨特不羈。為吾等良師益友。曉征的採訪方式很獨特,充滿誘導和啟發,在和你真誠談心交心的時候,不斷加入她的感想、體會,甚至自己的經歷,使人忘記了是在接受採訪。"--書法家孫曉雲
"展讀錢曉征的文章,深為其文字所吸引,她的文中沒有什麼個人的臆測與想像的成分,也無多餘的華麗詞藻,幾乎傾心於為訪談作著忠實的記錄,但是在這平實的記錄中,似乎有一隻慧眼,在不經意地引導和把握著文章的脈絡和經緯,將其織成一篇如錦之文。"--畫家 朱道平
接受可一畫廊錢曉征女士採訪亦如聊天,輕鬆愉悅;觀其文章亦如傳記般自然天成,於平實中見華彩是也。
--畫家高雲
畫,需要從表面呈現的元素中去尋找隱藏在背後卻暗自閃閃發光的思想,而這往往需要高手去發現和闡釋給大家,可一畫廊的錢曉征正是這樣的高手。--畫家吳思駿
畫家和畫廊的關係,有如拳擊場中唐金和泰森的關係。泰森固然兇悍,也需有唐金來策劃策劃,方可名震天下。所以,誰也離不開誰。唇齒相依,相濡以沫,共存共榮,共同進步。--畫家范揚
好畫廊很少很少。好畫家很少很少。好畫廊應該盡力尋覓好畫家。好畫家應該專心畫好畫。各自的本分就盡到了。--畫家周京新
當玫瑰/是玫瑰的園丁/一朵玫瑰/就是無數的玫瑰/你盛開/世人閱讀。--畫家吳湘雲
畫家和畫廊的關係,是樹和藤的關係。藤纏樹,樹依藤。藤攀樹而秀於林,樹因藤而豐茂葳蕤。--畫家潘金玲
如果鑽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那么畫廊就是女人最好的職業。因為在那裡可以圓一生夢想:優雅、精緻、時尚、財富、修身、怡情……畫家和畫廊的關係就像演員和舞台,相得便益彰,燦爛就輝煌!--畫家喻慧
前有文品見人品書品即人品之說,錢曉征女史經營的可一畫廊則是我見到過的最有格調的與品位的畫廊之一,猶如其人以安靜優雅閒適的姿態隱居於城市山林中間。 --書法家管峻
可一畫廊是藝術家優雅的情人。 --畫家姚媛
我是女人,喜歡畫仕女,我欣賞曉征,著迷曉征,她是江南美女,更是我筆下的仕女。--畫家楊春華
"錢曉征尊重畫家的獨創性,也尊重市場規律,這是她的成功之道。同樣,錢曉征從來不打無準備之仗,她與許多畫家交朋友,長年來保持密切關係。但是,人脈和友情不影響她的判斷,她對畫家的品質心裡有譜,對作品的優劣握有自己的尺度,既不迷失於市場誘惑,又不忽視市場需求。"--藝術批評家李小山
"《畫廊與畫家》這套書是訪談錄。很少有訪談錄是這樣做的。只就行文看,整部書、篇篇文字中顯然都帶上了曉征個人創作的用心。沒有多年的歷練和執筆時的全力傾注,這些文字做不到如此的專業。但是沒有溫情體貼、虛己待人的用心,這些訪談對象的藝術人格便不能如此切近呈現。"--文學批評家吳俊
"錢曉征寫畫家,最大的特點是不隔,她了解這個行業的細枝末節,知 曉盛名之後的所有酸甜苦辣,加上她性格中天生的善解人意,待人接物中的熱情和悲憫,以致於每篇採訪最後都變成了量身訂製的畫家小傳。錢曉征敘寫畫家的創作和生活,多用白描手法,不動聲色地,樸實而生動地再現了江蘇畫家們在這個時代作為群體的生存狀態。"--專欄作家 雷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