硌五洞簡介
硌五洞,當地人稱鑼鼓洞,也叫蠻子洞。地處銅罐驛鎮倉壩村,隔河與陶家鎮鑼鼓村相望,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平緩的二郎灘水流到這裡,河面逐漸寬闊,突然一落數10米,形成30多米寬的瀑布,寬數十畝,常年不乾,潭中有小島,綠草如茵。連線鑼鼓洞處,在2010年銅罐驛政府修有一條休閒步道,2011年4月作為銅罐驛鎮大溪河生態走廊風景之一。
成因
版本一硌五洞,清鹹豐二年,瑞萍楊家七大房為避兵亂,在津邑金沙水塞修建巨室,待修成,楊培實發現路徭水隔,實為不便。看到硌五洞地形險要,逐與四兄芮盛商議,在此砌牆造船,即將完工之時,七弟培垣,八弟培苑也來相助,終在懸崖峭壁上開鑿成室,洞口離地丈余,藉助梯繩方能進入,洞口高約五尺,寬約三尺,入洞處可容十餘兵士把守,居高臨下,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入洞十餘步, 室壁上方鑿洞有通風換氣小孔二個,並可觀察洞外情景。通道地面兩側均有排水溝,可將洞內浸水排入水潭,洞外曾建造房屋寨舍,後因年久失修而毀之。
版本二楊培實為反清義士,(人稱楊五老爺)為回響太平天國起義,在此安營紮寨,秘密製造兵器,因起兵失敗躍馬投潭自盡,其屍革兵器葬於潭中,小島因壁為硌(硌,音LUO,指山上的大石)其人排行第五,故稱硌五洞。
硌五洞現狀
洞外石壁上,有石刻數處。一刻“桃源洞天”,字大如斗,飽滿俊雅;旁邊還有一篇詳細文章,記載了硌五洞的成因。
硌五洞就在堅硬的半石壁上,完全由人工鏨鑿而成,用丈五木梯可達洞口,洞高約1.56米,寬約1.34米,頭稍低可入。進洞二米直角拐彎。洞深20餘米。中前部右側有石屋二間,各約56平方米。屋底部稍低,有積水,有一小溝,貫穿全洞,用於排水。尾部斜下方走三步台階可達一井口般大圓洞,能見鱗鱗潭水,令人目眩。據說為打水用。圓洞上方有一平台,石壁上有長方形二小孔,可換氣,也便於觀察洞外情景。全洞可容70-80人。洞壁鑿痕平整,清晰可見。
附近景點
有景致數10處,如獅子石,象鼻子、鑼鼓井、老鷹彎、月亮岩、雷公灘、仙女凼、放生塘、二洞等。從大橋至蟬家洞,河面寬闊。以前行善的人,買來各種魚類,來此放生,故名放生塘。官吏富豪,乘花船河中遊玩。逢端午節,還有龍舟競賽,觀者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