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簡介
中心有專兼職教師29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導師2人,博士後1人,博士12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5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5人。
中心研究人員長期致力於抗戰大後方研究,近10年來在《近代史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抗日戰爭研究》、《中國科技史雜誌》、《文藝研究》、《電影藝術》等刊物上發表有關抗戰大後方研究論文100餘篇,出版《重慶國民政府》、《抗戰時期的重慶防空》、《抗戰時期重慶的文化》、《重慶抗戰史:1931-1945》、《重慶大轟炸》、《西南抗戰史》、《中國抗戰重慶陪都史專題研究》、《為了忘卻的紀念——中國抗戰重慶歷史地位研究》、《大變局:抗戰時期的後方企業》、《四川新興版畫發展史》、《時代與藝術》等一批學術專著。主持完成或主持在研“第二次國共合作及其歷史經驗研究”(特別委託項目)、“抗戰後方企業與企業家群體研究”、“真相、正義與和平:抗戰時期重慶大轟炸及其遺留問題研究”、“紅岩精神研究”、“大後方電影史研究”、“近代中國華商證券市場研究”(後期資助項目)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民國時期的中國西部科學院研究”、“中國電影史抗戰時段大後方電影研究”等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重慶大轟炸研究”、“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全民抗戰研究”、“抗戰大後方工業研究”、“抗戰大後方金融研究”、“抗戰大後方教育研究”、“抗戰大後方美術研究”、“抗戰大後方歷史研究現狀的調查研究”、“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成效與影響研究”、“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分歧、衝突與談判研究”、“第二次國共合作的模式與機制研究”、“第二次國共合作國際國內環境研究”等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招標或委託項目。以及“抗戰時期西南地區的社會變遷研究”、“抗戰時期重慶科技經濟內聯外引研究”、“大後方戲劇研究”、“重慶抗戰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研究”等重慶市社科規劃項目。
中心設抗戰後方政治研究所(以政黨關係史、陪都史為研究重點)、抗戰後方經濟研究所(以企業、金融、交通和農業史為研究重點)、抗戰後方社會研究所(以社會事業、社會變遷為研究重點)、抗戰後方文化研究所(以藝術、文學和學術史為研究重點)、抗戰後方教育研究所,抗戰文化遺產研究所(以抗戰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為研究重點)和重慶大轟炸研究所。
中心成立以來,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2009年3月舉辦了中國抗戰大後方美術文化研究高層學術論壇,2009年4月舉辦了中國抗戰大後方研究學術論壇,2009年9月承辦了“戰時國際關係:中日戰爭國際共同研究第四次討論會” ,2010年8月承辦了“海峽兩岸中國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和“台灣史研究論壇—台灣光復六十五周年暨抗戰史實學術研討會”。
“中心”將按照實體性研究機構的原則進行建設,利用重慶市的政策支持和西南大學的學科優勢,通過建立靈活機制、凝鍊學科方向、整合學科資源、加強隊伍建設、開展學術交流、深化項目研究和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將“中心”打造成學科交叉、特色鮮明、優勢明顯,具有前沿學科研究領域、優秀學術研究團隊和一流學術研究成果的研究中心,建成國內一流、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中國抗戰大後方學術研究、學術交流、人才培養、諮詢服務的重要基地。
中心領導
重慶中國抗戰大後方研究中心主任
周 勇,重慶市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共重慶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重慶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重慶市委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主任,兼任重慶市社科聯副主席、重慶市科技顧問團顧問、重慶市地方史研究會會長、重慶中國抗戰大後方研究會會長、重慶中國抗戰大後方研究中心主任、重慶市中國近現代史學術帶頭人、西南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是重慶市最早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之一。
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第二次國共合作史研究,主持多項國家社科規劃項目,取得開拓性成果。
主要著作:
《抗戰時期國共合作紀實》(上下卷),重慶出版社1992年
《政治協商會議紀實》(上下卷),重慶出版社1989年
《國民參政會紀實》(上下卷、續編),重慶出版社1985年、1987年
《國民參政會》(論著),重慶出版社1998年
《重慶通史》,重慶出版社2002年
《重慶抗戰史》,重慶出版社2005年
《西南抗戰史》,重慶出版社2006年
《中國共產黨重慶簡史》,重慶出版社2006年出版
《紅岩精神》,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
《巴渝豐碑--重慶地方黨組織成立80周年》,重慶出版社2007年
《當代中國城市發展叢書――重慶》,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年
《紅岩精神研究》,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年
《中共中央南方局研究叢書(七卷本)》,第一副總主編,中共黨史出版社2009年
《城市解放系列叢書――重慶解放》,中國檔案出版社2009年
《中國共產黨重慶歷史》第一卷,重慶出版社2011年
主要論文:
《嘉庚斥汪電報提案考證》,《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5期
《戰時期的國民參政會與陝甘寧邊區參議會比較研究》,《民國檔案與民國史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中國檔案出版社1988年
《第二次國共合作與新中國政治制度研究論綱》,《黨史研究與教學》1992年第1期
《抗戰時期國民參政會研究》,《重慶國民政府史研究》日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4年
《論國民參政會在抗戰時期的地位與作用》,《探索》2005年第5期
《抗戰時期的國民參政會――兼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各派政治力量的關係》,《光明日報》2006年1月24日
《抗戰時期“重慶大轟炸”幾個基本問題的探討》,《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一期
《紅岩精神研究的幾個基本問題》,《黨的文獻》2009年第二期
《論紅岩精神》,《探索》2009年第3期
在研重大科研項目:
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紅岩精神研究》
主持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託項目《第二次國共合作及其經驗研究——以中共中央南方局和抗戰大後方為中心》
主持國家出版基金重點項目《中國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研究叢書》
重慶中國抗戰大後方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潘洵(1965年2月—— ),男,重慶市北碚區人,中共黨員,博士,教授。現任西南大學宣傳部部長、兼任中國現代史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中國中共黨史學會理事,重慶市歷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重慶中國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是重慶市“中國近現代史”學科學術帶頭人和重慶市首批宣傳文化”五個一批”部門級人才,曾獲重慶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2007年)。
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史、中華民國史、中共黨史的教學和研究,主持完成、在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真相、正義與和平:抗戰時期重慶大轟炸及其遺留問題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民國時期的中國西部科學院研究”,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招標項目“重慶大轟炸研究”、“中國大後方全民抗戰研究”、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委託項目“重慶中國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研究”、“重慶市社科規劃項目“重慶抗戰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研究”,重慶市委統戰部重大委託項目“重慶市統戰文化研究與建設規劃綱要研究”等省部級以上項目10餘項,在《光明日報》、《戰爭責任研究》(日本)、《中國科技史雜誌》等刊物上發表論文50餘篇,主編、參編《抗戰時期西南後方社會變遷研究》、《抗戰時期重慶大轟炸日誌》、《國共合作重慶談判圖史》、《重慶大轟炸》等著作10餘部。研究成果(含主研)曾獲全國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重慶市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重慶市“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重慶市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三等獎等。
重慶中國抗戰大後方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本朝:男,1965年10月生,重慶市梁平縣人,現為西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已出版學術專著5部,主編教材4部。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等權威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60多篇,被《新華文摘》等刊物全文複印和轉載30多篇。主持省部級以上社科規劃項目5項。曾獲教育部霍英東基金教學獎,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和三等獎各一次。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重慶市“322重點人才工程”二層次人選,重慶市第2屆學術技術帶頭人,重慶市優秀教師榮譽稱號。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中國老舍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郭沫若研究會理事,海峽兩岸梁實秋研究學會理事,重慶市現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
機構設定
1、抗戰大後方政治研究所
2、抗戰大後方經濟研究所
3、抗戰大後方社會研究所
4、抗戰大後方文化研究所
5、抗戰大後方教育研究所
6、抗戰文化遺產研究所和重慶大轟炸研究所
7、《抗戰大後方歷史文化研究》、《抗戰大後方研究通訊》編輯部
8、重慶抗戰大後方研究網站管理部
9、辦公室
10、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