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威盛時的鄭永健很年輕,但他從不做出盲目的選擇。1995年的威盛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沒有上市的小公司,鄭永健選擇這家小公司源於他對人生一套與眾不同的設計。
1990年,鄭永健進入擇業大軍,他當時的狀況是:沒有社會關係、社會資源,對行業不了解。“做什麼可以使自己迅速地了解社會和產業呢,我發現記者這個職業簡直太好了,可以讓你一邊學知識,一邊交朋友,一邊還有薪水發!所以,在做記者的三四年時間裡,我的心態不是做新聞,而是交朋友,學知識。”這使他沒有像一些記者那樣過高地膨脹自己,始終看到,自己背後的光環是媒體,人家肯臣服於你的筆下是因為媒體,媒體使鄭永健結交了很多朋友。1995年,鄭永健決定進入產業。
進入產業之前,曾創辦過《元器件》雜誌的鄭永健認為自己對半導體有一些了解,而且,台灣地區是物質資源匱乏的地方,惟一不需要有太多物質支持的行業就是半導體設計行業。當今天的祖國大陸日益成為製造中心的情況下,世界的IT廠商紛紛到內地設廠,台灣地區的製造優勢不再,惟有對技術能力要求高的一些行業可以略微保持既定的優勢,晶片設計屬其一。這一點,鄭永健看對了。
鄭永健曾遲疑:自己憑什麼到這家公司工作?因為所學不是半導體,碩士念的也是經濟管理。但他覺得自己至少對行銷有了解,於是斗膽敲開了陳文琪的門。經過兩次苛刻的面試之後,陳文琪告訴他:“其實,你的專業知識不夠在這個公司里工作,但我覺得你對人很有辦法。你能夠影響我,我相信你也能夠影響別人。”
陳文琪把鄭永健招到公司之後便去了美國,一去就是半年,鄭永健則在這家技術主導型公司里尋找自己的定位,一找也是半年。“後來我觀察到,這個做技術研發的公司缺一個面向市場的視窗。做研發技術再好,如果沒有市場的鋪陳,就無法把產品推銷出去,沒有成績。”隨後,鄭永健擔任威盛的市場經理,直至威盛亞太地區市場行銷總監。
五六年的時間,鄭永健就升遷到一個市值以億美元為單位計數的公司的地區行銷總監,這是一個奇蹟。其中有機緣巧合,更有鄭永健的努力。1997年,鄭永健穿梭於中國內地、韓國和日本,開始了威盛的泛亞太地區考察,為威盛尋找更多的機會。他之所以可以被派來承擔這個工作,是因為當時的威盛“蜀中無大將”,而1995年、1996年時的中國內地在大多數的人眼裡還是一個二手市場,IT業上看不出有什麼增長點。跑這塊市場成了一件苦差事。近兩年的中國發展十分迅速,尤其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世界各地的廠商們更是開始了在中國設廠建立辦事機構的加速跑。為威盛也創造了不少機會。
2000年10月,在鄭永健的主持下,威盛在北京、杭州和深圳分別成立處理器研發中心、軟體開發中心和技術支持中心。而後,又在上海、香港設分支機構。威盛在北京的辦公地點也由原來的十幾平米的面積和三個員工座位發展到三四千平米的辦公面積和四五百人的隊伍。內地的大量基礎人才也是威盛到北京設立分公司的考慮因素之一。根據信息產業最近公布的報告顯示,目前內地被認定的專業IC設計人才其實只有3500人,但威盛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裡,以自己的經驗,已培養了近500人的晶片設計人才。
內地繳學費
“剛進入內地市場的時候,如何與客戶接口是我遇到的第一個困惑。有的人告訴我:‘問題不大,交給我就行,所有的事都由我來幫你搞定。’後來我才知道,問題不大就是問題很大的意思。”歷數進入內地創建分公司時所吃的虧,鄭永健的娃娃臉上依然帶著笑。而讓他花過冤枉錢的則是最開始辦研討會的時候。
“在這裡辦活動怎樣才能吸引客戶來參加,是我需要的經驗。有人告訴我,辦客戶市場活動的時候,一定有好多好的獎品,會議結束的時候再摸獎,客戶才願意來。為了效益,我當然可以搞這樣的活動。那時候VCD還比較受歡迎,於是VCD等家電擺了滿滿的一屋子。開會的時候,我心裡怪怪的:原本是一個很專業的研討會,為什麼要搞得像一個家電大展。果然,會議進行了一半,大家都還在,不過眼睛裡看著的不是研討內容。抽獎開始了,與我合辦的人念到:‘彩電得主是某某,’我作為主持人站在講台上發現:怎么拿起來的名片和念出來的名字不一樣?原來真正得獎人的名字寫在他的手上,名片僅供參考。得獎的統統是他自己的經銷商和他自己的親信好友。像這樣的事我當時還是繳了一些學費的。後來我才發現,不見得這樣的活動你要這樣做才能達到你預期的效果。慢慢地,我摸索出了在這個市場上成本控制的方法。當然一事兩面,我還是感謝那些曾經牽著我的手走的人,如果不是他們,我也走不進這個市場。”
在鄭永健的賬本里,這些學費統統被歸到“適應當地文化”的項目之下,這是一種“寬容”。因為害怕別人說自己是“台巴子”,當別人問起他是從哪裡來的,鄭永健只說是南方的。他還努力學習北京人的捲舌,結果是“怪聲怪調”。
經典案例和經典笑話
鄭永健對於行銷有自己的理解:“做研發總是要做到萬事俱備的時候才面世,但做市場不能這樣,因為等到萬事俱備的時候,如果你不了解市場的反映是什麼,等你花費了很多心血把技術做出來,卻不是市場需要的,那就浪費了。所以,市場應該是產品的眼睛。觀察市場的氛圍,以及市場上相同產品的認同度,意見反饋後,才能讓理想和實際結合。”
應該說,這是非常有價值的行銷經驗。不過,這條原則指導下的鄭永健也曾經為此鬧出了非常經典的笑話。
“1994年、1995年的時候,威盛的業績並不理想。當時我們的產品出了點問題,公司差點倒掉,我一直埋頭做事,所以不知道。兩年之後有人對我說:當時我們的公司是那樣那樣的,你知道么?我說我怎么不知道?‘當時全公司就你一個人最樂觀’。而所有人都在旁邊拍拍手說:‘小伙子幹得好!’我每天都跟媒體說公司多么有前景,因為我跟媒體的關係比較熟,所有媒體傳達的信息都是威盛如何如何好,還有很大篇幅的報導,其實當時公司面臨著許多問題。但因為我不知道,所以一點都不害怕。有人說無知是最大的恐懼,但我卻是因為無知而勇敢地往前沖。事後,我覺得也蠻不錯的。
那時我有一個經典笑話。當時正是從586升級到P6,我從內部知道訊息說我們已經取得進展了,就同媒體講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媒體也用很大的篇幅報導說,威盛已經領先全球開發出了P6部分的晶片組。做的是頭版,很大的一塊,讓我很是沾沾自喜。
一天我正好從公司的公布板前走過,見到一個人在那裡看,還小聲嘀咕:‘哇!我們公司連P6的晶片組都做出來了!’我當時在旁邊大聲說:‘是呀,是呀!你不知道嗎?’然後還跟人家解釋半天P6是什麼。他說:‘我就是P6專案的負責人!’我立刻就不敢囉嗦了。其實當時產品還沒有做好,但我已經把它推出去了。當然,後來產品做得很好。市場也得到很大的反饋。”
“在公司工作的經驗告訴我,再好、再專業的東西也需要包裝。公關和市場就像一個精美產品外面的包裝紙。所有拿到禮物的人,第一個感動並不是裡面的東西,而是來自於外面的包裝。就算是鑽石,你用黑膠帶隨便滾一滾,也不會讓人感到它的昂貴;哪怕是一片樹葉,你用錦緞來襯托它也會顯得與眾不同。所以,我認為公關和市場的工作就是幫助公司在產品出來之前,透過文字的包裝和思維的包裝,呈現給媒體,在讓他們幫你做另外一個包裝。”
2001年9月7日,威盛遭到了英特爾的起訴,而9月10日和9月20日,威盛也對英特爾進行了其他產品的起訴。訊息一出,威盛股票大跌。不斷有人打電話詢問,甚至有的股民哭哭啼啼:“你們要我們這些百姓怎么辦?你們為什麼要同英特爾打仗,我的股價從多少跌到多少,我們一家老小要跳樓了,你知道么?”這是一起嚴肅的危機公關事件。鄭永健只好耐心地給所有人做解釋,叫人們不要擔心。而此事的對外宣傳則在鄭永健的演繹下變成了“螞蟻斗大象”的故事。隨著英特爾官司的敗訴,威盛的故事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中國芯”之後,鄭永健正在推廣威盛的“套用”概念,努力讓內地市場的家電以及IT廠商們看到,晶片速度為王的時代已經過去,以更低的成本開發晶片的其他套用即將成為主流。威盛正在努力開拓具有80億美元之多的中低端市場,要搶在英特爾這位巨人肯彎腰撿市場的這些“芝麻”之前。
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鄭永健
鄭永健:畢業於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