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城市鳳凰山

鄒城市鳳凰山

鄒城市鳳凰山,它位於鄒城東北35公里,田黃、城前、張莊三鎮的交界處。山勢峻峭挺拔,西北東南走向,綿亘12公里,面積約20平方公里,主峰鳳凰頂,海拔648.8米,是鄒魯最高峰。該山屬先秦鄒山系列,唐至清末稱巨越山,清同治年間改稱鳳凰山。該山民間傳說眾多,歷史文化遺產豐富,古有“四寺一廟”,唐宋至民國碑刻眾多,其唐代石窟開元大佛,名滿鄒魯,是鄒東山嶽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自古被稱為“鄒地之望”。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鄒城市鳳凰山是一座歷史名山,春秋時代,邾魯在此會盟,孔子也曾登臨,國家一級文物西周龍首青銅鉞就發現於此山下,山前的大律村曾發現大量遠古石蓋墓群,唐太宗在此征討高麗反叛勢力被圍,山大王吳啟(ji)為其救駕,公元1134年(南宋紹興四年),楊么義軍曾以此山為依託抗擊金兵,清代僧格林沁親王在此平定白蓮教亂;抗戰時期,我抗日武裝在此多次打敗敵人。

《兗州府志》、鄒縣諸志及鳳凰山唐宋金元殘碑載文,鳳凰山在隋唐至明清時稱巨越山,見圖(巨越山神祠碑記)。明代方誌認為因其高大過於群山,故云“距越山”。

取子青銅鉞(鑱) 取子青銅鉞(鑱)

清道光以來鳳凰山一帶出土的伯俞父諸器等邾國青銅器讓人想像該地是古邾國都邑的可能性,為研究該山名稱的演化提供了新的空間。其中龍首銅鉞銘文中有“於取子錘鑄元喬”等字,“取子”即邾子,槪因古人注重音治,同音通用。左傳載,“魯僖公三十三年(前627年)伐邾婁,取訾婁”導致邾國西遷邾瑕繼則文公遷繹。訾婁後為魯叔梁紇治邑。

金代巨越山廟碑 金代巨越山廟碑

清康熙十二年(1673)修《鄒縣誌·祠廟志》記載:“大王廟在羅頭社巨越山之陽。傳諸父老曰:‘唐太宗皇帝東征,陷於巨越山下。有神人相助,敵人大敗。問其姓名,曰:吾吳啟(ji)也。感公有濟世安民之志特來相助。’言畢乘風而去。後唐帝封為大王,於巨越山下建祠祀之,壁間有唐碑文。後有金遼重修,碑文俱存。設有春秋祭典,歷代踵而行之。至明末崇禎十三年間,歲凶寇亂,百姓流離,其典始廢,廟宇猶存。”因清康熙五十四年《鄒縣誌》圖將鳳凰山標註為‘ 商山’。所以清光緒三十三年胡煒修《鄉土志》載,商山,一名鳳凰山,在城東北七十五里羅頭社辛莊山之左。山外土而內石,圓頂修尾,左右作雙翼狀。東麓有明魯王陵。山南有大王廟,壁有唐碑記及金遼重修碑。

鳳凰山開元大佛 鳳凰山開元大佛

清道光十四年董純《鄒縣誌稿》云:金巨越山大王廟碑在城東,無年月。清光緒十八年吳若灝《鄒縣續志》鄒縣疆域界地圖稱鳳凰山。有鳳凰山大王窩和大律村編入鄒縣辛莊縣丞署圖。大律一帶民俗,大王窩廟會在每年陰曆二月十五日。崇拜對象是山大王老爺即為唐王救駕的吳啟(ji)大王。宣統三年《山東通志》稱鳳凰山。民國二十四年陳壽卿《續修鄒縣誌稿》載,同治年(韓大鵬)倡議出疏募資,於鳳凰山建忠親王祠,撰文志剿匪功德,並有吊忠親王詩。其遺蹟即今鳳凰山與平山之間山口道旁碑帽及古柏處。

但有時偶然還會誤寫成巨越山,如:《鄒縣續志》載,“順治初,巨越山賊欲誘脅之,叩門求火。(曹)安祚知為賊,扃如故。以大石臼置火炭,手舉於牆上與之。賊大驚,相顧失色而去。……”光緒(1875—1908)三十三年胡煒《鄉土志·鄒縣地輿全圖》稱岠越山(見附圖),民國31年張丕矩《山東鄒縣地理志》仍稱巨越山。民國《鄒縣新志》載,唐巨越山大王廟碑,唐天寶十五載,在大王廟東牆下,常選撰文。元巨越山神祠碑,大德六年。

鄒東鳳凰山雄姿 鄒東鳳凰山雄姿

但直到民國鄒縣官方及民間仍不乏將鳳凰山稱巨越山的。《中華民國省區全志》1919年山東各縣鄉土調查錄鄒縣《山川》部分仍將今鳳凰山稱:巨越山,……上層系水成岩,下層系火成岩。……沂河發源於巨越山一帶,西流入曲阜境。1937年記者平凡著《鄒縣鄉土調查》載,巨越山有唐開元碑。民國時期《廟產登記條例》公布,地方政府核定大王廟廟產規定,“巨越山封界:上至經剛灶,東至分水嶺,西至分水嶺,下至東西路,如有犯山者,罰銀一兩二。”可見民國時期,地方政府仍將今天的鳳凰山稱為巨越山。

鳳凰山大王廟及開元寺創建年代在唐天寶年(742年—756年)間,距今近1300年,金代重修距今也超800年,明代重修鉅山寺距今也有600年。鄒城孟廟建於宋景佑四年即1037年,於宣和三年(1121年)遷建於現鄒城市南關,西與孟府毗鄰。也就是說大王廟創建年代比孟廟早近400年。鳳凰山下新興寺建於宋代,與孟廟屬同一個年代。由於鳳凰山一帶居於鄒騰費諸縣之交,遠離縣城,交通不便,其歷史和人文景觀一直被忽視而沒有詳載歷史。所以,明萬曆三十九年胡繼先《鄒縣誌》有“鄒之古碑無漢唐”之說。實際上鳳凰山一帶的唐宋金元碑刻一直佇立著。

鄒城市鳳凰山一帶是古代兗州最主要的文化和宗教聖地,魯南最高的山脈,在鄒縣境內與嶧山、鳧山成三足鼎立之勢,是鄒東重要的山嶽文化發祥地。

鄒城市鳳凰山,屬先秦鄒山系列,唐至清末稱巨越山,民間傳說眾多,歷史文化遺產豐富,古有“四寺一廟”,唐宋至民國碑刻眾多,其山陽唐窟開元大佛,名滿鄒魯,是鄒東山嶽文化的重要發源地,自古被稱為“鄒地之望”。它位於鄒城東北35公里,田黃、城前、張莊三鎮的交界處。山勢峻峭挺拔,西北東南走向,綿亘12公里,面積約20平方公里,主峰鳳凰頂,海拔648.8米,是鄒魯最高峰。且具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峰”之妙,古人稱其“坐觀鄒魯……俯瞰徐滕”。

地理位置

山東省鄒城市張莊鎮大律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