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我一九七一年十月參加工作,被安排在郭莊接待站宣傳組負責寫寫畫畫等有關宣傳事務,直至一九七八年三月離開郭莊,這段時期中,國家正處於“抓革命,促生產”,“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的熱潮中;“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如火如荼。“以糧為綱”成為時代的中心話題。“大寨”這面農業上的旗幟飄揚在山川水灣之間,大寨大隊的黨支部書記陳永貴一舉被提為中央政府的副總理,農業成為重中之重。“學大寨”是學習大寨人艱苦奮鬥的精神。地質惡劣的郭莊大隊在“學大寨”道路上一步步改變著原來的狀況,糧棉產量逐年上升,民眾的生活不斷改善,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當初:郭莊大隊自然條件極差,一千九百多畝土地,鹽鹼重度侵蝕,地勢低洼,土質瘠薄,收成無著,不少民眾流落他鄉。民謠傳唱說:“禿子頭,老鹼瓢,十種九不苗,種一葫蘆收半瓢。”“北大荒,北大荒,風吹一夜白茫茫,捲地蕭朔淒迷處,霜滿地,雪飛揚”。
1964年郭宏傑同志擔任朔里區委黨校校長,竇莊公社管委會主任,同時兼任劉莊大隊黨支部書記。看到鄉親們飽受“一年糠菜半年糧”、“半年糧”還要靠國家救濟的貧困日月,主動請纓,回到家鄉擔任黨支部書記。二十多歲的年紀,決心要改變家鄉的面貌。帶領一班人,一千七百多名男女老少,踏上艱苦卓絕治理鹽鹼的道路。挖地三尺,深埋上層鹽鹼,打井水灌沖洗鹽鹼,人力從五六里路外的山腳下一點點運來酸性土壤中和鹽鹼,實施著“萬里千車一畝田”的浩大工程。一系列地治理手段,鄉親們數年地不懈努力,土質發生根本變化,長出了好莊稼。正是這種“窮則思變”的奮鬥精神成為時代的典範。大寨之後,郭莊與河南七里營,江蘇華西村齊名的耀眼農業明星,影響全國,波及海外。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大批人員湧向這裡參觀學習,體驗生活。政府在這裡成立了一百多人的接待站,承擔接待、宣傳等工作。
期間,郭宏傑同志以“中國青年代表團”團長的身份出訪朝鮮,受到朝鮮人民的熱烈歡迎及金日成親切接見。並先後任蕭縣縣委書記,黨的十大中央委員、安徽省委書記,中央資格審查委員會委員,團中央三人籌備組成員。郭莊也成為安徽的焦點,被全國關注。這裡熱鬧非凡。“安徽省農業學大寨會議”前後九次在這裡召開,多屆全省文藝匯演,教育會議,第四次全國青年籃球賽在此表演賽事,陳永貴來訪,時任安徽領導人的李德生、宋佩樟、李任之、王光宇等常來往這裡。中國農科所、安徽農科所十數名農業科學專家常駐郭莊,開闢數十畝土地作為實驗基地,探討糧棉在這一地區高產的新路,摸索合理的種植、用水及田間管理的規律,提供糧棉優質品種,促進了產量的穩步上升。
1969年、1974年下放在郭莊大隊的上海、合肥兩地的六七十名知識青年、及王仁義、孟凡燿、張建營、盧葉苗四名大學生。他們在接受農村再教育的同時,也為郭莊的發展前進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有的成為郭莊大隊的領導成員或生產隊長。實驗田、養豬場、機械場、氣象站、衛生所、窯場等場所都能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一九七零年成立了郭莊農學院,校址在郭莊接壤的蔡窪大隊。學生來自全縣各公社的大隊,常以郭莊田間地頭為課堂,農科所的專家“傳幫帶”,畢業後回到原籍。為我縣的農業科學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新聞媒體紛紛入駐郭莊,《人民中國》的記者丁再興,在《人民中國》用數十頁的版面綜合報導郭莊,向海外介紹。《安徽畫報》專版介紹郭莊。
《安徽日報》、《人民日報》等報刊大塊文章報導。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以“誓把蕭縣變昔陽”為題拍攝了專題片。其中有航拍郭莊全景及諸多場景。歐陽龍、曾廣才先生住在一所我們隔壁,我常去玩,看到他們正在用彩墨國畫形式創作《前進中的郭莊》連環畫。郭莊如日中天。北京農展館、廣州交易會有郭莊的專項展位。郭莊需要相匹配對外展示的視窗。
1971年,政府決定在郭莊建立全面展示郭莊的展覽館。展覽館從籌建到開館是一套系統的工程。展覽除了實物、圖片文字就是書寫繪畫。首先組織了一個數十人的辦展班子,調集全省設計、攝影、書寫繪畫最強力量投入這項工作。來自合肥的董伯信、張泉、裘忱耀、賴少其、師松齡、陶天月、林之躍、李宏勛、鄭伊農……宿縣的李百忍、王少石、郭大華、謝謝、陳行知、岳樂、高傳業、蔡世明、紀明、蘇繼夢、孔慶福,臨泉的何保泉,淮北的楊天序,濉溪的王允恭,碭山的孫宗喜,蕭縣的歐陽龍、曾廣才、薛志耘、鄭正、趙宗基、吳燃、宋彥昭、張祖民、付強等辦展人員。
“郭莊展覽館”坐東面西,面積近千平方米,館名李百忍先生題寫。進入展館的正廳中間是張泉先生的大型油畫“前進中的郭莊人民”。右首是賴少其、師松齡、林之躍、陶天月諸先生合作的大幅套色木刻“淮北人民學大寨”。左手是鄭伊農先生的大幅國畫“蕭縣新貌”。第二展廳有付強用素描畫的一幅場景人物。第三展廳中吳燃先生的一幅套色版畫“收穫”,其主人公就是郭宏傑同志。我用年畫的形式以劉世俠為原型創作了《一籃紅土》,由安徽幻燈製片廠製作完成一套八幅幻燈片,在第四展廳播放。第六展廳有歐陽龍先生的一幅國畫人物。其餘有粉畫、油畫、國畫、版畫、攝影圖片、版面詞穿插。主標、付標、小標,漂亮的仿宋、黑體。雋秀俊美的圖片說明詞出自郭大華、張協和先生的手跡。兩組雕塑由宋彥昭、張祖民先生完成。曾廣才先生參於總體設計。在此期間,薛志耘先生除了參與展覽館的有關工作,以郭莊為背景,創作了一本《一朵盛開在淮北平原上的大寨之花》百多幅的連環畫,由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連環畫的封面“風雪戰鹽鹼”被放大成巨幅油畫樹立在縣委對面南北路的南端。展覽館從開展之後不斷地修改、補充完善,其規模、布局整體水平應在省級以上。
郭莊接待站設立三個招待所。一所禮堂能容納千人以上,後面的西山牆上一幅大型油畫“前進中的郭莊大隊”是鮑加先生的作品。二所大門對面樹立一塊數十平方的大牌子,上面的幾幅油畫是當時年紀很輕的錢流、巫俊的作品。我初來郭莊時,領導安排我在一米多長的牌子上用油漆書寫“人民公社一定要把小麥種好”、“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路線是個綱、綱舉目張”等。一塊牌子一個字,我用仿宋體認真的書寫。儘管我在永堌中學讀書期間已熟練地運用宋體書寫學校的幾塊黑板報,並和縱精品老師共同指揮我的同屆兩班同學在永堌水庫南端的山坡上,二三百米內謀劃用仿宋體“學大寨趕郭莊”,石灰水在石頭上刷成白色,二十里外的地方就能看見,宏偉、氣派、壯觀。我明白他們要試我的活。牌子寫好了,樹立在郭莊的田間路旁,二三年後,每天仍在接受數千累萬人的檢閱。後來一、二、三所牆上的壁字大多是我書寫。頻繁的牆報、大會會場標語、歡迎標語、每年三秋四夏由我辦一份報紙(用蠟紙在鋼板上手刻油印)。一所房子的山牆上我和馬新華共同完成了大幅油畫“農業學大寨”。我記得畫面中有陳永貴戴著白毛巾,背景是大寨梯田。再後來我畫了幾幅大幅毛主席油畫象,擺在大會主席台上,多年以後仍見到放在縣城電影院的舞台中間。
1975年我創作了一幅年畫“喜雨”參加了安徽省美展。期間我迷戀連環畫,賀友直的《山鄉巨變》、趙宏本的《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丁世弼的《漁島怒潮》、劉國輝的《崑崙山上一棵草》等我大都認真臨摹,研究其構圖規律、表現技巧、人物形象、場景變化。我也自己編腳本創作《過草地》,至今還存有多幅。來郭莊體驗生活,文藝書畫界的名人很多,著名表演藝術家王少舫、潘璟琍、劉世龍,詩人綏民,話劇演員安保國等;書畫名家蕭龍士、孔小瑜、鄭震、郭公達、徐子鶴先生都曾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孔小瑜先生和師母一住就是半年數月,我常有時間伴其左右,研墨理紙。裘忱耀先生和我負責郭莊大隊美術小組的教學,我們常相併肩來往於大隊學校、一所、二所、三所之間(美術小組由在校學生、幾名喜愛書畫的知識青年構成)裘忱耀先生與方增先先生是畫友,並得到方先生題字贈書“怎樣畫人物”作為我們的教材。
我們在一起談書論畫。一次裘忱耀老師給我說:“我今天去蕭縣看望歐陽南蓀先生”。南蓀先生是我第一次聽說。我看到他為南蓀先生在大夥食堂里買了二份油條帶著。清貧時期,這是一份難得的禮物。同時看到裘先生對藝術家及藝術的尊重。一次,晚上我們在一起看電影“磐石灣”,其中有一個反面人物叫“裘二能”,他在我的耳畔輕聲說“叫裘二能,你咋不叫江二能”。“磐石灣”是江青一手推出的樣板戲之一,所以裘先生口出此言。壞人不姓你“江青”的“江”,卻姓我的“裘”。深處想,他是對當時社會狀態的大不滿。裘忱耀先生當時五十多歲的年紀,杭州人。工作單位是安徽省群藝館,著名畫家、擅畫孔雀、文字學學者。當時尚未完成的一部九冊《詞典》書稿,私下拿給我看,蠅頭大篆、小篆、小楷令我震驚。多大的功夫,多深的功力,多強的耐心。學術事業不能光明磊落的做,偷偷摸摸而為之,與社員同吃同住,一泡就是五六年……劉香亭先生是蕭縣文化館館長,調任郭莊接待站秘書,擅書畫。多年間,許多作品撒向社會。
我那時年輕,工作繁忙,一有空閒就寫寫畫畫。有意無意間常見到在郭莊的書畫家作書作畫,一次我去李百忍先生住室,我看到他正在一張張米字格上寫楷書,後來由安徽出版社出版一本學生字帖發行。在那個文人書畫被冷落的年代,書畫家們樂意把作品送給真正喜歡的人。郭莊期間,賴少其先生留下梅花、書法作品十五幅以上,孔小瑜先生留下熊貓、葡萄等作品二十幅以上,蕭龍士先生兩次來郭莊,留下蘭草、竹子等作品二十幅以上,及吳燃、鄭伊農、李百忍、鄭正等先生都留下不少書畫作品。鄭伊農先生一次請我就轉交十多幅四尺四開山水。我的室友鄭永民一次請李百忍先生書寫四張四尺對開條幅行草書。那時,我雖然年少,不太喜歡李先生的字,覺得偏於甜秀。我當時收藏賴少其孔小瑜先生的作品就有五幅。歐陽龍老師給我說:愛民,孔老的孔雀、貓拿我看看。
我說,行!這兩幅送你吧!張愷帆先生被重新安排工作之後來郭莊,大家知道他的書法好,當年他題的“合肥師範學院”,尤其“文化新村”得到毛主席的誇讚。在我們的請求下,除了題“郭莊展覽館”還分別為我們寫了三四幅作品。在與郭莊進進出出中,我們本縣的書畫人員王慶彬、杜長景、金家士、許敬如、李定華等同志,尤其熱愛書畫的年輕人胡志新、蔡白、丁峰、羅獻麗等很多及外地來的楊參軍、謝海洋等在各自老師的帶領下學習素描、色彩……三十多年過去了,郭莊時期的熱鬧場面及繪畫情形歷歷在目。開闊了我們的眼界,在參與與耳聞目染中潛移默化影響著蕭縣的書畫,是我們書畫發展壯大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我而言,是一個最為關鍵的成長階段。
地理位置
郭莊村位於蕭縣的南部,是丁里鎮委、鎮政府所在地,南距淮北市15公里,省道202公路穿境而過,連霍高速公路丁里出口處位於其境內,交通十分方便。目前的郭莊村是近期原郭莊、瓦房兩村合併後的新村,包括8個自然村,農業人口1390戶5166人,全村土地面積4462200平方米。
經濟
隨著國家和各級政府對“三農”問題的日益重視和農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特別是新農村建設政策出台以後,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相繼出台和貫徹落實,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該村經濟穩步發展,以第一、二產業為主,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2000多畝,年產蔬菜2000噸以上,畜牧產值實現120多萬元,2007年向外輸出勞動力300人(次),創收210萬元。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7年度人均純收入2800元。近年來該村引入棉花制種產業,固定面積300餘畝,年固定收40餘萬元,村有集體小型麵粉廠一座,每年收入近2萬元。去年,引進上海同創公司在丁里高速路出口兩側建設大型農資批發市場,建成後,將大大拓展集體經濟增收渠道。該村科技文化發展加快,村裡有2所國小,1所幼稚園,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100%,高中入學率達80%。村有2所醫療衛生室,占地100平方米。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水利灌溉設施齊全,村莊道路新建水泥路3公里,砂石路6公里。
組織
截至2015年9月,新村成立黨總支1個,下設4個支部,黨員共131人。每個支部活動場所健全,黨員活動能夠正常開展。該村實行了村民自治制度,基層組織不斷加強,黨務、村務、財務按時公開。隨著新農村建設的不斷加強,該村在上級黨委、政府堅強領導下,全體黨員幹部與民眾團結一道,艱苦創業,按照新農村建設20字要求和該村規劃要求,堅持“使農民收入穩定增長,使農村面貌顯著變化的原則”,不斷加強組織建設,以“雙培雙帶”為載體,逐步開創郭莊村建設的新局面,為實現新農村示範村的目標任務而努力奮鬥。建立村民自治管理體系,凡涉及村民或村集體的事物和村里重大事項及民眾關心的問題都要通過民主決策,建立健全民主選舉、民主評議、民主理財等管理和監督機制,村務公開透明、決策管理民主,進一步提高幹群素質,構建和諧村莊、促進全村經濟發展。
榮譽
安徽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之一
宿州市20個重點示範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