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渠、那人、那事--漫談歷代名人與靈渠的如煙往事

史祿不姓史現在大家都知道修建靈渠的總指揮叫做“史祿”,但史祿並不姓史。 明朝歐大任《百越先賢志》記載:“史祿,其先越人,贅婿鹹陽,祿仕秦以史監郡。 ”史祿是越人的後裔,而越人原本是有名無姓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越人都是沒有姓的,就連越王勾踐也只有名而沒有姓。

主題
旅遊文化;桂林百姓文化大講壇
責任者
劉建新主講
版本
日期
2011年10月15日
載體形態
館藏信息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圖書館
描述
屠睢是蒼梧郡地方軍官兩千多年前,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後,派遣將領屠睢發兵五十萬進軍嶺南,因為要解決軍糧運輸的問題,促成了靈渠的修建。歷史上對屠睢的具體職務一直沒有明確記載,只有一個字,就是“尉”,秦朝官制認為屠睢是屬於郡尉的職務,即地方上有軍事指揮權的官員。2002年,湖南湘西里耶古城出土了一批秦簡,其中明確記載了洞庭和蒼梧兩個郡名,還提到了“洞庭兵輸內史”和“蒼梧輸甲兵”,就是兩郡布置支援前線作戰的事情,專家分析認為蒼梧郡包括湖南東南部、江西西部和西南部地區。湖北江陵張家山發掘的漢簡《秦讞書》記錄了一則秦代案例,有“蒼梧守灶、尉徒唯”的文字,這則案例記錄的時間與里耶秦簡記錄的“輸甲兵”發生在同一年,且與秦軍進軍嶺南是同一時間,在古代漢語裡,徒與屠同音,唯和睢字形相近,因此徒唯就是屠睢,也就是進軍嶺南的秦軍將領。屠睢的級別大概相當於今天一個省的軍區司令員。《淮南子》記載屠睢在征伐嶺南的過程中,在一次夜襲戰中被越人殺死。史祿不姓史現在大家都知道修建靈渠的總指揮叫做“史祿”,但史祿並不姓史。《淮南子》中記載靈渠修建為“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史記》為“使監祿鑿渠運糧”。劉建新說,古人有把官職放在前面,名字放在後面的習慣,既然秦軍主帥是蒼梧郡郡尉屠睢,依此類推,負責糧草的監祿也應該是蒼梧郡郡監祿,即職務是郡監,單名叫祿的人,由於秦代的郡監又叫監御史,所以後人就取他職務中的一個字“史”來作為他的姓,就被叫做史祿了。史祿究竟姓什麼?一種可能是史祿可能有別的姓,但史書沒有記錄下來,另一種更大的可能是史祿本來就有名無姓。明朝歐大任《百越先賢志》記載:“史祿,其先越人,贅婿鹹陽,祿仕秦以史監郡。”史祿是越人的後裔,而越人原本是有名無姓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越人都是沒有姓的,就連越王勾踐也只有名而沒有姓。《百越先賢志》還記載史祿在秦軍平定嶺南之後,到廣東一帶的揭嶺擔任地方長官。漢武帝時期史祿的後代因為平亂有功,被漢武帝封侯,並賜姓“揭”,這就是今天揭姓的由來。後人只維修但未創修靈渠東漢名將伏波將軍馬援是一位聲名顯赫的人物,公元41年,他統帥大軍南征交趾,艱苦奮戰3年,平定了叛亂。他對靈渠有功的地方,就是在南征交趾的時候組織疏浚並擴建了靈渠,興安百姓為了紀念他,特地為他修建了一座伏波廟,並尊他為修靈渠有功的“四賢”之一,塑像在四賢祠中供奉。劉建新說:“若論對靈渠的貢獻,馬援應為史祿之後第一人。”前兩年,有人提出了馬援創修了靈渠的北渠和大天平壩這樣的觀點,這僅是個人推測,沒有確鑿證據。靈渠的科學性使得後人只能對其進行修繕、疏浚、加固等維修手段,而沒有其他創造性的建設。馬援為了行軍,對其進行疏浚,中唐時期李渤又對靈渠進行了徹底的維修,使靈渠重新煥發了生機。明代嚴震直維修靈渠的時候,撤去天平上的魚鱗石,加高大小天平,第二年汛期來臨,洪水無法排泄,直衝北渠,使北渠成了河道,南渠卻沒水進入,無法通航,後來恢復原樣才恢復了正常通航。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