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家村[煙臺市海陽東村街道辦事處下轄村]

邢家村[煙臺市海陽東村街道辦事處下轄村]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邢姓來此建村定居,以姓命名邢家村。 邢家村位於東村街道辦事處南部,地處東經121°09′,北緯36°45′。東與趙家莊為鄰,西與涼山後村接壤,南與朱家莊相連。距市政府駐地3公里,隸屬東村街道辦事處。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蔬菜等。 2002年,全村350戶,1120人。有邢、蔣、倪、孫、李、劉、周、宋等8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邢姓。

概況

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邢姓來此建村定居,以姓命名邢家村。 邢家村位於東村街道辦事處南部,地處東經121°09′,北緯36°45′。東與趙家莊為鄰,西與涼山後村接壤,南與朱家莊相連。距市政府駐地3公里,隸屬東村街道辦事處。 全村轄區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93.3公頃,適宜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大豆、蔬菜等。 2002年,全村350戶,1120人。有邢、蔣、倪、孫、李、劉、周、宋等8姓,均為漢族,其中人口較多的是邢姓。

大事記

1942年本村解放。 1945年5月10日駐行村的日軍進村掃蕩,殺死村民一人。 1947年10月28日(農曆九月十五日)國民黨軍五十四師占據本村一天一夜,燒殺擄掠,抓走村民17人。 1955年成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1978年發動全村村民疏通河道,開墾出糧田8.7公頃。 1983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1943年,成立邢家國小。1986年,村出資10萬元建了新校舍,學校設施逐步配套,教學質量穩步提高,被煙臺市評為“花園式學校”。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專院校者28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糧食120公斤左右,生活只能半年糠菜半年糧。建國後,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75年,人均糧食490公斤,全村收入45萬元。2000年,全村收入810萬元,人均存款771元。2002年,全村有各種運輸車輛64輛,機車213輛,電話220部,彩電381台,電冰櫃152台,洗衣機58台。 村莊建設建國前,村內街道不整,破爛不堪,村民住房全部是草房,人均住房面積只有7平方米。1985年,村統一規劃街道和房屋建設後,街道寬暢,房屋整齊。2002年,人均住房面積達20平方米。 集體福利1975年,村投資20多萬元,自行發電,供村民照明。1978年,又投資8萬多元,全村用上了電網供電。1999年,投資14.5萬元,修建自來水蓄水池,村民用上自來水。村集體對60歲以上村民,春節每人發放2斤豬肉;70歲以上村民,免去“五項統籌”款及各項集資。

組織建設

1941年,邢海清由埠峰村張元庚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本村第一名黨員。1943年,邢家、李家、朱家莊三個村聯合成立了黨支部,邢海清任黨支部書記。在黨支部的領導下,先後開展了反奸、反特、反惡霸鬥爭,組織支前隊100餘人,並發動12人參加子弟兵團,隨軍參加了萬第討趙(保原)戰鬥。1949年10月黨員身份公開,全村有黨員24名。曾任村黨支部書記的有邢海清、邢占元、邢玉模、邢桂平、邢均和、邢桂業、邢桂田、邢全鐸、邢衛東、邢樹傑。2002年,全村有黨小組7個,黨員52名。村黨支部多次被中共東村鎮委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1942年4月,設村公所。1943年,改稱村政府。1958年9月,改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68年6月,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稱大隊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復稱大隊管理委員會。1984年,始稱村民委員會,下設民政、調解、民兵、治安、婦女等組織。曾任村行政主要負責人的有邢崇和、邢家祥、邢英和、邢桂業、邢桂平、邢春梓、邢憲學、邢桂謙、邢樹傑。1999年4月,黨支部書記邢樹傑當選為首任直選村委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