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墜子傳入該區已有一百多年歷史。建國後,有些老藝人,在戲劇界老藝術家的指導下,用京劇、梆子的表演程式,加上鑼鼓,把它搬上舞台,取名"化裝墜子"。我區威縣、邢台、南宮、隆堯等縣曾建有墜子劇團。這些劇團組建後,經過舞台實踐和吸取各劇種之長,將原來的"水詞"該為固定台詞;樂器增加了笙、笛、揚琴、二胡、低胡、大提琴;同時採用了京、評、梆子等戲的嗩吶牌子、行弦、曲牌,在唱腔上創造了墜子腔的尖板、搖板等。到一九五六年,"化裝墜子"已在我區發展成為具有文樂、武樂、燈光布景、文戲武打的完整劇種。
現狀
一九六一年,邢台市墜子劇團到北京演出時,受到首都人民熱烈稱頌,《北京日報》發表了評論文章,中央電視台播映了演出實況,著名戲劇家梅蘭芳、常香玉、紅線女與該劇團演職員進行了座談,中央戲劇研究院研究討論後,將此劇正式定名為"墜子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