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州龍舟

道州龍舟

道州龍舟也叫道州龍船,是湖南省的漢族傳統民俗活動。道州端午划龍舟始於宋代,是為祭祀屈原。如今,道州龍舟賽依然保留著古老的傳統,每艘龍舟都有固定的名稱,船頭雕刻也有龍、虎、鳳、鷹、貓等不同標誌。至2010年,這一漢族民俗文化已被道州納為打造道州龍舟文化產業的重要活動之一。2002年,道州被省人民政府授予“龍舟之鄉”稱號。 2006年,“道州龍舟賽”被列入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

道州端午划龍舟始於宋代,是為祭祀屈原。如今,道州龍舟賽依然保留著古老的傳統,每艘龍舟都有固定的名稱,船頭雕刻也有龍、虎、鳳、鷹、貓等不同標誌。至2010年,這項漢族民俗活動已被道州納為打造道州龍舟文化產業的重要活動之一。

龍舟競渡龍舟競渡

“道州龍舟賽”賽事主要流傳在縣城道江鎮及周邊五個鄉、33個行政村,每年的五月初一至初五和中秋節,在南起萬家莊五洲村、北至上關鄉鯉魚壩村的瀟水、濂溪河水域激烈展開。

道州龍舟賽傳承於民間,發展於民間。雖因統治者的主觀臆斷曾一時偃旗息鼓,但卻沒有熄滅其傳承火種。宋太祖趙匡胤曾經三次傳旨,不準湖南、四川一帶人民“為龍舟戲”;據記載,明朝萬曆三十六年,州官韓子祁將道州百姓40艘龍舟全部沒收,用其架在瀟水河上做了“水南浮橋”。另有一年,州官藉口維護治安,禁止瀟水競技。縣城東陽坊將其“九龍二虎”11艘龍舟悄然移至城北大壩塘競技,並留下“瀟江端午靜悄悄,人海誰知在北郊。夢裡州官渾不覺,九龍二虎動高潮”詩一首。至清朝,道州龍舟賽已蔚然大觀。

道州龍舟在漢族民間的影響深遠,俗語道“五月五,龍舟下水打爛鼓”,說明比賽的激烈和熱鬧氣氛。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道州端午節龍舟競賽,2006年以來,道州龍舟的規模更是越來越大。清光緒三年修《道州志》記載:“(道州)五月端午,城市龍舟競渡於東西洲,鼓聲喧震,觀者如堵”。過去統治階級講諱忌,龍舟的“龍”是“天子皇帝”的象徵,道州人為避皇帝的諱忌,把龍舟頭改成了“虎頭、鳳頭”等船頭。

特徵

道州龍舟有四類:

道州龍舟道州龍舟

一 龍頭:金、黃、赤、白、青、烏龍頭等

二 虎頭:金、黃、紅、白、黑虎頭等

三 鳳頭:粉紅鳳頭(稱金鳳)龍舟

四 麒麟頭:有紅,青等。

每一個龍頭的顏色都是有來歷的。如道江鎮東陽社區東陽坊村有15隻金龍頭龍舟。因東陽村有座供奉“火神爺”的火神廟,他們的龍舟頭是金色的。東門鄉東門村有黃龍廟,營江鄉陽樂田村有烏龍廟,西洲社區有白龍廟,所以有黃、烏、白龍頭船。道州龍舟屬道州型,造型奇特,與別的地方的龍舟不同。船身長20米,寬1.2米,平頭翹尾,頭低於尾,船頭的頭屬活動式的。競賽時可裝上龍頭、鳳頭、虎頭等。尾部裝飾彩旗,船身頭尾離水各0.60——0.80米不等。划船的人員即撓手,一般為20——30人。

道州龍舟賽除在端午節進行以外,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節”也要進行比賽。主要流傳在縣城道江鎮及周邊五個鄉,其中有33個行政村經常參加龍舟比賽。龍舟賽在瀟水河和濂溪河水域進行。南起萬家莊鄉五洲村,北至上關鄉鯉魚壩村。道州龍舟分為三類:1、金龍、黃龍、赤龍、白龍、青龍、烏龍。2、金虎、黃虎、紅虎、白虎、黑虎。3、鳳頭稱金鳳頭龍舟。其中金龍最多,金鳳最少。

道州龍舟的船頭既具藝術特點,又具符號意味。外地龍舟只有清一色的“龍頭”,而道州龍舟頭除了龍頭形,另有虎形、鳳形和少量的貓形和鷹形。龍、虎|鳳又分開口、咪口(閉口)兩種形制,並且,龍又從顏色上細分為金龍、黃龍、赤龍、白龍、青龍、烏龍,虎也分為金虎、黃虎、紅虎、白虎、黑虎,鳳則有紅鳳(又稱金鳳)。不同形制、不同顏色的龍、虎、鳳頭的製作,雕刻精細生動,造型優美,極具工藝美術價值。

道州龍舟道州龍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