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轍(1039~1112),北宋散文家。與其父蘇洵、兄蘇軾合稱“三蘇”,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仁宗嘉祐二年(1057)與蘇軾一起中進士。不久因母喪,返里服孝。嘉祐六年,又與蘇軾同中制舉科。當時因“奏乞養親”,未任官職,此後曾任大名府推官。熙寧三年(1070)上書神宗,力陳法不可變,又致書王安石,激烈指責新法。熙寧五年(1072),出任河南推官。元豐二年(1079),其兄蘇軾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被捕入獄。他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準,牽連被貶,監筠州鹽酒稅。元豐八年,舊黨當政,他被召回,任秘書省校書郎、右司諫,進為起居郎,遷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哲宗元祐四年(1089)權吏部尚書,出使契丹。還朝後任御史中丞。元祐六年拜尚書右丞,進門下侍郎,執掌朝政。元祐八年,哲宗親政,新法派重新得勢。紹聖元年(1094),他上書反對時政,被貶官,出知汝州、袁州,責授化州別駕、雷州安置,後又貶循州等地。崇寧三年(1104),蘇轍在潁川定居,過田園隱逸生活,築室曰“遺老齋”,自號“潁濱遺老”,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為事。死後追復端明殿學士,諡文定。
作品原文
《過宜賓見夷中亂山》蘇軾
江寒晴不知,遠見山上日。
朦朧含高峰,晃蕩射峭壁。 橫雲忽飄散,翠樹紛歷歷。
行人挹孤光,飛鳥投遠碧。
蠻荒誰復愛,穠秀安可適。
豈無避世士,高隱煉精魄。
誰能従之游,路有豺虎跡。
寫作背景
嘉袥四年(公元1059年),年輕的蘇軾蘇轍兄弟隨父再次進京師,乘船沿江而下。當時的整個戎州地形,山脈迂迴,樹木森郁,水流湍急,人煙稀少。兄弟二人見此情景,分別寫了《過宜賓見夷中亂山》。
注釋
①【合注】潘安仁《秋興賦》:“月朦朧以含光。”陶弘景《答謝中書
書》:“高峰入雲。”②【合注】《樂府·子夜冬歌》:“晃蕩無四壁。”陳後主詩:“峭壁迥難
臨。”
③【合注】韓退之詩:“橫雲時平凝。”
④【合注】沈約《詠湖中雁》詩:“單泛逐孤光。”
⑤【馮注】《黃氣陽精經》:“金門之上,日之通門也。金門之內,有金精冶煉之地,故立春之節日,更煉魄於金門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