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迷幻包括了一大批從後朋克時期一直到現在的不同類型的藝人們,他們都來源於60年代的形式各異的迷幻音樂。不管他們是表演引起幻覺的迷幻流行(如 the Beatles,早期的 Pink Floyd,和數不清的其他樂隊)、受 Byrds 影響的嘈雜的吉他搖滾、充滿失真的形式自由的即興演奏、或者讓人神經混亂的音速試驗,也不管他們的音樂是已經現代化了的還是完全厚著臉皮照搬最開始的那些藝人的,他們喚起性的異乎尋常的聲音都是引起人們幻覺的源泉。有一些新迷幻很明顯是吸毒後的產物,而其他的一些則邏輯上是把毒品作為他們怪異的歌詞與激進的裝扮的補充。新迷幻偶爾也會打入流行音樂的主流中,比如 Prince 80年代中期的作品和90年代 Lenny Kravitz 一些崇尚復興的作品;但在很大程度上,它還是另類與獨立搖滾樂隊的領地。新迷幻最初是在70年代末期英國的後朋克背景下出現的,主要的樂隊包括 the Teardrop Explodes, Echo & the Bunnymen, 以及 the Soft Boys; 但是除了80年代早期的佩斯利地下運動(Paisley Underground movement)與90年代末期的六大象團體(Elephant 6 collective),大部分後來的新迷幻都來自單獨的行為乖張的人士或復興運動者,而不是以上的背景。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空幻的澳大利亞金屬樂隊 the Church,將美妙的鏇律、詩一般的歌詞與強大有力的三重奏干擾混合在一起的 Nick Salomans Bevis Frond,聲音低沉單調的籠罩著吸毒者陰霾的 Spacemen 3,風格詭異的前溫和派學院搖滾 Boy Robyn Hitch***,全然不可思議的 Mercury Rev and the Flaming Lips,以及電子英倫流行樂隊Wales Super Furry Animals。
60年代中期,迷幻是一種隱秘的音樂元素,如許多的隱秘元素一樣,它最終浮出水面。自bealtles創作出具有該風格的樂曲1966s Revolver之後,迷幻元素的出現就成為指日可待的事情。大體上說,純迷幻音樂與其他音樂風格迥然不同,而迷幻流行則在揉和迷幻元素的基礎上創造了一種簡單明快,琅琅上口的流行音樂曲風。在歌曲結構和鏇律都基本固定的音樂里,迷幻效果只作為裝飾而存在----錫塔爾琴,輕柔的吉他樂,合成效果,背景吉他樂,甚至Beach Boys風格混合在一起,創造出一種程度適當的迷幻感覺。有一度迷幻流行音樂都是在錄音室里製成的,但其實仍然有許多正規的樂隊如迷幻風格相當的凸現流暢Sagetterius;這些樂隊都明顯地受了Beach Boys風格的影響,但並不像Lemon Pipers的Green tambourine那樣單薄。因為音樂中有更為強烈的流行感,迷幻流行音樂比純迷幻音樂具有更長久的活力,一直到70年代早期依然興盛不衰。更為讓人驚訝的是,部分迷幻流行樂比普通迷幻樂更具吸引力,因為迷幻流行樂飄忽詭異,偶爾兼有迷幻和流行的雙重元素----1969年the Neon Philharmonics的專輯The Moth Confesses是其主要代表作品。
具有該風格的樂隊/藝人名單:the Beach Boys, Bee G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