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龍縣
安龍縣位於貴州省西南部,隸屬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地處滇、桂、黔三省結合部。地跨東經104° 59ˊ- 105° 41 ˊ,北緯24° 55ˊ- 25° 33ˊ之間。全縣轄10鎮6鄉,主要有布依、苗、彝、回、壯等15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43.8%,境內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6°C,年降水量1256毫米,素有“小昆明”之稱。
|
|
地理概況
安龍縣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縣境位於貴州高原西南部,隸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其東、東北、北、西分別與冊亨、貞豐、興仁三縣和興義市接壤,南隔南盤江與廣西隆林自治縣相望。全年平均氣溫15.6℃,年降水量1356.1毫米,年日照數1504.7小時,無霜期288天,屬典型的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國土總面積223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0.6萬畝,其中旱地15.7萬畝,水田14.9萬畝。
資源分布
旅遊資源
安龍縣是貴州省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眾多名勝古蹟、風光秀麗、民族風情濃郁、氣候溫和、交通便利的旅遊勝地。.境內多山,呈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中部平緩,海子、壩地星羅棋布。除南部河谷地帶外,大部分地區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年均氣溫 15.1℃,乾濕季節分明,素有不"小昆明"之稱。 安龍縣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山川奇異,風景秀麗多姿,是享譽滇、桂、黔三省的旅遊勝地。 龍頭大山,蜿蜒百里,高山杜鵑,相映爭輝,令人嘆止,是地球上唯一;仙鶴坪,原始森林遮天蔽日,綠樹修竹彌山漫谷;篤山溶洞,神奇瑰麗,全國罕見,備受8國洞穴科學家、探險者青睞,認為是“亞州第一深洞”、“世界第二大溶洞群”;招堤風景區,三百年建造歷史,融山、水一體;萬峰湖景區,176平方公里水域,蓄水102億立方米,湖中峰巒萬重,煙波浩淼,堪稱西南之最,夭生橋大壩為亞州第一高壩。還有晚清以來諸多近代傑出人物的故居、遺址及即將修復的古樸莊重的南明皇城等。
龍頭大山自然保護區
安龍縣旅遊資源相對聚集、配置合理,這為當地發展旅遊業 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安龍“城跨山腰,半居平陸”,四周群峰高峙,城內有龍井山、桅桿山,城外有將軍山、銅鼓山、九龍山、天榜山,東北一帶是水波粼粼{的陂塘海子。這裡正當滇、黔、桂三省的交通要道,安龍縣所在的城池倒也堅固,周長270丈,有4座城門:東為朝陽門,西為柔遠門,南為雍熙門,北為順天門。這就是當時所說的“內城”。永曆皇帝的“皇宮”就設在安龍縣的衙所里,更名文華殿,地址就在今安龍一中的校園內。
自然資源
安龍縣自然資源豐富,安龍已探明黃金儲量達22金屬噸,成為年產量黃金萬兩的大縣之一;煤炭儲量12.5億噸,煤質優,品種全,多產於龍山鎮境內;用於水泥生產的優質石灰岩儲量達數百億噸。此外還有大量的水晶、石灰砂、硫鐵、鉀等20多種礦藏。礦產資源種類繁多,氣候良好,土地肥沃,適宜發展糧、茶、林、果及中藥材、芭蕉芋等綠色產業,是國家商品糧基地。流經縣境的南盤江上,
能源
現已建成裝機容量132萬千瓦的天生橋二級電站。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的天生橋一經電站,第一台機組已於1998年底發電,安龍已成為我國西南的能源基地。
經濟狀況
經濟基礎
安龍縣在春秋時期便已開發,明清以來,逐漸成為貴州西南重鎮,南明永曆朝廷轉遷安龍後,成為貴州西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豐富的旅遊、生物、礦產資源和區位優勢下,當地縣委縣人民政府制定了實施“兩線”布局;抓好“五大支柱”;建設“六大基地”;夯實“兩個基礎”的經濟發展戰略,著力發展綠色產業和旅遊業,使安龍經濟迅速邁上新台階。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安龍縣委、縣政府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機遇,按照“做大重化工、搞好煤化工、發展水火電、推進城鎮化、建設新農村”的發展戰略,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安龍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經濟轉型
社會發展經歷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農業大縣逐步過渡到工業大縣的發展歷程,三次產業結構於1997年實現由“一三二”向“一二三”的歷史性轉變,2003年實現由“一二三”向“二一三”的第二次歷史性轉變,2006年實現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第三次歷史性轉變,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2008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28億元,是1978年的45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8億元,是1978年的16倍,第二產業增加值11.8億元,是1978年的126倍,第三產業增加值9.4億元,是1978年的82倍;財政總收入完成3.48億元,是1978年的59倍,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41億元,是1978年的80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9200元和2523元,分別是1978年的87倍和60倍。經濟不斷加快發展,社會更加和諧穩定,民眾收入不斷提高,人民更加安居樂業。
發展規劃
2009年安龍縣發展戰略調整為“實施五輪驅動”( 農業產業化推動、新型工業化驅動、旅遊市場化拉動、物流現代化帶動、城鄉一體化互動),“實現五縣目標”( 農產穩縣、工業強縣、旅遊活縣、三產富縣、科教興縣)。全縣上下努力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奮力拚搏、共克時艱,保持了縣域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今年1-10月,生產總值完成209500萬元,同比增長5.2%。其中第一產業完成46500萬元,同比增長9.66%,第二產業完成82000萬元,同比下降6.56%,第三產業完成81000萬元,同比增長11.7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30424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1.4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0126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3.45%;全縣財政總收入累計完成3321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2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3876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04%;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297998萬元,比年初增加56725萬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172714萬元,比年初增加26845萬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06144萬元,比年初增加21760萬元。其中,工業貸款5400萬元;農業貸款33359萬元,比年初增加12708萬元。
發展的安龍縣
人文
明末,清軍入關永曆帝朱由榔在安龍建都達四年之久,組織指揮抗清鬥爭,發生了許多悲壯的史事,留下了眾多的歷史遺蹟。“地崇龍頭仙鶴頂,名重南明古皇都。”是歷代文人墨客賦予安龍的讚譽。明“十八先生”的故事,令人感慨蒼涼,異代同悲;張之洞父子在安龍的軼事和招公築堤的壯舉,使安龍遐邇聞名,成為貴州省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安龍山川靈秀,文化源遠流長,深厚的文化底蘊養育了許多出類拔萃的人物,他們有清末重臣張之洞、領導農民反清起義的布依族首領王囊仙、辛亥革命武昌首義副總指揮苗族將軍王憲章、北伐軍左翼總指揮袁祖銘、策動國民黨六十軍長春起義的傳奇將軍楊濱、率領國民黨十九兵團和平起義的司令官王伯勛、一代報人王亞明等。
布依族
,據歷史文獻和民族學資料考證,是屬於古越人中“駱越”的一個支系。布依族的祖先,
自古以來就生息、繁衍於南北盤江、紅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 善良、勤勞、樸實的布依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布依文化。男耕女織的生活習俗如今還在延續。布依族有隆重的傳統節日;有濃郁的民族風情;有傳統的布依服飾;有源遠流長的布依婚俗、布依語言、布依名特小吃,在勞動中創造的原生態布依族歌舞。 在經濟的衝擊下很多少數民族逐漸漢化,而安龍、貞豐一帶完好地保留了可貴的布依族文化,安龍布依族主要分布於龍山、坡腳、平樂。 布依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有自己民族的語言和語言文化。布依語,特別是其語彙(語詞及谷語、諺語等)
布依族少女
部分,保存了本民族的社會歷史、思想意識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文化內涵,反映出本民族的傳統文化。 族的文化藝術絢麗多彩,民間流傳的口頭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寓言、諺語和詩歌等。在這些表現形式中,詩歌所反映的題材和內容十分廣泛,有對古代人類起源和民族遷徙的追述;有對統治階級罪惡的痛斥和揭露,對善惡的褒貶;有對勞動生產和純真愛情的讚頌,也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布依族多居於平壩或靠近河谷的村寨里,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多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和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藍黑色百褶長裙,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繡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布依族普遍恪守“敬老得少”的社會美德,處處尊重老人。一家有難,全族相幫。婦女善於紡織和刺繡,有民族獨特的服飾風格,安龍一帶的布依族依然保留了蠟染,紡織等傳統的布依族工藝。
交通通訊
近幾年來,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形成了以程控電話、無線尋呼、移動通訊、計算機網路為主體的通訊網路,以南昆鐵路、324國道、南盤江航道為骨架的水陸並舉的交通網路,以天生橋一、二級電站和白水河電站為依託的電力網路,徹底改變了過去偏處一隅,信息閉塞的狀況,成為西南三省通江達海的重要門戶,為加快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全縣已實現村村通公路,與橫貫全縣的南昆鐵路、324國道、南盤江航道,形成了縱橫交錯、水陸並舉的交通網路,使安龍的區位優勢更加凸現,成為雲貴通江達海的重要門戶。
龍山者保喀斯特風光
安龍縣交通便利,現有安(龍)貞(豐)安(龍)興(仁)高等級公路,現已開工建設的汕(頭)昆(明)國家級高等公路,國道及省道骨幹公路3條,所有鄉鎮及村所在地均通公路,已形成西通雲南、南通廣西、北達省城貴陽的公路骨架。已建成通車的南昆鐵路東起廣西南寧,西至雲南昆明,途經安龍縣境4個鄉鎮,設5個車站,其中一個縣級站。即將竣工的安龍至鎮寧縣壩草公路,上與貴州省第一條高等級貴黃公路銜接,下與廣西境區公路相連。已修建的南盤江航道坡腳碼頭,水路可直航廣州,香港及東南亞。 城市公交:1路 客車站-金杯,2路 檢測中心-金杯,3路 客車站-塔山
行政區劃分
安龍是個歷史悠久,古蹟眾多,山川秀麗,物產豐富的民族縣。1949年12月23日,國民黨安龍縣政府宣布起義,接受和平解放。1966年2月7日,安龍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成立。1988年,安龍縣行政區劃為:7個區、2個區級鎮、36個鄉、1 個鄉級鎮、4個鄉級街道辦事處、276個行政村、4個村級街道居民委員會。1993年,安龍縣撤區並鄉,行政區劃為:10個鎮,6個鄉。2000年,安龍縣撤銷新橋鄉,建立新橋鎮。現今安龍的行政區劃為:11個鎮、5個鄉。它們分別是:新安鎮、龍廣鎮、德臥鎮、新橋鎮、灑雨鎮、龍山鎮、普坪鎮、戈塘鎮、興隆鎮、木咱鎮、萬峰湖鎮、篤山鄉、海子鄉、平樂鄉、錢相鄉、坡腳鄉。(編撰:韋 同)
耕地面積
發表年份 | 統計對象 | 數字 | 全文快照 |
2002 | 德臥鎮 | 18295,5畝 | [德臥鎮]全鎮行政區域總面積207.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295.5畝,轄19個村、1個居委會、134個村民組。 |
2002 | 龍廣鎮 | 28770畝 | [龍廣鎮]全鎮行政區域總面積167.1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770畝,轄26個村、1個居民委員會、179個村民組,2001年末總人口44384人。 |
2002 | 普坪鎮 | 16560畝 | [普坪鎮]全鎮行政區域總面積125.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560畝,其中,田7365畝,旱地9190.5畝。 |
2002 | 戈塘鎮 | 17600畝 | [戈塘鎮]全鎮行政區域總面積136.1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600畝。 |
2002 | 海子鄉 | 16125畝 | 行政區域總面積120.5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125畝,其中水田3540畝,是一個地多田少的農業鄉。 |
2002 | 平樂鄉 | 13584畝 | [平樂鄉]全鄉轄15個村67個村民組,擁有3821戶15329人,少數民族人口占67%,行政區域總面積123.7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584畝,森林面積為175.71公頃、灌叢草坡面積為1884公頃。 |
2002 | 錢相鄉 | 17599畝 | [錢相鄉]全鄉行政區域總面積113.6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599畝(其中:田6382畝,地11217畝),林地面積79830畝(用材林8750畝)。 |
2002 | 木咱鎮 | 15252畝 | 耕地面積15252畝,其中水田8284畝,旱地6969畝 |
2008 | 新橋鎮 | 14990畝 | 國土面積113.4平方公里,2008年村體整合後割一個居民委員會,六個村,政府駐地新盛居委會。 |
行政區及人口發展
宋置安隆洞。清置安龍府。因洞得名,取“帝王安棲處”之意。1913年置南籠縣。1922年改安龍縣。1949年12月23日,安龍縣和平解放。 1966年2月7日,安龍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成立。1981年9月21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安龍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設立安龍縣。 1988年,安龍縣行政區劃為:7個區、2個區級鎮、36個鄉、1個鄉級鎮、4個鄉級街道辦事處、276個行政村、4個村級街道居委會。 1993年,安龍縣撤區並鄉,調整後轄10個鎮、6個鄉。即新安鎮、木咱鎮、德臥鎮、龍廣鎮、萬峰湖鎮、永和鎮、灑雨鎮、普坪鎮、戈塘鎮、龍山鎮、興隆鎮、新橋鄉、海子鄉、梨樹鄉、錢相鄉、平樂鄉、坡腳鄉。 2000年,安龍縣撤銷新橋鄉,建立新橋鎮。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2000年,安龍縣轄11個鎮、5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399384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新安鎮69867、龍廣鎮43686、德臥鎮33562、萬峰湖鎮18701、木咱鎮17522、灑雨鎮25768、普坪鎮19401、龍山鎮26827、戈塘鎮2382E、興隆鎮26607、新橋鎮20516、海子鄉20001、篤山鄉13050、平樂鄉13763、錢相鄉17661、坡腳鄉8626。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2003年,安龍縣轄11個鎮、5個鄉,289個行政村、9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43.1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0.2萬人;非農業人口3.29萬人。
產業
當前產業:黃金、電力、 商品糧、茶葉、木材、水果、中藥材、芭蕉芋等。潛在產業: 煤炭(儲量12.5億噸)、石灰岩、水晶、石灰砂、硫鐵、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