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氏高原鰍

貝氏高原鰍

貝氏高原鰍學名Trilophysa bleekeri (Sauvage et Dabry) 科屬鰍 科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科屬:鰍 科

分類學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輻鰭魚綱
目: 鯉形目
科: 鰍科 Cobitidae

形態特徵

體略呈圓筒形,後段側扁。頭錐形,頭寬稍大於頭高。吻略鈍,吻長與眼後頭長約等。口下位,弧形,唇狹,光滑或有淺皺褶,下唇中部具缺刻。須3對。背鰭起點距吻端略大於至尾鰭基。體裸露,側線完全、清晰。精巢分為左右兩葉,卵巢為單一囊狀。繁殖季節雄魚出現明顯的“珠星”等副性徵。

胚胎和仔魚發育

成熟卵淡黃色,卵徑較小(直徑0.94—1.10mm),遇水後產生強黏性。在水溫9.0—12.8℃下,胚盤在受精後4h20min開始分裂,在19h50min和27h40min時達到囊胚期和原腸期,64h40min胚孔封閉,287h時部分胚胎開始出膜,405h30min全部出膜。初孵仔魚全長(4.32±0.23)mm,肌節36—38對,眼和軀幹部黑色素細胞明顯,胸鰭原基發育良好。出膜後第5天仔魚體側和頭部出現濃密的感覺芽。到第8天時全長(6.05±0.41)mm,卵黃吸收完全。仔魚鰾一室和鰾二室分別於出膜後第30天和第50天形成。第55天的仔魚全長(14.05±1.01)mm,肌節52—53對,體側出現7—8條黑色素帶,各鰭鰭條數目與成魚基本一致,但仍有少量鰭褶存在。仔魚的卵黃囊體積減小速度為0.027mm3/d,魚體長度生長、魚體長度性狀間的比例關係並不相同,其中,肛後長/全長比例隨胚後發育逐漸增加,由初出膜時的31%增加到最後的42%左右。

生存習性

小型魚類,生活於開闊河流和山溪石灘淺水處。食著生藻類。分布於長江上游乾支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