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結
中國結的發展
中國結淵源久遠,始於上古,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在今天,則呈現復興的泱泱之勢。中國人最早的記事就用結繩之法。最早的衣服是沒有鈕扣的,系衣服多藉助於衣帶打結之法。中國人自商周開始還形成了佩戴飾物的習慣,而玉器、金銀器等名貴飾物就需要用美觀的繩結系在衣服上。久而久之,中國人對繩結也提出了美化的要求,以千變萬化的結體來表示多種感情或適應不同的載體。於是繩結藝術進入了獨立的審美時代。比如古人喜歡用如意結來裝飾佩玉,用吉祥結來裝飾文人墨客的摺扇,用盤長結來裝飾帳鉤,用雙錢結來裝飾新房的櫃門房門,用同心結來表示海誓山盟的愛情。到了清代,繩結藝術被賦予了更為豐富的民俗性涵義,比如用鳳凰結來表示國泰平安,用鯉魚結來表示年年有餘,用方順結來表示平安無事,用蝴蝶結來表示五彩繽紛、富貴臨門等。
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在民族復興的集體渴望下,中國結似乎一夜之間回歸民間,以它的喜慶色彩和變化無窮的編結套路再次引起民眾的強烈興趣,而且用於裝飾家居、會場和節慶活動舞台都有廣闊的空間。於是,在套用的過程中,繩結的內涵越來越豐富,材料和色彩也更加多元化,並一次次融進了民俗學的成份。
豫園中國結藝術家
周艷玲,她以純手工編結的中國結品質相當高,不僅編得緊實,而且運用材料上也別出心裁,陶、玉、石、金屬、景泰藍等都加盟了中國結。比如中國結與繩編草鞋連在一起稱為“步步高”,與繩編紅辣椒連在一起稱之為“紅紅火火”,與繩編玉米、大蒜等連在一起就叫作“五穀豐登”,與仿古錢幣連在一起就叫“日進斗金”,與印有財神像的紅木牌連在一起叫作“招財進寶”……剪紙
剪紙的發展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紀,但也有專家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還要早幾百年。原始的剪紙常用於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因此,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剪紙藝術貼近生活,題材豐富,式樣繁多,風格各異,或粗獷古樸、稚拙可愛,或大膽誇張、意趣盎然,或維妙維肖、精美絕倫,使人一睹難忘,愛不釋手。怎樣欣賞剪紙
一,刀味與紙感,一幅優秀的剪紙作品必須要強調剪紙應有的風格特徵,過於光滑反而會有機械感。留有一定的刀感,或者手工痕跡就可以強化它的特質。法國野獸派鼻祖馬蒂斯的剪紙深受東方藝術的影響,其中最大的特點就是形體豐滿,粗獷有力,刀感明顯。二,玲瓏剔透,剪紙的所有形象都應該在玲瓏剔透的形式中得以表現,空間感是剪紙的生命線。三,強調裝飾,一幅成功的剪紙作品應該強調裝飾趣味,構圖精巧、畫面均衡,形象生動,最好有出乎意料的想像。豫園剪紙藝術家
鄧劍輝是跟著他的父親學剪紙的,至今也有十幾年了。他父親鄧美生目前在日本橫濱大世界表演,他留守在家,等他父親回國後,他可能也要出國表演。他們父子倆的剪紙有剪有刻,但都是徒手操作,不打草稿,一氣呵成,有時幾張疊起來剪。所用紙是有足夠韌勁的大紅紙的植絨紙,不易發脆,層次鮮明。除了傳統的圖案外,他們還獨創了一些人物形象,比如情侶啦、娃娃啦,時尚人物啦,並帶有濃厚的卡通味,活潑可愛,誇張適度,很受年輕人喜愛。剪影
與剪紙同屬一個範疇的是剪影了。剪影就是以寫實的手法剪出人物的側面像,用文學語言描述的話,就是一個剪影。豫園剪影藝術家
田永生從事剪影已有二十七年了,田永生靠一把剪刀走天下,最讓他自豪的是二十年前在《廬山戀》熱播時上廬山賣過藝,最多一天剪過三百多張,可把他累得抽筋。在豫園裡平均一天也要剪幾十張。我問他有什麼竅門時,他說了三個字:“抓特徵。”絕的是,田永生還會剪雙人像、三人像甚至合家四人像,一張張側面像前後相疊,藝術性較強,這一招就把別的藝人比下去啦。
銅印篆刻
印章
印章是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產物,還在商周時期就作為身份憑證和行使職權的工具。戰國時期的印章以銅質為主,多為官印,並有龍、虎、龜等各種形狀的印鈕,被視為吉祥、開運、權利之物。到了漢代,中國印章鑄刻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西泠八家之一的奚岡在“冬花盦”一印的印跋中曾對漢印給予了高度評價:“印之宗漢也,如詩之宗唐,字之宗晉。”將漢印與唐詩、晉字相提並論。事實也證明,漢代印章對後世影響非常深遠。漢代的印章採用多種材料,有金、銀、銅、鐵、玉、牙等等,其中銅的套用比較普遍,存世量也最大,對後來篆刻家的示範作用也最明顯。當代篆刻家多以玉石、角牙治印,在青銅印章上奏刀已經很少了,所以,豫園的民間藝人以青銅印篆刻出鏡就顯得尤為精彩。豫園雕刻藝術家
孫國興是一位高級工藝師,曾在長江刻字廠學藝,專事金屬雕刻,基本功相當紮實,奏刀治印也有三十餘年了。漢代中央政府對官印的使用和鑄造極為重視,設有負責製作和掌管的專門機構和一整套等級森嚴的印製,任用學問淵博的學者來負責領導印模的書寫工作,一般是先完成印模,然後由熟練的工匠澆鑄成型。
而孫國興的青銅印則是直接在印材上刻鑿,大刀闊斧,立竿見影,金石味更為豐足。在他的店鋪上,我看到最大的青銅印邊長可達四五厘米,最小的僅為0·8厘米,但也能清晰無誤地刻出三四個朱文大篆,而且布局得體,線條流暢,完美地體現了漢印的特有氣勢,沒有紮實的基本功和精準的眼力,根本別想達到這個境界。不少政界首領、社會名流就請他治過銅印,比如榮毅仁、王光英、張愛萍、霍英東、江明荃、陳香梅等,連柯林頓和希拉蕊也饒有興致地收藏了他的作品。這些年來,他多次懷揣鋼鑿走向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表演絕技,2000年他還獲得了由文化部和中國文聯頒發的世界華人藝術家榮譽稱號。
除了鑿刻青銅印,孫國興還多次參與了大件頭的青銅藝術創作,比如中國歷史博物館建館八十周年的炎黃九九寶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的民族寶鼎、中國贈送聯合國成立五十周年的世紀寶鼎等,孫國興的精湛技藝在重大藝術傳世之作錘鍊中發揮了關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