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露地種植的豌豆苗或棚室或反季節栽培的豌豆易發病,主要為害葉片、莖、莢。葉片染病 始於葉端或葉面,初呈水漬狀,後在病部長出灰色霉層,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
Botrytis cinerea Person稱灰葡萄孢,屬半知菌類真菌。有性態為 Sclerotinia fuckeliana (de Bary) Fuck.稱富克爾核盤菌,屬子囊菌門真菌。分生孢子梗成叢地從菌絲體或菌核上生出,粗12~24微米,長280~550微米,長度變化大,灰色;分生孢子近球形,大小9~15×6.5~10微米;有時形成小分生孢子,無色,直徑3微米。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以菌絲、菌核或分生孢子越夏或越冬。越冬的病菌以菌絲在病殘體中營腐生生活,不斷產出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條件不適病部產生菌核,在田間存活期較長,遇到適合條件,即長出菌絲直接侵入或產生孢子,借雨水濺射或隨病殘體、水流、氣流、農具及衣物傳播。腐爛的病莢、病葉、病卷鬚、敗落的病花落在健部即可發病。菌絲生長溫限4~32℃,最適溫度13~21℃,高於21℃其生長量隨溫度升高而減少,28℃銳減。該菌產孢溫度範圍1~28℃,同時需較高濕度;病菌孢子5~30℃均可萌發,最適13~29℃;孢子發芽要求一定濕度,尤在水中萌發最好,相對濕度低於95%孢子不萌發。病菌侵染後,潛育期因條件不同而異,1~4℃接種後1個月產孢,20℃接種後7天即產孢;生產上在有病菌存活的條件下,只要具備高濕和20℃左右的溫度條件,病害易流行。病菌寄主較多,為害時期長,菌量大,防治比較困難。
防治方法
由於此病侵染快且潛育期長,又易產生抗藥性,目前主要推行生態防治、農業防治與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防措施:(1)生態防治。棚室圍繞降低濕度,採取提高棚室夜間溫度,增加白天通風時間,從而降低棚內濕度和結露持續時間,達到控病的目的。(2)及時拔除病株,集中深埋或燒毀。(3)發現病株即開始噴灑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5%特克多懸浮劑4000倍液、50%混殺硫懸浮劑600倍液、65%甲霉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多霉靈(多菌靈加萬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可選用40%嘧霉胺懸浮劑800倍液、50%滅霉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40%施佳樂懸浮劑1200倍液、28%灰霉克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注意輪換、交替用藥,延緩抗藥性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