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品原文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①,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②,吾其被髮左衽矣③。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④,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⑤!”
2作品注釋
① 一匡天下:使天下的一切得到匡正。“匡”,正,糾正。
② 微:非,無,沒有。一般用於和既成事實相反的假設句前面。
③ 被髮左衽:當時邊疆地區夷狄少數民族的風俗、打扮。“被”,同“披”。“衽(rèn)”,衣襟。
④ 匹夫匹婦:指一般的平民百姓,平庸的人。 諒:信實,遵守信用。這裡指拘泥小的信義、小的節操。
⑤ 自經:自縊。 溝瀆(dú):古時,田間水道稱溝,邑間水道稱瀆。這裡指小山溝。
3作品譯文
子貢說:“管仲不是仁人吧?桓公殺了公子糾,[管仲]沒自殺,卻又做了桓公的相。”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使齊國]在諸侯中稱霸,匡正了天下,人民到如今還受到他給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我們恐怕已經淪為披頭散髮衣襟在左邊開的落後民族了。難道[管仲]像一般的平庸男女那樣,為了守小節,在小山溝里上吊自殺,而不被人所知道嗎?”
4作品評語
學生子貢對管仲表示了質疑,而孔子對管仲卻是充分的肯定。根本原因就在於管仲“尊王攘夷”,反對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齊魯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因此,孔子認為:管仲這樣有仁德的人,不必像匹夫匹婦那樣斤斤計較小節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