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燈曲

調燈曲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曲藝,每逢重大節日或廟會期間,這類說唱藝術都會被邀參加演出。具有說唱藝術的特色。

藝術特點

調燈曲是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民間曲藝,每逢重大節日或廟會期間,這類說唱藝術都會被邀參加演出。其表現的形式多種多樣,演唱的曲牌雖然固定,但內容卻可以隨時更換。調燈曲的表演者不僅要有伶俐清晰的口才,風趣滑稽的技巧,還應具有編排順口溜的才能。這些表演者大多無師自通,自學成才,在演出時才能脫穎而出。

歷史沿革

調燈曲舞台表演。據傳,調燈曲在三北地區的形成可追溯到四百多年之前。最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燈會時為配合花煙巡遊而出現的,後經歷代說唱者的不斷探索,才把一些唱詞曲牌逐漸固定下來。由於演唱者和觀眾的零距離接觸,使這一表演形式深深紮根於民眾之中。老百姓的喜愛給了調燈曲廣闊的舞台,後來每當有重大節慶活動,調燈曲成了必然參加的項目。而且其演出的範圍也不僅僅局限於本鄉本村,慢慢向周邊地區拓展,這使調燈曲流傳的地域進一步擴大。

流行地區

調燈曲除了在三北地區演出外,還在鎮海、寧波、餘姚等鄰近地區演出過。

傳承與發展

自1949年後,民眾性的集會巡遊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使調燈曲失去了演出的機會,從此逐漸離開了人們的視線。在2002年開展的全市民間文化普查中,有人發現觀海衛鎮三塘頭村有3位老人會調燈曲的表演,於是進行了採訪和錄製。為使這一古老的民間曲調不致失傳,三塘頭村業餘文藝隊的負責人徐忠達毅然決定放棄在上海經營了二十餘年的電腦配件業務,而專心從事調燈曲的搶救和發掘。 3位老人雖然對調燈曲十分熟悉,並都參加過演出,但畢竟時隔60年,又因年事已高,要完整地唱完一曲也需要慢慢回憶。 2008年1月,其中一位叫岑金水的老人突患腦中風逝世,使徐忠達更感到搶救的緊迫性。他幾乎是每天都扛著攝像機去沈柄福和茹林橋兩位老人的家,請兩位老人回憶演唱,想把調燈曲的內容儘可能多地搶救和保存下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如今已完整地整理出兩首。
調燈曲的曲目很多,如《賣花線》、《賣魚姑娘》、《童子佬》、《馬燈調》等。這些曲調的調子並不複雜,但每首曲調中的唱詞和念白卻十分繁雜。兩位老人只能慢慢回憶,而徐忠達也只能是慢慢等待。為恢復調燈曲原有的風貌,徐忠達將已整理好的兩首曲調進行了排練,在兩位老人的指導下,《賣花線》和《賣魚姑娘》曾多次參加過市文廣局組織的文藝調演,並獲得了好評。

2007年,《賣花線》參加寧波市文藝調演,獲得了一村一品獎。現在,調燈曲雖然還沒有全部整理完成,但那些古意悠悠的唱腔,近乎對話的念白,已經打動了觀眾的心靈。每逢節慶活動,三塘頭村的調燈曲表演也總會受邀參演。這一切都說明,調燈曲是寶貴的文化遺產。在文化主管部門和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在徐忠達這樣有心人的努力下,調燈曲一定能夠重新煥發活力並發揚光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