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辛亥革命爆發當日,喬家第五代傳人喬映霽自廣州來到武昌,親上戰場浴血奮戰,成為革命黨的一名同盟者。革命成功後,喬映霽即投入晉商票號向銀行改制,利用喬家的金融力量和商譽,同山西官府合作重建山西官銀號,以實現山西貨幣統一。沒成想,遭到了山西民政長金永,及一心要置喬家於死地的崔望百的算計,二人使盡手段,逼迫喬映霽把山西官銀號變成掠奪晉商民脂的工具,試圖用這筆黑銀資助袁世凱實現帝制夢想。當喬映霽明白,自己推動的銀行改制,即將被人竊奪而成為袁世凱開歷史倒車的工具時,毅然以犧牲喬家百年基業的決心,策動了山西官銀號五千萬銀子不翼而飛的驚天銀案,一舉擊碎了袁世凱復辟黃粱夢 。
分集劇情
第1集清道光年間,喬致庸傾其一生實現了貨通天下、匯通天下的理想。垂暮之年,喬致庸將家業傳給了喬家五代孫喬映霽。奉喬致庸遺命,去往廣州十三行歷練的喬映霽,在8年後的中秋原本應該返回到祁縣喬家,但他卻選擇滯留在了戰火紛飛的武昌。
第2集張大帥得知喬映霽的真實身份後,命令蓮花速把喬映霽從前線毫髮無損地帶回來。喬家堡,喬家票號股東們齊聚在中堂,紛紛指責喬映霽棄喬家生意於不顧,反叛朝廷,參加革命黨。潘大掌柜則認為,先救出少東家才是頭等大事。
第3集王大掌柜仔細分析了喬映霽此時目的,判斷少東家定有自己的安排,遂同意蓮花要求。張大帥單獨約談喬映霽,給了喬映霽新的任務和革命使命。崔望百眼看阻擋不了張大帥讓喬映霽回山西的事實,決定收拾行李追殺喬映霽,同時放棄繼續革命。
第4集進了票號,喬映霽默認了自己就是革命黨後,當即要求大掌柜李德齡設法護送大家一起出城。李德齡利用手中的大德通票號通關文牒,把眾人藏在運送銀子的銀箱裡,終於出了京城。
第5集崔望百獻計蔭昌:趁武昌革命黨守備空虛,立即搶了江漢三鎮各家票號的銀子。蔭昌採納了崔望百的建議,並答應崔望百,待抓住喬映霽後,把喬家一半的財產賞給崔望百,再殺了喬映霽。山西巡撫接到蔭昌的電報,知道喬映霽已投身革命黨,唯恐擔責,遂傳令祁縣派兵抄沒喬家堡。
第6集官兵到了喬家堡,江雪瑛下令開門迎客,喬氏族人四散哄逃,二十七爺和喬映震、喬映霙嚇得躲進了馬廄。潘大掌柜告知縣太爺,就在此前不久,何家江雪瑛收回了喬家所有財產,現在的喬家堡,家產都歸何家所有了。
第7集喬映霽得知,自己下廣東的八年期間,喬家一眾當家的居然廢棄了臨江茶山,大怒。喬映霽跪在臨江渡口墓地前,立誓要重建茶山,恢復茶道。喬映霽喝著王宗禹的酒,思緒回到了當年。
第8集酒後的喬映霽,來到擺渡老艄公殘破的老宅。一直隱身林中的蓮花連忙跟過去,殘垣斷壁的屋裡,發癔症的喬映霽正在牆上寫著“阿蓮”,嘴裡還絮叨著說,阿蓮是他沒過門的媳婦。
第9集喬家太原分號的何大掌柜和高大掌柜,接到祁縣總號潘大掌柜的電報說,少東家喬映霽已經到達山西,認為喬映霽尚未被官府抓走,立刻命人四處打聽。
第10集清廷駐紮在山西的八千綠營兵不戰自敗,陸鍾琦悲憤不已,決定以身殉職。吳秉仁告訴喬映霽,起事當晚巡撫陸鍾琦已經下令大開城門,晉商已經把銀子轉移了,所以兵丁根本沒搶著銀子。
第11集蓮花和巧姑到了喬家堡外,鳴槍示意。喬家人正在大食堂就餐,以為是喬映霽帶來了革命黨,瞬間亂作一團。喬映霽被蓮花連連質問,是否要回家繼續當他的大東家而放棄革命。
第12集潘為嚴受江雪瑛委託讓喬映霽簽署一份主動放棄當喬家大東家的契約,讓喬映霽簽字畫押,前提是必須選出接班人選,否則文書無效。喬映霽提出,外出留洋回來的喬映雩適合接替自己,於是連夜疾馳前去鎮國寺拜訪。
第13集江雪瑛宣布歸還喬家大權於喬映霽,大夥依舊按月領銀子,照舊在大食堂搭夥吃飯,要是喬映霽打理不好,姑奶奶照舊會把喬家收回去。楊瘋子把喬映霽給告了,說喬映霽私拐自己的妹妹,同時還上書給朝廷和袁世凱說喬映霽是革命黨。
第14集喬映雩告訴喬映霽,就應該像爺爺當年所說的,把不屬於喬家的銀子還給天下人。喬映霽瞬間頓悟,給喬映雩行跪拜之禮後,騎馬返回。張振武大帥根據袁世凱的所作所為,認為中國需要繼續進行二次革命,蓮花表明,會繼續跟在張大帥身邊將中國革命進行下去。
第15集喬映霽再次來到寺里,這次他沒有見到喬映雩,只是看到喬映雩留下的一封信。蓮花帶來了張大帥的口信:一旦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成果,就需要進行二次革命,到時候還需要喬映霽繼續支持。喬映霽感謝蓮花一直以來的保護,也希望蓮花照顧好自己。
第16集潘大掌柜告訴喬映霽,李德齡來信說皇帝即將退位,少東家花了幾百萬兩銀子參與的革命就要成功了。喬映霽準備去臨江收一季晚茶,拜託潘大掌柜召集江南撤號的各大掌柜,立即恢復票號,著手把票號改制成銀行。
第17集崔望百決定毛遂自薦,去做喬映霽的軍師。喬映霽出門,斥責崔望百自武昌以來的種種劣跡,崔望百說出自己就是崔鳴九的兒子,當初要刺殺喬映霽只是要報家仇。
第18集崔望百向喬映霽獻策,如果能在袁世凱最缺銀子的時候,投奔了袁世凱,那樣喬家就會獲得在袁世凱時代開辦唯一一家銀行的資格,就真正控制了全中國的經濟命脈,到那時喬家甚至可以替代袁世凱奪得天下。
第19集王宗禹述說著侯垣大掌柜的種種劣跡,潘大掌柜似乎顧不上聽,只說要儘快幫著喬映霽把銀行建立起來。第二天,喬映霽送走楊依依,囑咐即將去往天津的王宗禹要好好教喬映霄,培養好喬家今後的希望和中國金融革命的希望。
第20集喬映霽等人被土匪劉小七劫持,喬映霽許諾重開茶山,動搖了土匪軍心。喬映霽幫劉小七包紮了傷口,把槍還給他,又給了他一張銀票,要劉小七答應,今後為天下人做好事。臨江鄉親們聽說祁縣的喬東家來了後,紛紛下跪拜謝。
第21集喬映霽在武昌,得知北京發生兵變,西河沿上百家商鋪和票號被燒,袁世凱宣布在北京就職,並將臨時國會遷往北京,心情頓時沉重起來。喬映霽準備去北京,臨行前讓武昌的兩位掌柜,拿著自己的名帖直奔武夷山,疏通喬家的茶路。
第22集崔望百向新上任的山西民政廳長金甬獻了上中下三策,意圖籠絡山西的錢財。潘大掌柜發來快信,說山西要把票號改制成山西省銀行,喬映霽顧不得腿上有傷,立即啟程回太原。崔望百一直攛掇金甬想辦法確定喬映霽到底在不在袁世凱要除掉的那一份人員名單上,崔望百還建議金甬組建一支警察隊伍。
第23集廣盛源倒閉了,崔望百來找金甬,說這是逼迫喬家加入官銀號的好機會。潘大掌柜也給喬映霽帶來了平遙廣盛源倒號的訊息。栓子和順子先後來報告,滿大街都是亂兵和難民,廣盛源正在被抄家,喬映霽決定立即去平遙看看。
第24集喬映霽把王宗禹叫進書房,商量加入山西官銀號的事情。王宗禹建議先逼著官方把官銀號這件事做成實的。喬映霽決定要通過北京審判廳的批准,迅速重組廣盛源和合生元,在北京重組一家以喬家為主的民營銀行。
第25集楊依依說自己又懷孕了,喬映霽決定陪著她搬到臨江渡口去。潘大掌柜得知喬映霽離開,立即安排各路人馬應對突發變故。江雪瑛的養子,回家看到潘大掌柜和高大掌柜跪在大門口,立刻進屋跪求江雪瑛。
第26集江雪瑛把喬映霽和楊依依送來的裝契約的箱子、鑰匙、陪嫁,都悉數還給了喬映霽,還把當年喬致庸給江雪瑛寫下的契約當眾撕了,宣布從此和喬家斷親。
第27集崔望百心有不甘,又給金甬出主意,讓喬映霽把楊依依的陪嫁的等高金人入股山西官銀號,以此證明喬家的誠意。潘大掌柜說,金甬要求喬家把等高金人入股官銀號,以此穩定晉商情緒。出人意料的是,喬映霽竟然答應了。
第28集北京順天府大酒樓,蓮花和巧姑保護張大帥來和國民黨要員見面,不料遭遇伏擊,張大帥犧牲之前,讓蓮花轉告孫中山先生,立即進行二次革命,並讓同志們迅速撤離北京。
第29集熱熱鬧鬧的揭牌儀式,終於按照喬映霽的想法開始了。銀車進了銀庫,喬映霽跟了進來,卻看到金甬和崔望百等人。喬映霽直接點出,按照章程,官銀號的運營由董事會掌管。
第30集喬映霽到達福州,小拉斯普汀的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喬映霽告訴小拉斯普汀,茶葉既然要走出中國,就不能叫喬家紅,而應叫中國紅。由於包頭到恰克圖的喬家茶路有問題,此路走不通,所以只得將走陸路的茶葉,改為僱船走海路。
第31集喬映霽突然想到,在包頭創辦一家影子銀行,然後讓大家都遵守規章制度,借勢而上,就有可能成立晉商的第一家商業銀行。於是,喬映霽決定去見達盛昌的邱少東家,派二掌柜去通知全城相與,讓他們推薦幾個代表去達盛昌開會。
第32集喬映霽原本是想向山西官銀號借一百萬晉鈔,進入包頭流通,結果幾番周折過後,卻是喬家拿一百萬兩銀子,去山西官銀號換一百萬晉鈔。第二天,王宗禹帶著銀車向官銀號出發了。為了不拖累喬映霽,楊依依沒有把再過十來天就是自己預產期的訊息帶給喬映霽。
第33集喬映雩說你支持的那個山西官銀號的銀子,遲早都是袁世凱的。喬映雩的話,讓喬映霽確定,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比想像中的更厲害。喬家堡,楊依依和喜鳳正數著日子,談論著今天是不是該生孩子的時候,楊依依突然就說自己要生孩子了。
第34集楊依依拼著最後一絲力氣生下孩子,撒手西去。潘為嚴、何大掌柜和王宗禹都來到了喬家。潘為嚴說,袁世凱與革命軍開戰沒有動山西官銀號的銀子,王宗禹也匯報說包頭沒出大事,所以馬上要回天津繼續做生意。
第35集喬映霽把楊依依臨終之前要寄給蓮花的信給了她,他還希望蓮花能和自己一起回喬家,但是渡口已經被兵丁包圍了。潘為嚴找到金甬民政長,說如果不把喬映霽和蓮花放了,並保證二人的安全,那山西官銀號說完就完了,晉鈔一夜之間也會一文不值。
第36集喬映霽和蓮花拜堂成親了。金甬來到牢房見崔望百,崔望百提議說應該抓捕蓮花,這樣就可以把喬映霽攥在手裡,不出兩年袁世凱就會重用金甬。蓮花認為自己還是應該離開喬家,才能保全喬家的安全。可當她不辭而別之後,出了院門就被警察抓進了牢房。
第37集一年之後,喬映霽收到王宗禹的信,信上說王宗禹要辭號。喬映霽化裝出行,來到北京,第一時間就去找喬映雩,喬映雩拿出大學生反對袁世凱簽署二十一條的傳單,喬映霽很是憤慨。回到山西後,喬映霽叮囑喬映霄到北京擔任北京分號大掌柜之後,又派出兩名靠譜機靈的夥計,到八大胡同日夜盯著雲南的蔡鍔。
第38集喬映霽向何大掌柜安排好清盤事項後,二十七叔喬景清也被請來了,喬映霽提出,讓喬景清幫忙把家分了。金甬下令山西全省的警察暗中向祁縣、太谷和平遙聚集,隨時隨地監視這三地的晉商。
第39集銀車在半路上中了埋伏,閻師傅等一眾鏢師和劉小七,為了保護銀車都犧牲了。關鍵時刻,王宗禹帶著一路人馬趕來解救。王宗禹押運著銀車,到了和喬映霽接頭的地點,把晉商們的銀子發還給了各家。當喬映霽得知閻師傅及鏢局一眾弟兄和劉小七犧牲之後,難掩淚水。
第40集閻錫山的總參議吳秉仁來見喬映霽,並且帶來了山西發展十年規劃,請喬映霽日後繼續為了山西的發展出謀劃策。喬映霽與蓮花,一路同行止於北京。喬映霽要去天津,他心裡惦記的是他的現代銀行、商業救國。蓮花心裡念念不忘的是革命,最終,蓮花還是登上了開往俄國的列車。
參考資料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張博 | 喬映霽 | |
童瑤 | 蓮花 | |
周航 | 崔望百 | |
喬欣 | 楊依依 | 配音 張喆 |
潘虹 | 江雪瑛 | |
馬曉偉 | 潘為嚴 | |
徐衛 | 金甬 | |
黃覺 | 喬映雩 | |
丁海峰 | 張振武 | |
方子哥 | 李德齡 | |
王洛勇 | 蔭昌 | |
杜旭東 | 候垣- | |
劉明偉 | 喬致庸 | |
劉名洋 | 吳秉仁 | |
楊猛 | 喬景清 | |
欒浚威 | 喬映震 | |
韓青 | 楊景度 | |
趙貴祥 | 高端 | |
逯長恩 | 蓮花爺爺 | |
張亞坤 | 劉小七 | |
王菁華 | 喬映雩母親 | |
王冠淇 | 崔望實 | |
神龍茂 | 巧姑 | |
李沁謠 | 喜鳳 | |
吳迪 | 喬映霙 | |
吳昊澤 | 喬映霄 | |
崔鵬 | 邱同 | |
陳玉臣 | 蔣祚彬 | |
施大生 | 陸鍾琦 | |
張宏斌 | 曾有志 | |
陳一力 | 明珠 | |
郭常輝 | 何春 | |
王琳 | 何春妻子 | |
王鴻飛 | 王宗禹 |
職員表
出品人 | 彭健明(總出品人)、胡玉亭、徐沛欣、楊曉斌 |
製作人 | 秦振貴(總製片人)、王浩(製片人)、孟凡耀(總製作人)、林威(責任製片)、李小東(責任製片) |
監製 | 梁建增(總監製)、王成(總監製)、郭健(總監製)、馮耀黎、鄭富核、王招宇、李郁明、楊秀龍、申積軍(總策劃) |
導演 | 路奇 |
編劇 | 朱秀海 |
攝影 | 於琪、張振東 |
剪輯 | 洪梅 |
配音導演 | 廖菁、張偉 |
美術設計 | 劉作會 |
動作指導 | 孫建社 |
服裝設計 | 于洋 |
燈光 | 張建志、南基哲 |
參考資料
角色介紹
| |
| |
| |
| |
| |
|
參考資料 、 、
音樂原聲
歌曲名 | 作詞 | 作曲 | 演唱 | 備註 |
《心潮》 | 易茗 | 趙季平 | 王慶爽 | 主題曲 |
幕後花絮
•該劇開拍之前,為了演好劇中角色,張博讀了不下十遍劇本。
•為了貼近角色,張博讀了很多經濟學著作,並向銀行業的朋友討教。
播出信息
播出日期 | 播出平台 |
2018年7月1日 | 央視八套 |
/ | 央視八套CSM52城收視 | ||
日期 | 收視率 | 收視份額 | 排名 |
2018.7.1 | 0.871 | 3.384 | 6 |
2018.7.2 | 0.787 | 3.152 | 6 |
2018.7.3 | 0.797 | 3.19 | 5 |
2018.7.4 | 0.779 | 3.15 | 6 |
2018.7.5 | 0.868 | 3.471 | 6 |
2018.7.6 | 0.811 | 3.152 | 5 |
2018.7.7 | 0.875 | 3.274 | 3 |
2018.7.8 | 0.816 | 2.974 | 5 |
2018.7.9 | 0.972 | 3.829 | 4 |
2018.7.10 | 0.899 | 3.584 | 5 |
2018.7.11 | 0.910 | 3.567 | 5 |
2018.7.12 | 0.924 | 3.669 | 6 |
2018.7.13 | 0.911 | 3.574 | 4 |
2018.7.14 | 1.002 | 3.834 | 2 |
劇集評價
該劇延續了小說對商戰的描寫,也在更大的格局中,描繪了辛亥革命前後慷慨激昂的歷史圖卷,刻畫出一個以一己之力推動民族金融發展,以商救國的晉商形象。該劇所處時代正值中國內憂外患之際,這時候的晉商精神不僅蘊含著傳奇的商業能力,更實現了從“為小家”到“為大家”的轉變,弘揚了家國情懷。 (《北京日報》評)
該劇中亦蘊含著濃郁的華商文化。從重農抑商的農耕社會,到商業文化繁榮發展的現代化社會,中國商業文化也隨著經濟發展而不斷發展。從《喬家大院》到《誠忠堂》,喬家再一次以不變的愛國之心,直接參與影響了中國歷史,為中華民族走向光明之路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北京青年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