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中華文明2卷:三國至唐朝

話說中華文明2卷:三國至唐朝

本書是一部全景式圖文並茂記錄中國文明歷史的大書。出版者窮數年之力,會集各方力量——專家、學者、編輯、學術顧問們,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檔案、資料、著作中,探珍問寶,追尋中華文明在悠悠歷史長河中的燦爛之光。 總結歷史、展望未來,這就是本套書的意義和使命。作者總結和回顧中華文明的全貌,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開創一個新的局面。在內容結構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當的廣博性,既有嚴謹、準確的學術價值,又有活潑、流暢的可讀性。在兩千頁的範圍內容納了中華文明的各個方面,綜合了大規模學術著作的系統性、嚴密性,和普及讀物的全面性、簡易性,它既可作為大型工具書檢索中華文明的各個成分,又可作為通俗的讀物進行瀏覽。

內容簡介

本書是《話說中華文明》系列之一,該系列全景式圖文並茂的記錄了中國文明歷史,與考古密切相聯,追尋中華文明在歷史長河中的燦爛之光,它可稱為真正的“紙一博物館”,文字、圖片彼此相當,將中華文明人類歷史上締造的最光輝絢麗的文明呈現在讀者面前。本書為第一卷,講述了三國至唐朝這段絢爛歷史。

媒體推薦

書評
本書是《話說中華文明》系列之一,該系列全景式圖文並茂的記錄了中國文明歷史,與考古密切相聯,追尋中華文明在歷史長河中的燦爛之光,它可稱為真正的“紙一博物館”,文字、圖片彼此相當,將中華文明人類歷史上締造的最光輝絢麗的文明呈現在讀者面前。本書為第一卷,講述了三國至唐朝這段絢爛歷史。

圖書目錄

三國(220-264AD)
曹丕稱帝代漢
諸葛亮二上《出師表》
曹氏父子文學成就煥然
建安七子主導文壇發展
諸葛亮總結其軍事思想
馬鈞作指南車
魏在兩淮屯田
玄學產生
中國開始大規模造佛像
西晉(265-316AD)
司馬炎稱帝改制
竺法護入白馬寺譯經
左思詠史·洛陽紙貴
陳壽撰成《三國志》
清談盛行
中國書法成為獨立藝術
中國文化開始大規模傳入日本
青瓷工藝成熟
東晉(317-419AD)
司馬睿稱帝·東晉建立
葛洪著《抱朴子·內篇》·發展道教理論
乾寶撰寫《搜神記》
馬鎧傳人中國
楷書發展成熟
《華陽國志》首創中國地方志
東晉與拜占廷建交
王羲之作《蘭亭集序》
塢壁莊園廣泛出現
江南大地主莊園經濟形成
秦晉淝水大戰
行書、今草形成
法顯赴北印度取經求佛法
顧愷之代表魏晉繪畫藝術高峰
陶淵明作《歸去來兮辭》
中國陶器流行於世界
中國佛學學派興起
南北朝(420-580AD)
劉裕篡晉建宋
“五胡亂華”與十六國的形成消長
炳靈寺石窟開建
中國文化進入佛教影響時代
胡人婦女風情入主中原
謝靈運推動山水詩發展
山水園林大量湧現
劉義慶編著《世說新語》
中國畫論興起
中國絲織技術傳入波斯
雲岡石窟開鑿
金銅佛像進入全盛時期
祖沖之造大明曆
道教流派出現
北魏推行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均田制
范縝著《神滅論》
少林寺興建
魏碑書法風格勁健
大科學家祖沖之推算圓周率
北魏開鑿龍門石窟
劉勰開始創作《文心雕龍》
陶弘景建茅山道宗教教理
北魏盛行校獵
褲褶流行
北朝民族的代表作《木蘭詩》
南北朝陵墓雕刻藝術復興
宇文泰創府兵制
第一部楷書字典《玉篇》編成
賈思勰著成《齊民要術》
五嶽勝地逐漸開發
冼夫人治嶺南
新疆石窟形成龜茲風格
佛寺壁畫藝術達到高峰
中國政治由三公九卿向三省六部制過渡
隋朝(581-617AD)
楊堅滅宇文氏建隋
隋唐宰相制形成
隋鑿廣通渠
隋建十二衛
麥積山石窟群鼎盛
隋煬帝建設東京
隋代開始鑿運河·溝通南北交通
科舉制形成
世界上第一座大跨度敞肩拱石橋一趙州橋建成
國子監體制的形成和發展
唐朝(618-906AD)
李淵稱帝建唐
唐行開元通寶錢
玄奘西行取經
貞觀之治形成
彩勝興盛
敦煌佛教藝術寶庫形成
隋唐三教並用
中國造船業馳名世界
草市普及
拜火教在中國流行
“南青北白”陶瓷並茂
唐蕃和親
歐氏父子創歐體字
走馬燈出現
伊斯蘭教傳人
舞譜發明
唐代造紙業蓬勃發展
王勃為初唐四傑之冠
中國國家宗教成熟
民間作坊興盛
四大名山佛寺興盛
唐代馬球運動興盛
孫思邈總結傳統醫學成就
武則天改官制
陳子昂扭轉唐代詩風
摩尼教流傳
神秀開禪宗北派
唐代石刻佛像興盛
慧能創立禪宗南派
唐三內完成
開元盛世出現
雕版印刷業興起
唐三彩藝術達到高峰
張旭善狂草
水稻成為第一作物
杜甫漫遊天下
煉丹家發現火藥三成分
茶業發展成熟
李白奉召入京
王維作《陽關三疊》
霓裳羽衣樂舞成
鑒真東渡
安史之亂爆發
劉晏論理財
“周家祥”派畫仕女
籌算改革
顏真卿書法登峰造極
陸羽著《茶經》
柳宗元倡導古文
樂山大佛造成
自居易作《長恨歌》、《琵琶行》
韓愈作《師說》
太醫署建立並發展
唐代的妓女
李商隱作《無題》詩
唐興厚葬
女俠小說出現
韋莊作《秦婦吟》
司空圖著《二十四詩品》

文摘

書摘
九品中正制建立
公元22O年,魏文帝曹丕為了使官僚制度真正成為封建國家進行有效治
理和政治統治的支柱,開始對直接關係到王朝興亡,文明盛衰的選官制度實
施整頓,採納了吏部尚書陳群提出的方案,建立了九品官人法,也就是九品
中正制,成為替代漢代鄉舉里選的一套新的選官制度。
兩漢時期,朝廷根據鄉黨評議實行徵辟,察舉選拔官吏,由於豪宗大族
、宦門世家逐漸發展,禮教門風、士庶等級在社會上的影響越來越大,東漢
末年鄉里清議和選舉完全被地方大族所控制和操縱。漢末火動亂以後,地方
基層鄉里制度遭到徹底破壞,鄉舉里選制度實際上已無法實施。曹操的政治
勢力上升以後,為了擴大統治基礎,提出了“唯才是舉”的口號,根據他“
非常之才”的構想拔用了不少出身卑賤的治國大才和將帥。
魏文帝遵循曹操關於選舉的主張,鑒於天下喪亂之後,人民大量遷移流
徙,脫離鄉上,士人的出身里爵、道德才難以稽考,凶而在陳群建議下,於
各州郡設大小中正,分別以本地人在中央任官員者充任,負責察訪、品評本
州郡的士人。加以評定,寫出簡短的評語,稱品和狀,品乃是等第,依據士
人家世高低,定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
下九個品級,狀就是關於士人德行、才能的評語。品和狀寫好以後,由小中
正、大中正、司徒逐級上報吏部尚書,作為政府選官的依據。從而,以專職
舉士的中正官和吏部尚書負責的選官制度取代了原有的由各級地方行政長官
薦舉官吏的制度。選拔標準除沿襲東漢察舉所要求的經學、德行、鄉間清議
外,又增加了家世和才實等內容,顯得更加完備,也多少改變了東漢末年名
士操縱選舉的局面。同時的東吳也實行了類似的制度,只是將中正官稱作公
平,主持這一事務。
隨著司馬氏集團取代曹魏政權,九品中正制在世家大族勢力的影響下,
開始蛻變。這是由於司馬氏本身就出身乾河內門閥世家,為了更多地依賴世
家大族,中正官位的權柄被逐漸轉移到這些人手中,如洛陽人族傅暢就歷代
職掌這一大權,而通過這條途逕入任的官吏,都因出身的貴賤、品第的高低
而世代承襲,這種只重門第、不重人才的做法,使得狀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
,最後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入仕的要津幾乎被勢官
子弟所壟斷:九品中正制完全成了門閥士族的政治工具。這種封閉性,壟斷
性,凝固性的選舉制度,確保了門閥專政及其特權世襲制度的沿襲。在這樣
的情況下,士庶分隔越來越嚴重。為了穩固高貴¨第的地位,士族大修族譜
,甚至禁止與庶族通婚。九品中正製作為選官制度的初衷和職能至此已完全
喪失,東晉末葉以後,它已成了雖有若無的東西,在實施37O年後,到隋統
一中國而被徹底廢除。
九品中正制在它實施過程中,曾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在那特定的時代
和歷史條件下,弊端甚多,教訓更大。尤其是對教育的消極影響是無法估量
的。P51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