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市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目前,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形成冶金、化工、新材料、醫藥等一批高新技術產業,承擔著全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重要載體的作用。 改善對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的信貸服務和融資環境,加大對科技產業化的金融支持,發展支持科技產業的創業投資和資本市場。 通過工業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社會領域科技進步,努力將西寧打造成自主創新能力強、創新體制機制完善、創新環境和諧的國家創新型城市。

一、試點基礎
(一)經濟社會發展成績顯著
西寧市是青海省省會,轄城東、城中、城西、城北四區和大通、湟源、湟中三縣及建設中的海湖新區,總面積7690.47平方公里,市區面積3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0.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7.16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25%,是一個由漢、藏、蒙、回、撒拉、土族等3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聚居城市,也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百萬的中心城市。
西寧地處“唐蕃古道”和古“絲綢之路”南路,是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農業區與牧業區、漢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結合部,是古代東西交往的必經之路。市區平均海拔2275米,平均氣溫7.7攝氏度,年均降水量425毫米,冬暖夏涼,是名符其實的“中國夏都”。西寧市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目前正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西寧市是青藏高原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產業重鎮,形成了以公路、鐵路、航空運輸為主的立體化交通網路,基礎設施日臻完備,工業基礎較為雄厚,產業門類比較齊全,鋁錠、特鋼、鐵合金、數控工具機、明膠、藏藥、藏毯、特色農畜產品等在全國乃至世界都享有一定聲譽。有色金屬、冶金、醫藥、建材、鹽湖化工、石油天然氣、農畜產品加工等支柱和優勢產業在工業經濟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以輕金屬、矽材料和中藏藥為重點的新型產業群正在崛起,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循環經濟試點產業園區已在全省調整最佳化經濟結構和技術創新中發揮了明顯的示範帶動作用,農牧業產業化快速發展,旅遊業發展勢頭迅猛。2010年,西寧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28.28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4.52億元,地方一般預算支出108.7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521元。西寧市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奠定了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堅實基礎。
(二)創新型城市建設取得較大進展
近年來,西寧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2006年出台了《關於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西寧的意見》,明確要求圍繞青藏高原區域性現代化中心城市建設,認真貫徹“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新時期科技工作指導方針,把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作為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關鍵,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推力,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目標,全面推進了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西寧市的科技創新工作得到了國家科技部、青海省科技廳的充分肯定,分別於2001年至2002年度、2003年至2004年度、2007年至2008年度三次獲得科技部授予的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市。2010年8月,西寧市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和工信部列為“中小企業智慧財產權戰略推進工程”首批實施單位,為開展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礎。
1.區域科技創新能力有一定基礎、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近年來,西寧市依託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資源,加強技術創新,提高行業和企業技術水平,增強企業競爭能力,逐步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西寧地區現有科技型企業73家,高新技術企業40家,省級重點實驗室6個,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1個,省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13個,市級企業技術研發中心10個,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7家(其中國家創新型企業2家),省級創新型企業3家,國家級企業孵化器1個,省級企業孵化器4個,培養和聚集了一批科技和產業領軍人才,著力研發和轉化了一批對經濟成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科技成果。目前,有高等院校8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9所、省屬科研院所34家,並有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青海鹽湖研究所。共有專業技術人員3.33萬人,其中中級職稱以上的專業技術人員1.84萬人,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學科帶頭人170人,中級職稱以上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人員1925人。
2.園區建設進一步加強,高新技術產業不斷發展壯大
2000年7月,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經國務院批准,成為青海首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多年來,開發區按照“一區多園、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產業互補、特色鮮明”的要求,整合工業園區資源,最佳化工業布局,建立了包括東川工業園、生物科技產業園、甘河工業園、南川工業園四個園區的“一區多園”管理體制。2007年12月,開發區被國家發改委、環保總局、科技部、財政部、商務部、統計局六部委批准為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產業園區。2009年,科技部批准開發區中小企業創業園為“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成為青海省首個被國家命名的科技企業孵化器。2010年1月,科技部批准開發區東川工業園為“西寧國家太陽能光伏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2010年11月,開發區生物科技產業園被國務院批准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目前,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已形成冶金、化工、新材料、醫藥等一批高新技術產業,承擔著全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重要載體的作用。園區總占地面積達36.82平方公里,累計批准入駐企業和項目1263個。2010年,西寧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為17.4億元,占當年工業增加值的6.32%。
3.科技研發投入力度加大,科技項目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益增強
“十一五”以來,西寧市大力開展了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人口與健康、城市發展、民族文化、新型工業化等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重大科技問題的研發、技術引進和示範推廣,有力促進了全社會科技進步。 “十一五”期間,西寧市共組織實施市級科技計畫項目155項,累計投入本級套用和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1924萬元。爭取國家科技部科技計畫項目62項,省科技廳科技計畫項目405項,爭取部省級科技專項經費1.13億元。實施的項目中,工業490項,農業132項,吸引社會資金11.4億元。目前已完成市級科技項目136項,產生經濟效益12.2億元,實現利稅3.63億元,增加農民收入5.7億元。西寧市登記科技成果103項,其中省級成果57項,有10個項目獲得青海省科技進步獎。
4.特色產業技術創新取得較大突破,工業發展基礎更加鞏固
近年來,西寧市相關企業和科研單位對制約特色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進行了重點研究和攻關,使優勢特色產業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進一步夯實了全市工業發展的基礎。其中,通過對鋁、銅、鉛、鋅等初級產品深加工技術的重點研究,解決了生產回收率低、生產工藝老化等技術難題,提高了產品的精深加工水平。通過對多晶矽提純、太陽能電池組件製造等技術攻關,帶動了本地光伏企業的發展壯大。通過中華被毛孢發酵菌絲繁育、沙棘5-羥色胺研究和枸杞籽油提取等項目的實施,使全市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邁上了一個新台階。青海潔神裝備製造集團有限公司、青海清華博眾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11家企業通過採用一系列先進技術,研發出了壓縮式垃圾車、沙棘系列、枸杞系列等一批特色產品,被認定為2010年度高新技術企業。通過鉛冶煉節能減排技術、鋅浸出渣回收精銦技術、高含鹽含氯明膠廢水光合細菌處理工藝等29項關鍵技術的研究,降低了全市經濟發展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生態和環境效益。
5.農業科技創新力度不斷加大,重點農業科技推廣成效顯著
近年來,西寧市不斷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重點實施了農作物良種工程。全市五年內累計引進示範推廣小麥、雜交油菜等特色經濟作物優良品種180餘個,建立了良種繁育基地,加快品種的更新換代,促進農業結構調整。重點推廣了雜交油菜、馬鈴薯、蠶豆標準化栽培技術、病蟲害統防統治、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先進適用技術60餘項,使主要農作物產量進一步提高,糧食單產提高了21.5%,油料單產增加了22.8%,蔬菜畝產達到2635公斤,效益處於全省前列。在畜牧業方面,重點進行了畜種改良及繁育,建立了牛羊育肥、優質肉羊、肉牛及奶牛規模養殖示範基地,使得全市畜牧業在規模和效益上都得到了大幅提升。通過組織實施“青藏高原氂牛、藏羊有機產品產業化生產技術示範 ”、“氂牛骨提取蛋白小分子肽研究”、“青稞燕麥方便粥系列產品開發”等農業產業化專項技術,延伸產業鏈,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開發出了沙棘系列產品、軟包裝牛羊肉系列產品、油菜籽色拉油等名優品牌和地方特色產品,實現了資源的加工增值和農牧民的增收。
6.科技創新環境進一步最佳化,科技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加強科技中介機構服務功能建設,密切中介機構與企業、科研機構、大學、政府之間的關係,建立開放協作、功能完備、高效運行的科技服務體系,是提升地區科技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目前,西寧市已初步建立了有利於各類科技服務機構健康發展的組織制度、運行機制和政策法規環境,培育了一批服務專業化、發展規模化、運行規範化的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造就了一支具有較高專業素質的科技中介服務隊伍,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日趨完善。西寧市委、市政府先後出台了《關於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西寧的意見》、《西寧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暫行辦法》、《西寧市科學技術獎勵辦法》、《西寧市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管理辦法》、《西寧市科技特派員創新創業暫行辦法》、《西寧技術市場條例》等科技政策法規,制定了科技計畫項目管理、套用和產業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科技成果管理等一系列管理辦法,科技創新工作逐步走上規範化、制度化軌道。“十一五”期間,西寧市科技中介機構幫助企業及社會爭取國家及省上項目150多項,爭取資金2180萬元。建立了技術轉移中心和東西部技術項目對接服務平台,開闢了生物醫藥、太陽能光伏等領域廣泛合作的渠道,在生物醫藥領域建立了“基地+平台”的合作模式。西寧生產力促進中心被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成為科技部首批22家工業設計聯盟試點單位之一。
(三)優勢特色突出
西寧地處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歷史人文積澱使這裡自然資源豐富,多元文化匯萃,為特色產業發展和創新型城市建設創造了良好條件。
1.礦產資源豐富
青海省擁有被譽為“聚寶盆”的柴達木盆地,石油、天然氣、鉀鹽、鉛鋅礦、銅礦、石膏、矽石、鐵礦、金礦、煤炭和制鹼用石灰岩等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為西寧市延伸相關產業鏈條,發展循環經濟,建成為我國重要的鉛、鋅、銅、鋁等有色金屬和鈦、鎳、銦、金、銀等稀有金屬冶煉及產業延伸加工生產基地,提供了資源保障。
2.生物資源獨特
青海有著極為豐富和獨具特色的高原動植物資源,藥用動植物天生具備抗高寒、抗缺氧、抗疲勞的生物特性,特別是一些特產藥材具有很強的藥用價值,如大黃、麝香、冬蟲夏草、麻黃、貝母、鹿茸、藏茵陳、鎖陽、塞隆骨、紅景天、秦艽等。豐富、寶貴的中藏藥資源,對於西寧市進一步發展壯大中藏藥產業奠定了堅實的資源基礎。
3.光伏和新材料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青海矽礦石資源豐富,矽礦石儲量在10億噸以上。西寧市發展光伏產業可以就地取材,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青海省還是中國電力富裕、電價最低的省份之一,充足的電力供應為西寧市發展太陽能光伏矽材料、銅箔、鋁鎂合金等新材料產業預留了寬鬆的電力保障空間,發展潛力十分巨大。
4.藏毯和民族飾品加工業基礎雄厚
依託青海豐富的牛、羊毛絨資源,西寧市現已初步形成以藏毯生產為龍頭的毛紡織產業集群,構建起了洗絨(毛)?分梳?紡紗?染紗?藏毯產業鏈。一年一度的國際藏毯博覽會正在將西寧打造為世界藏毯生產集散基地和“世界藏毯之都”。同時,西寧還是漢、藏、回、土族、撒拉等多民族聚居地和多宗教交匯地,豐富的民族宗教文化使西寧成為了中國乃至世界重要的民族飾品、宗教用品生產基地,為今後相關產業的創新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5.高原農業特色明顯
西寧地處高原,氣候冷涼,綠色無污染,既適合發展夏季反季節蔬菜、食用菌、冷涼型球根類花卉等產業,也有利於發展生態農牧業,提高農畜產品附加值。同時,得益於獨特的氣候環境,西寧周邊地區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已成為我國重要的優質油菜、馬鈴薯、蠶豆、蜂蜜生產基地,為未來西寧特色農牧業的精細化、標準化、清潔化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
(四)主要制約因素
近幾年西寧市總體經濟實力實現了持續較快增長,科技創新能力、制度環境、服務體系等方面都為國家創新型城市的試點工作奠定了一定基礎。但還應當清醒地看到,西寧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仍然存在著體制機制不夠完善,源頭創新能力比較薄弱,關鍵技術缺乏,高端創新人才不足,綜合經濟實力、創新能力比較落後等不容忽視的矛盾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1.企業自主創新動力不足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育不足,大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偏少,多數企業仍停留在傳統的價格競爭、成本競爭階段,主要還是靠市場低水平的需求拉動,技術水平薄弱,缺乏創新意識,難以承擔起創新主導角色,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
2.創新投入不足
西寧市地方財力較弱,引導全社會創新投入的財政資金有限,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和風險投資機制尚未形成,企業缺乏增加創新投入的能力和積極性。
3.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缺乏
由於工資待遇、研發環境、發展空間等多種因素的限制,西寧市無論是科研單位還是大型企業,目前都普遍缺乏科技創新領軍人物、高層次專家、尖端人才和學科帶頭人,致使一些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技術長期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人口、資源、環境問題難以得到根本性緩解。
4.科技基礎條件薄弱
受投資能力的限制,西寧目前支持研究、開發、創新及其成果產業化的科技基礎設施和科技資源共享平台的建設還比較薄弱,許多大型科研項目無法在當地進行,在相當大程度上制約了城市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
5.產業基礎薄弱
西寧地處西部偏遠省區,遠離國家主體市場,無論是紡織、機械、食品加工業等傳統產業的發展,還是特色農畜產品加工業、中藏藥產業、藏毯產業等新興特色產業的壯大,都缺乏廣闊的市場空間,難以在全國市場份額中占有一席之地,難以產生必要的規模效益,科技創新缺乏載體和突破口。
二、試點目標
西寧開展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意義重大。參考國內其他典型城市建設創新型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結合西寧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西寧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基本目標是:
至2015年,基本建立起與現代化城市發展相適應,符合“四個發展”要求,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開放型區域科技創新體系。推動發展方式、體制機制、科技、產業、社會文化等領域的全面創新,初步建成創新體系健全、創新要素集聚、創新效率高、經濟社會效益好、輻射引領作用強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和青藏高原區域創新中心。使西寧市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顯著增強,科技綜合實力在全國有較快的提升,科技發展支撐條件明顯改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進一步提高,人力資源進一步發揮,創新能力大幅度提高。
(一)科技投入持續增長
“十二五”時期市本級財政用於科學技術經費每年保持持續較快增長。至2015年,全社會研究與開發經費(R&D)占當年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1.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1.0%。
(二)科技產出大幅提升
至“十二五”末,全市組織實施牽動力強、輻射面廣的重大科技項目50項,建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聯合的技術創新研究開發中心30個,與省內外30所知名大學和科研院所建立科技合作關係,科技成果登記量每年增加10%,年技術契約成交額達到5億元,高新技術企業數比“十一五”末提高3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10%。
(三)培育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
至2015年末,西寧地區進入國家人才培養計畫的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和省級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學科帶頭人達到300名左右,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骨幹人才達到3000名左右,全市專業技術人員總量達到40000人左右。
(四)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
至2015年末,打造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產品。建成8個左右具有顯著聚集效應和較強輻射能力的產學研創新基地,形成3?4個以光伏太陽能產業、新材料產業和特色生物資源精深加工產業為核心的創新型企業集群。
三、工作思路
西寧市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牢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第二個十年規劃和國家支持青海藏區發展等重大戰略機遇,乘勢而上,搶占創新制高點,把握髮展主動權,提高發展層次和質量,提升城市品位,使創新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第一動力。強化省會優勢,以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以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為重點,以實施“5568”創新工程為主要任務,以人才隊伍建設為關鍵,集成創新資源,最佳化創新環境,改善基礎條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加快掌握優勢產業領域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努力構建具有明顯區域優勢特色的自主創新體系,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力爭通過5~10年使西寧市成為全省實現跨越發展、綠色發展、和諧發展和統籌發展的率先試驗區和各類創新要素集聚區,全省乃至青藏高原資源開發、生態建設、自主創新、維護穩定的服務保障和科技研發基地,全國有影響的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基地。
四、主要任務
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為目標,著力構建區域科技創新體系。重點實施“5568”創新工程,即“5個行動、5個平台、6個專項、8個產學研創新基地”。
(一)推進“五個行動”,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根據不同產業發展特點及發展階段,以及不同領域對技術發展的需求,積極與國家、省科技專項配套銜接,整體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培育行動、特色優勢產業科技提升行動、現代都市農業科技支撐行動、社會民生科技服務行動、引進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行動,全面提升西寧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技術水平。
1.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培育行動
以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園區工業為基礎,打造產業技術聯盟,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集群化發展,使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資源精深加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帶動我市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的“主推力”,力爭“十二五”末,全市培育4~5個新能源產業龍頭企業,初步建成西寧國家級太陽能光伏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風能產業基地、鋰電產業基地,實現產值280億元。依託青海豐富的礦產資源和能源優勢,重點發展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和新型建築材料。力爭“十二五”末,產值達到100億元,使西寧市成為西部重要的新材料產業的研發、生產基地和新材料的推廣套用示範基地。
2.實施特色優勢產業科技提升行動
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特色優勢產業,最佳化產業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著重延伸石油天然氣化工產業鏈、鹽湖化工產業鏈、有色金屬加工產業鏈、煤炭深加工產業鏈、農畜產品加工產業鏈等。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推動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不斷提高工業科技創新能力,使特色優勢產業成為支撐西寧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支柱產業。力爭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年研發投入占企業銷售收入的3%;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全部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5%;重點企業、區域優勢行業技術研究有新突破,工藝技術明顯提高,資源深加工產業的主要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部分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大中型企業生產裝備套用微電子和信息技術的比重達到70%以上,重點骨幹企業基本實現管理信息化。
3.實施現代都市農業科技支撐行動
運用科技進步的最新成果,加大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推廣力度,按照優質化、園區化、設施化、產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的現代農業發展要求,創建以農技推广部門、科研院所、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組成的多元化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提升農牧業科技自主創新和轉化套用能力,積極培育科技型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快西寧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充分發揮農業科技園區的生產、科普教育、觀光、休閒等功能,大力發展綠色和生態觀光農業,走具有西寧特點的現代農牧業發展之路。力爭到2015年,良種工程實施面積達到8萬畝,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面積達到70%以上,畜牧良種比例達到85%以上。引進、繁育、示範推廣農作物新品種200個以上,推廣先進適用技術70項,不斷提高設施農業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益。每年舉辦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300期。
4.實施社會民生科技服務行動
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創新和促進作用,加強科技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推廣套用,運用信息化、網路化等手段,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功能品味。高度重視環境保護領域的科技創新,重點加強城市生態建設、水源保護、小流域綜合整治、機動車污染防治、能源結構調整等領域的研究,推動污染防治關鍵技術和產品的開發套用。空氣品質全年優良天數占全年天數85%以上,城市清潔能源使用率≥70%。增強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能力,研究10項西寧地區重點疾病預防控制、診斷方法和治療技術,增強人口素質,積極推進遠程醫學會診、衛生政務公開信息化平台建設,逐步實現衛生資源共享、互聯互通。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對林業發展的創新和促進作用,圍繞國家園林城市建設,重點開展有關種苗花卉、野生動物保護、病蟲害防治等科技研究項目15項,提高城鄉園林綠化水平,改善人居環境。
5.實施引進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行動
堅持把開發創新人才作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來抓,完善多元化人才培養體系,培育和引進創新型人才,構築人才高地,增強科技人才在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中的智力支撐作用。以各類高校、科研機構及創新基地、產業化基地等為依託,以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為支撐,採取科技人才團隊引進、核心技術帶動引進等引進方式,抓緊培養引進緊缺人才,重點培養引進擁有關鍵技術的項目帶頭人、產業化領軍人物及其團隊。加速高新技術人才隊伍建設,著力構建高原特色動植物產品精深加工等綠色產業、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冶金化工、現代物流業、旅遊業和生態建設等專業技術人才群體。建立和完善創新人才激勵機制,鼓勵大學生到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就業創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著力培養高技能人才,提升全社會的整體人才保障水平。力爭到2015年,專業技術人員達到4萬人左右,實現全市專業技術人員布局的高密度、專業技術人員素質的高水準、專業技術人員結構的高對位、專業技術人員流動的高活力和專業技術人員產出的高效率,為打造一批支撐我市產業發展的骨幹企業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提供堅實保證。
(二)打造“五個平台”,為區域創新提供基礎性支撐
在政府、企業、科研、金融、中介等各主體間建立起緊密的合作網路關係,著力打造或搭建布局合理、特色鮮明、設施完備、運轉高效的科技投融資服務平台、科技信息與技術設備共享服務平台、產業技術交易服務平台、重點領域技術創新育成平台、科技管理信息化服務平台等五個平台。推進資源共享,增強服務有效性,提高技術水平,降低技術交易成本,提升區域創新能力,為建設創新型城市奠定堅實的基礎。
1.打造科技投融資服務平台
以現有的西寧地區擔保融資機構和風險投資機構為依託,為科技型企業提供有效的投融資服務,促進科技資本、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有機結合。改善對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的信貸服務和融資環境,加大對科技產業化的金融支持,發展支持科技產業的創業投資和資本市場。建立諮詢服務系統,努力建立市級風險投融資機構,為科技創業型企業提供注入創業引導資金、科技項目貸款貼息等科技投融資服務。通過引進財務顧問、律師、審計、評估等專業服務機構,為企業開展相關服務。
2.打造科技信息與技術設備共享服務平台
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科技優勢資源,積極引進本地急需的科技資源,使產學研資源充分對接,形成資源共享的產業鏈條,運用網路技術,整合和利用國內外科技文獻、相關數據/信息、動植物種質資源等科技資源,搭建基礎性、戰略性的具有信息共享、技術設備共享、科技成果推介等功能的服務平台,為科研機構和中小企業提供科技信息服務。
3.打造產業技術交易服務平台
扶持和培育科技服務中介機構和行業協會,開展技術評估與諮詢、技術交易與技術轉移、無形資產評估、智慧財產權代理、科技成果交易稅費減免等業務,形成功能完備、開放高效的中介服務支撐體系,促進智慧財產權交易和科技成果轉移,為中小企業的技術交易、產業技術轉移提供服務。
4.打造重點領域技術創新育成平台
圍繞產業發展重點領域,按照政府政策引導、產學研聯合、企業化運作的模式,建設技術創新集成和育成平台,為重點領域技術創新、重大科技項目建設、關鍵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及科技型企業創立和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提升重點領域技術創新能力。
5.打造科技管理信息化服務平台
運用先進管理理念和信息化技術,對西寧市科技資源配置及相關管理流程進行整合與最佳化,建立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包括科技計畫與執行管理系統、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科技專項資金管理和稽查系統、科研條件管理系統、基本科技建設管理系統、評估評價系統等,推進科技管理創新,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和效率。
(三)實施“六個專項”,實現重點領域技術突破
以重點解決產業經濟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共性技術為目的,組織實施新能源、新材料、裝備製造、現代農業與特色生物、藏毯與紡織、民生科技等六個科技專項。以科技專項實施為突破口,整合省內外科研開發力量,統籌協調企業技術創新需求,強化重點關鍵技術攻關,解決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為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科技支撐和創新動力,帶動經濟結構最佳化升級,推動西寧創新型城市建設。
1.新能源科技專項
積極開展太陽能光伏產業新技術、風能發電技術的研究和規模化套用,提高新能源的利用效率。積極籌建晶矽材料、太陽能電池、光伏平衡部件等領域的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產品檢測中心和重點實驗室,設立太陽能發電試驗示範基地,推廣太陽能光伏產業示範項目,加快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太陽能光伏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優先發展第一代晶矽電池,同時開始啟動第二代薄膜電池,配套發展上游的碳化矽刃料、光伏玻璃、EVA薄膜、電子氣體、高精度鋁合金組合件等原材料產品,延伸發展產業鏈下游的各種光伏系統集成產品。大力發展風電裝備製造產業,主要生產風電整機,適當發展配套的零部件製造。穩步推進非糧生物燃料試點及產業化示範,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促進能源結構調整。
2.新材料科技專項
加快具有資源優勢的功能性材料的研究開發,引進吸收電子材料、超細粉體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新型牆體材料等關鍵技術,力爭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技成果,為礦產資源精深加工提供技術支持,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一是以碳酸鋰為基礎,著重發展鎳鈷錳酸鋰等正極材料。二是加快LED材料和晶片項目建設,保障材料供給和對LED照明產業發展的支撐。三是積極發展電子薄膜材料,開發生產高純矽、電子鋁箔和銅箔等薄膜材料,積極延伸產業鏈。四是以碳酸鍶產業為基礎,繼續開發並形成年產6萬噸鍶鐵氧化體生產能力。五是發展以金屬銅為主的高性能電子導電材料,開發單晶銅等相關產業和項目。六是積極發展鋁鎂合金、銅合金及鋁基、銅基複合材料等高強、耐熱、高韌性新型合金材料。七是大力發展碳酸鈣晶須等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八是圍繞鹽湖資源深加工發展阻燃劑、有機硼、無機硼等化工新材料。
3.裝備製造科技專項
依託重大項目,推進技術裝備自主化,實現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重點突破,做大做強裝備製造業,形成支柱產業。加快發展清潔高效發電裝備,輸變電、石化、環保成套設備,軌道交通、鑽井設備,大型機械、數控工具機、汽車、重大醫療儀器、農牧機械等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加強制造業信息化示範工程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改造提升裝備製造業。鼓勵和支持使用國產首台(套)裝備。鼓勵建立與裝備製造相配套的零部件、原輔材料中心,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快裝備製造業園區建設,著力培育產業集群。
4.現代農業與特色生物科技專項
大力發展城郊型精品農業、設施農業、綠色農業。堅持用工業的理念、生態的要求、園區的模式,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支持西寧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重點發展現代制種、節水灌溉、綠色肥料、生物防治、高效設施配套技術,全營養飼料、標準化養殖等技術,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提高農業生產比較效益,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
大力發展特色生物資源的生產和精深加工。圍繞冬蟲夏草、沙棘、枸杞、菊芋、亞麻、氂牛、明膠等生物資源,加強人工撫育、原料基地建設、功能開發、活性成分提取及循環利用等關鍵技術攻關,延伸產業鏈,提高資源利用的附加值,促進產業升級。加快中藏藥現代化,研發中藏藥新品種、新劑型,實現從原料---藥品---市場的標準化、無害化。採用現代分離提取技術開發生物醫藥材料與特種功能產品,大力提升生物技術創新能力。
5.藏毯與紡織科技專項
按照建設“世界羊毛地毯製造中心”的部署和要求,加快引進世界先進水平的地毯設備和電腦橫機,以現代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逐步擴大藏毯(地毯)生產規模,淘汰手搖橫機,解決紡織行業自動化程度低的實際問題,推動青海藏毯和絨紡等紡織行業健康發展。鼓勵支持藏毯企業加快建設研發中心和檢測中心。重點支持新型噴染和動物、植物、人工纖維合織等工藝的開發套用。加快引進和推廣提、繡、貼、割、剪、印、整等新技術,提高“選?洗?梳?紡?染”產能和工藝水平。推廣高效短流程、無水或少水印染技術和設備,提高生產自動控制水平。
6.民生科技專項
以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為核心,建立治理污染、降低消耗、改善生態的技術體系,推動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加大節能技術攻關,加快技術集成,著力研究和示範推廣廢棄物(副產品)的減量和多級利用技術。積極推廣清潔技術、節能節水技術、低碳技術,有效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擴大西寧循環經濟試驗區和試點企業範圍,為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技術支撐與示範。
發展社會事業中的信息支撐技術,開發信息通信服務、網路教育基礎工程、數字廣播影視服務系統工程、現代醫療衛生服務信息系統、政府綜合服務支撐平台等,加快 “三網融合”。增強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能力,研究重大疾病預防控制、診斷方法和治療技術,提高人口健康素質。利用科技手段,加強對社會治安、犯罪、事故的監督與控制,完善西寧市公共安全技術體系,提高城市的現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
發展民族文化創意產業,運用現代技術,開發具有傳統文化和民間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進一步拓展“西寧?中國夏都”旅遊品牌的文化內涵和商業價值,將西寧打造為全國重要的藏族歌舞之鄉、佛教用品生產基地、民族飾品生產基地和崑崙玉行銷基地。
(四)構建“八個產學研創新基地”, 增強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能力
以形成產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以企業為主體,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鏈,構建八個產學研創新基地。運用市場機制集聚創新資源,實現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在戰略層面的有效結合,充分發揮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集成優勢,共同突破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
1.構建太陽能光伏產學研創新基地
依託亞洲矽業(青海)有限公司、青海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青海華矽能源有限公司、陽光能源(青海)有限公司、青海聚陽能矽業股份有限公司、青海鑫諾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與省內外院校和科研機構緊密合作,構建太陽能光伏產學研創新基地。
2.構建中藏藥產學研創新基地
依託生物科技產業園的青海金訶藏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晶珠藏藥藥業有限公司等企業,加強與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構建中藏藥產學研創新基地。
3.構建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資源開發產學研創新基地
依託生物科技產業園的青海康普生物製品有限公司、青海金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海清華博眾生物科技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加強與清華大學、青海大學等高校的合作,構建青藏高原特色生物資源開發產學研創新基地。
4.構建裝備製造機械產學研創新基地
依託西寧地區的裝備製造企業青海華鼎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潔神裝備製造集團有限公司、青海潔神環境能源產業有限公司等企業與美國、韓國等國外科研機構合作,構建裝備製造機械產學研創新基地。
5.構建藏毯產學研創新基地
依託南川工業園區的青海藏羊地毯集團有限公司、青海大自然地毯紗有限公司和青海雪舟三絨集團等企業,加強與大連工業大學、天津工業大學、大連光明化工研究設計院等國內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構建藏毯產學研創新基地。
6.構建有色金屬產學研創新基地
依託甘河工業園的黃河水電再生鋁業公司、西部礦業集團有限公司、紫金礦業有限公司、青海珠峰鋅業有限公司等有色金屬企業加強與中南大學、貴陽鋁鎂設計院等有關科研院所的合作,構建以鋁、銅、鉛、鋅為主的有色金屬產學研創新基地。
7.構建特色農畜產品加工產學研創新基地
依託青海綠草源食品有限公司、可可西里肉食品有限公司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強與北京食品研究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青海大學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構建特色農畜產品加工產學研創新基地。
8.構建電子信息材料產學研創新基地
依託東川工業園區的青海瑞合鋁箔有限公司、青海金陽光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凱普松電子科技(青海)有限公司、青海電子材料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等企業,加強與清華大學、青海大學等高校的合作,構建電子信息材料產學研創新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的組織領導
成立以西寧市市長為主任,主管副市長、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為副主任,科技、發改、經委、農牧、林業、環保、衛生、教育、統計、工商、財政、人力資源等各有關部門負責同志以及西寧地區的各大專院校、科研院所主要領導為委員的西寧市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推進委員會,負責統籌、協調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各項工作,並協商省科技廳把推進西寧市創新型城市試點作為部省會商優先議題,在項目、基地、人才、政策等方面加強引導和支持。推進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市科技局。全市各級黨委、政府要把創新型城市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及時研究解決突出困難和問題。市屬各有關部門實行整體聯動、協同配合、齊抓共管,從經濟、科技、管理等各方面共同推進技術創新和科技進步,形成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強大合力,確保西寧市如期實現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的各項任務目標。
(二)發揮政府投入對科技創新的導向作用
切實落實中央和省上關於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項規定,堅持把財政投入作為公共戰略性投資,建立財政性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財政科技投入主要用於支持市場機制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社會公益研究、重大共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和重大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等公共科技活動,以及用於支持對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積極影響的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等。建立市級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基金,形成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多元化科技投融資體系。市、縣(區)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為預算保障的重點,確保財政科技投入每年保持持續增長。認真落實中央和省上鼓勵自主創新的財稅優惠政策措施,落實科技項目和經費管理相關辦法,積極爭取國家、省級各類創新項目和資金。加強與金融機構的聯繫溝通,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向高新技術產業。鼓勵支持企業在國內外以債券、股票等形式吸納社會資金。
(三)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圍繞支柱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重點加快工程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企業研發中心和產學研創新基地的建設,集聚企業創新資源,加強企業研發平台建設,支持企業開展研究開發活動,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構築和完善區域技術創新體系。制定“西寧市企業研發中心認定管理辦法”、“西寧市科技風險投資基金管理辦法”等,運用政策引導企業之間、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間的合作,促進技術研發聯盟等多種組織形態和產學研結合等多種合作方式的形成與發展,使科技資源得到有效整合,實現消化吸收再創新,發揮科技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
(四)強化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調整最佳化科技人才政策,用好現有人才,吸引外來人才,培育未來人才。開展創新教育和培訓,為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動提供更好的條件和機會,以愛才之心,用才之智,形成崇尚科學、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風尚和氛圍。加強與全國人才網路的互聯互通,更大範圍尋求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加大創新型科技人才引進力度,堅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原則,進一步創新人才柔性流動機制,讓更多的省外高級人才通過短期聘用、技術服務、項目合作、項目承包等方式為西寧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建立科學的創新人才培養、使用、管理機制,逐步加大政府科技獎勵力度,用有競爭力的制度造就有競爭力的人才,不斷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和創業熱情,培育一批有科技創新能力、科技服務能力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
(五)重視智慧財產權創造、套用和保護
成立西寧市知識產權局,加強智慧財產權執法機構和隊伍建設,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執法力度,保護創新者的合法權益。制定“西寧市貫徹執行《國家智慧財產權戰略綱要》實施意見”,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宣傳,增強企業、科研機構、市民和全社會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制定和實施促進科技成果和智慧財產權產業化優惠政策,引導企事業單位建立和完善智慧財產權管理制度。鼓勵企事業單位和個人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和產品,積極培育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型企業。引導創新主體把智慧財產權套用納入新技術和新產品開發、生產經營、市場運作和資產管理等各個環節。
(六)大力培育城市創新文化
加大宣傳力度,積極營造建設創新型城市的良好輿論氛圍、文化氛圍和社會氛圍。進一步弘揚和倡導“自信、開放、創新”的青海意識和“包容誠信,務實創新”的西寧精神,加大對科技創新典型事例、典型項目、典型人物的宣傳。大力培育企業家精神、團隊精神、合作精神,倡導鼓勵創新、寬容失敗,追求成功、敢冒風險,富有激情、力戒浮躁的創新文化,使全社會充分認識提高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七)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
加大政府管理體制改革和管理機制創新,強化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等職能,加快建設“西寧市大型儀器協作共享網路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務平台,組織協調跨學科、跨部門、跨行業、跨區域、跨體制的創新合作,提高政府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創造有利於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充分發揮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和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努力增強企業依靠科技進步謀發展的內在動力。綜合運用政策、項目、資金等多種手段,營造良好的區域創新發展環境,圍繞特色資源和支柱產業,著眼於未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整合併合理配置資源,積極引導國家及地區外的創新資源參與本地區資源配置。
(八)建立科技創新工作省市聯動機制
充分發揮省會城市的區位優勢,加強與省政府相關部門的溝通與聯繫,爭取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力爭將西寧市的重大科技項目、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納入全省的產業、科技、人才發展規劃。爭取省上儘可能地將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布局在西寧,提升西寧市科技創新整體實力。發揮西寧市在全省科技發展中的示範、輻射、帶動作用,提升全省科技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
(九)健全創新型城市建設監測和考評體系
把創新型城市建設納入西寧市“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統籌安排,全面推進。將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納入市政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落實各項任務的考核指標,建立跟蹤評價制度,加強監督指導,完善評價體系。開展創新型試點城市監測評價工作,積極做好數據積累和相關準備工作,每年向科技部提交年度總結報告。
六、進度安排
根據目標要求和基本思路,西寧市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進度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全面推進階段(2010年7月?2011年6月)
全面推進西寧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建立健全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初步建立起要素齊全、布局合理、運行高效、合作開放、互動充分、體系完備的西寧科技創新體系。圍繞重點產業領域,取得一批具有影響的科技創新成果,研發掌握一批核心技術和產品,擁有一批自主智慧財產權,建設一批自主創新研發機構,造就一批創新性強、經濟效益好、產業化特色鮮明的科技企業,培育若干個在國內有較大影響、特色突出的知名品牌。關鍵技術自給率大幅度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促進作用顯著增強。一是制定和完善《西寧市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加快創新型城市各項試點工作落實和開展,取得初步的成效。二是建立健全組織領導體系,成立西寧市創新型城市試點工作推進委員會,加強對《實施方案》實施的統一部署,明確具體行動計畫,細化分解工作任務,進行動員部署,形成較為完善的工作推進機制和較為濃厚的創新氛圍。三是依據《實施方案》建設的重點,各相關部門結合實際,研究制定和落實具體的工作方案。
(二)提升發展階段(2011年7月?2015年6月)
圍繞創新型城市建設,全面落實“5568”創新工程的各項任務,進一步完善城市創新體系,提升集聚創新資源能力,建立內生驅動創新模式,弘揚創新文化,充分激發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創新活力,在科學技術研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創新人才培育、文化創新和管理創新等方面實現突破,並取得一系列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的科技創新成果。大力推進並把西寧建設成為全省的自主創新示範區,使其成為特色鮮明、實力雄厚、青藏高原一流、西部地區有一定影響的科學發展試驗區、先進產業聚集區、改革開放先行區;成為推動“兩型社會”建設、依靠創新驅動發展的典範。通過工業科技創新發展、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社會領域科技進步,努力將西寧打造成自主創新能力強、創新體制機制完善、創新環境和諧的國家創新型城市。
(三)檢查評估階段(2015年7月?2015年12月)
對創新型城市建設實施成效進行全面總結,重點加強對弱勢項目的督導檢查,對主要指標完成情況進行評估,完成自評檢查工作,確保我市通過創新型試點城市的驗收,並接受科技部的考核和檢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