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血染輝煌》分析了以“湘北大捷”為代表的進入相持階段後的正面戰場的作戰特徵。當時蔣介石認為,中國犧牲已達頂點,不能再繼續犧牲下去了,在敵人進攻時只能進行有限作戰,即日軍進攻,我避其鋒芒,保存主力,並消耗疲憊敵人,待其後撤,再恢復原來的戰線。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國際戰略上,國民政府欲以英、美為主力抵抗日本,“等待”勝利.在這個問題上,中英美之間一直存在著分歧與矛盾.《血染輝煌》作者認為,這些戰略構想形成了這一階段正面戰場的發展特點。對緬甸戰場我遠征軍的作戰功績,《血染輝煌》作者給予肯定,認為遠征軍對盟國反法西斯正義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作者還充分論述了中美英三國從各自利益出發,在印緬戰場上的合作和矛盾,正確評述了美國遠東政策在“二戰”中的利弊得失,明確地指出英國政府與軍隊在印緬戰場的自私與失誤,力圖從盟國戰略關係的高度來評論中國遠征軍兩次緬甸戰役的勝敗原因及其影響。
《血染輝煌》作者還認為,正面戰場不存在一個“反攻”過程。《血染輝煌》敘述了勝利前夕的正面戰場情況,說明國民政府並未制定具體可行的反攻計畫。日軍發動“一號作戰”,造成正面戰場一次空前的大潰敗,這正是“等待”戰略造成的惡果。在敗局已定的形勢下,出於全局戰略的考慮,日軍開始從雲桂前線撤退,收縮兵力,以穩定後方,國民黨軍隊只是“跟進”而已。收復廣州的計畫雖然出了台,但未及實行,日軍即宣告投降。
作者在資料利用方面力求做到充分、真實,大量利用了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包括已公開出版的和尚未公開出版的,這是《血染輝煌》的一大特色。若干年來,台灣出版了大量的有關抗日戰爭的檔案和其他各種資料,《血染輝煌》作者也充分利用了。對海內外出版的專著,《血染輝煌》作者注意吸取其成果並在書中加以介紹。廣泛運用有關資料,認真吸取各家的研究成果,是《血染輝煌》取得成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