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T-34”坦克

蘇聯“T-34”坦克

T-34坦克是蘇聯於1940年代到1950年代生產的中型坦克,在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這種坦克一共生產了約8萬多輛,而且其設計思路對後世的坦克發展有著深遠及革命性的影響。

蘇聯“T-34”坦克

蘇聯“T-34”坦克 T-34中型坦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和生產數量最多的坦克(其數量僅次於美國謝爾曼”坦克),也是至今世界上服役時間最長的坦克。
蘇德戰爭前夕,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研製一種新型坦克以對付德軍可能發動的進攻。1939年12月,在對樣車進行改進後正式命名為T-34中型坦克。
T-34坦克是哈爾科夫共產國際工廠著名設計師科什金的嘔血傑作。T-34最先是БТ坦克發展計畫的產物,最先的設計方案A-20型中型坦克於1937年11月完成設計。A-20坦克裝備一門45mm火炮,最大特點是大傾角的防護裝甲,但仍保留了БТ坦克的輪履結構。而後又在此基礎上推出了改裝76.2mm火炮的A-30型。科什金針對輪履方式所帶來的生產複雜、不合實用的情況,徹底拋棄輪履方式,於1939年在哈爾科夫首先試製出A-32履帶坦克,後改稱T-32坦克。
T34中戰車的發展是繼承BT系列快速戰車而來,當時重量為25.6噸,車體外殼皆以焊接式鋼板構成,因此裝甲厚度並非十分堅硬,但採用頗具革命性的“斜面式”戰車設計,以其良好的傾斜角度禰補裝甲厚度的不足,對日後各國戰車發展影響甚巨,它內部裝有一門76.2mm高速炮,日後凡裝有此炮者均通稱T34/76,再以炮管長度與炮塔形式之不同而有所區別,而機動性靈活與操控簡易是T34優於它型戰車的另一特性。但其車內空間配置欠佳,操作負擔過於忙碌也是影響作戰效率的的缺點之一。 隨著戰事的進行,德國業已推出了嶄新的虎式與豹式重戰車,從蘇俄手中奪回技術上的優越地位,而在庫斯爾克坦克大會戰中俄軍雖在以量勝質的狀況下成功的阻截了德軍的攻勢,但業已察覺到T34/76已有改良的必要了!
防護力更強,且正面裝甲厚達110mm的T34早在1942年便已發展成功,但是蘇俄當時所注重的並不是防護力而是火力,特別是對一種由85厘米口徑高射炮改良而來的戰車炮頗為注意,這種火炮在試用於KV式戰車系列上甚為成功,因而決定將原來的T34炮塔加大,並將85炮改裝其內,著名的T34/85系列戰車至此誕生,T34/85戰車的炮塔加大的結果使原先的乘員編制由四人增加為五人,車長與炮手的職責也分開而大為改善了戰車的作戰效率,炮塔前緣與兩側的裝甲也都加厚至75mm,車身裝甲維持在45mm左右,以便控制車重不越32噸的標準,算是保住了昔日T34戰車優異的性能,併兼具著強大的火力,T34/85雖在防護力上仍不及德軍的豹式戰車,但籍其優異的機動力與數量上的優勢,卻也禰補了裝甲較弱的缺點,而戰後也持續生產至1964年為止。
T-34坦克從1940-1945年一共生產了53000輛。它在蘇聯坦克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連德軍將領也不得不承認T-34坦克的性能大大優於當時德軍的任何一種坦克。二戰後,T-34還參加過韓戰,越南戰爭,中東戰爭和安哥拉戰爭
T-34/76A坦克於1940年完成115輛,並將一部分派往芬蘭實戰試驗,但未能來得及參加戰鬥。至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共完成T-34坦克1225輛,大大超過了同期Ⅳ號坦克的數量。至莫斯科會戰前夕,已有1853輛T-34交付部隊使用。
T-34/76型坦克主要有A、B、C三種型號,是蘇德戰爭期間產量最大的坦克類型。從1943年秋天開始,針對德國已經出現豹式和虎式坦克,T-34安裝85mm火炮,定名T-34/85型坦克。同年12月15日獲準投入大批量生產,當年生產283輛,次年即猛增至11000輛,取代T-34/76成為戰爭後期蘇軍機械化部隊的主要裝備。各型T-34在戰時生產超過50000輛,遠遠超過所有德國坦克的總和,稱為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的保證。
T-34/76於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羅斯格羅德諾首次參戰,在此後一系列戰鬥中德軍竟找不到可以與之抗衡的坦克,導致了德軍大量坦克的過時,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應付局面,這就是“T-34危機”。作為應對措施,德國Ⅲ號改裝長身管50mm火炮,Ⅳ號坦克則改裝長身管的75mm火炮,同時都大大加強裝甲,勉強可以對抗T-34/76。同時又開始研製Ⅴ號“黑豹”式和Ⅵ號“”式,其中“黑豹”坦克明顯效仿T-34的設計思想,以至於早期原型車簡直同T-34/76一個模子。
不過包括T-34/76在內的各型蘇聯坦克也存在明顯缺陷,主要是沒有全部配備車際無線電聯絡設備,一般是幾輛T-34中只有一輛指揮坦克擁有無線電設備,坦克之間聯絡還依靠旗語。同德國主戰的各型坦克(Ⅲ、Ⅳ、Ⅴ、Ⅵ)基本都配備無線電相比,協同作戰能力相差不少,所以當編隊行進作戰時難以充分發揮坦克的優異性能,特別是遭遇突發情況時應變能力差。所以由一輛性能不怎么樣的Ⅲ號坦克,擊毀多輛T-34的戰例屢見不鮮。後期隨著T-34/85坦克無線通訊設備的改善(同時增加一名無線電通訊員),這個弱點才逐步改觀。

T-34危機

二戰期間,蘇軍大量採用T34(T34/72)坦克,它比起德國PzKpfwIII/IV和“虎”式都有很大優勢,德軍竟找不到與之抗衡的坦克,被迫研發新坦克應對,於是,PzKpfw V“豹”式誕生了。
T-34/76A 1940
T-34/76A型,是各型T-34坦克的原型,科什金的驚世之作,是蘇德戰爭初期製造“T-34危機”的主要功臣。T-34/76A在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為現代坦克的設計思想打下了基礎。
基本數據
生產數量 不詳
長度/寬度 5.92m/3.00m
高度 2.45m
重量 26.3噸
乘員數 4人
發動機 V-2-34型 500馬力
最高行進速度 公路54km/h,越野40km/h
最大行程 公路302km(451km),越野209km(386km)
耗油量(升/百公里) 公路130,越野170
燃料載量 409升 150升附加油箱
爬坡性能 35°
涉水深度 1.11m
越障高度 0.73m
越壕寬度 3m
主要武器
L11(Model 39) 76.2mm坦克炮,30.5倍口徑,備彈77發,仰角-4°~ 29°
輔助武器
2 X 7.62mm DT機槍,備彈2898-4725發
與同時期的經典之作——德國“虎”式重型坦克相比,火力與裝甲防護性能T-34無法與之媲美,但是後期的改進型將主炮的穿甲能力大大加強,並加厚了炮塔等重要部位的裝甲。但是,且不說改進後的T-34,即使是原形車,它所具有的超強機動性能與大範圍作戰半徑以及耐用的特性就讓橫行一時的“虎”式黯然失色,在庫爾斯克會戰中,英勇的蘇軍戰士巧妙的利用T-34的機動性,靠近笨拙的“虎”式坦克,在非常近的距離開炮,使“虎”式厚重的裝甲也無法抵擋,再藉助後期KV重型坦克的122毫米大口徑主炮和厚實裝甲,成功地消滅了大規模的德軍坦克。
在此後的戰役中,T-34的優良性能最終幫助紅軍戰士將錘子鐮刀旗插上了柏林的議會大樓,為全人類的反法西斯戰鬥作出了巨大貢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