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拉密

蘇拉密

蘇拉密是筆名,本名孟凡貴,男,生於1962年,河南省沁陽市人;就讀於西北工業大學,現為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主要作品

《成昆鐵路:宏偉深遠的戰略決策,卓絕壯烈的英雄史詩》;
《萬流歸海見桑田——從華夏5000年農耕文明的大視野仰望毛澤東》; 《“制度性乾旱”——論中國北方惡性水源危機的社會成因》;
《朝鮮三部曲:掙脫 崛起 展望》;
《亮劍,一卷民族主義的夢囈》;
《中美國,民族矛盾的背後…》等。
其中,《萬流歸海見桑田》和《“制度性乾旱”》已作為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報告》單行出版。
《“制度性乾旱”》一文影響較大,中國科學院科學時報》對此作進行了專題討論;
《論張宏良及左派的階級基礎和歷史使命》;

作品觀點

《萬流歸海見桑田》以史詩般的筆調論述了毛澤東時代農業環境革命的意義。作品結尾尤有氣勢:“毛澤東作為華夏5000年農耕文明最後的巨人,他伸出碩長的手臂穿越5000年的時空和大禹、神農相握;時間仿佛凝固為一瞬。作為中國工業文明的第一位巨人,他轉過身來,把另一隻手伸向未來,等待有出息的子孫。”
《“制度性乾旱”》論述了灌溉條件下農業耕作制度對水文環境的影響,開創了“耕作水文學”的新學科。
《“制度性乾旱”》認為:20多年來,中國北方持續的、規模空前的惡性水源危機並非是“氣候變暖變乾、工業用水增多、森林植被減少”等原因造成的。作者認為這些觀點是缺乏量化研究的“啟蒙主義環境觀”而予以否定。
《“制度性乾旱”》認為:“包產到戶”終結了中國古典農業“中耕保墒”體制,逆轉了毛澤東時代建立的農業“灌溉保水”方向,從而加大了農田蒸發。根據實驗成果,僅黃淮海流域,因放棄“保水耕作”而加大的農田蒸發高達890億m3;接近於1條黃河再加2條海河,相當於10條“南水北調”中線,才是“大水荒”最根本的成因。
《維基百科-毛澤東》引用《“制度性乾旱”》的研究成果:“根據學者孟凡貴(蘇拉密)的不完全統計,到1979年,全國擁有有效灌溉面積7.3億畝,占世界灌溉面積的1/4,居世界第一;灌溉密度(灌溉面積占實際耕作面積的比例)提高到了46%,高於美國(美國目前灌溉密度僅為13%)。同時還完成2.6億畝的除澇和6200萬畝的鹽鹼地治理。其間,共建成大、中、小(10萬m3以上)型水庫8.6萬座,這還不包括數百萬座被民間稱作“水庫”的塘壩(10萬m3以下)。水庫的總庫容4千多億m3。人工河渠總延長300多萬公里,已配套機井220萬眼,各類堤防總長16.5萬公里。如果以土方量計算,在1949-1979的30年間,土方量相當於1200座三峽工程,平均計算每年興建40座三峽大壩。(數據來源:報告論文-《制度性乾旱》)”
《中美國,民族矛盾的背後…》:文章論述了國內分配與就業矛盾是中國“產業結構低端化”的決定因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