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鼠

藏地鼠

地鼠是晝伏夜行動物,一般在夜晚8~11點最為活躍,運動時腹部著地,行動不敏捷,巧手營巢,牙齒十分堅硬,可咬斷細鐵絲,有很強的貯食習性,興奮時發出強烈的金屬性音響。雌鼠比雄鼠強壯,除發情期外,雌鼠不易與雄鼠同居,且雄鼠易被雌鼠咬傷。地鼠的生產能力旺盛,生長發育快。地鼠對皮膚移植的反應很特別,在許多情況下,非近交系的封閉群豚鼠個體之間皮膚相互移植均可存活,並能長期成活下來,而不同種群動物之間的皮膚相互移植,則100%不能存活,並被排斥。

形態特徵

體型較達乎爾鼠兔小而細長。體長一般不超過155毫米。耳較大,橢圓形,高度不超過27毫米。四肢短小,後肢略比前肢長。無尾,尾椎隱藏於毛被之下,上唇有縱裂。體毛毛色較灰暗,夏毛背部棕黑色,毛基黑色,中上部淺棕,毛尖黑褐色;體側較背色為淡;耳外側黑褐,內側棕黑色,邊緣有窄白邊,耳前方有一撮淡色毛叢,耳後近頸部處有一淡色斑塊。觸鬚棕色或棕黃色,較短;頭部及吻端顏色較背部暗深;頭側、頸部淡棕黃色,整個腹毛基色灰黑;頦部毛尖白色;腹部中央淡棕黃色,兩側污白色;四肢外側毛色同背,內側毛色與腹部相同;足背淡棕黃色,趾部有黑褐色密毛;冬毛背部比夏毛稍淺淡,毛基部灰黑、毛尖黃褐色;故整個背部毛色呈黃褐色,體側淡黃褐色;腹毛色同夏毛,耳後淡色毛斑不及夏毛明顯。頭骨較平直狹長,顱全長小於40毫米,腦顱低平,稜角不大明顯,背部平直;額骨略突出,中間骨縫處稍凹入;頂骨前部略上凸,後部低平,人字嵴和矢狀嵴很低,人字嵴向兩側延伸與顳嵴相接;顴弓呈平行狀,前寬後略窄,末端有一細長突起;門齒孔與齶孔合併成一個大孔;梨骨不被前額骨邊緣遮位。齶長一般不超過14.5毫米。聽泡中等。不十分隆起。齒隙長與齒列長相等。

生態特徵

棲息于海拔3000米到4000米的高山草甸、灌叢、芨芨草灘、山坡草叢中,尤其以柳、金露梅等不占優勢的灌叢中最多。在祁連山西段,主要分布在針茅、苔草為主的生境中,以雙子葉植物為建群種的階地,山麓平原上數量最多。有時也棲居在河渠邊的馬藺、苔草灘上。營穴居生活,築洞穴於乾草根、灌叢及土塊之下,也有利用旱獺廢棄洞道側壁挖洞營巢。洞道一般距地面10厘米,根據洞穴結構,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結構複雜,全長3米以上,具多個分支,洞道出口多,洞內有貯室和一個巢室,名曰居住院洞;另一種構造簡陋,洞道全長僅為40-50厘米,有1-2個分支,分支末端各有一個與地面相通的出口,此種洞穴,用於臨時休息或躲避敵害,稱臨時洞。洞群各出口之間,有跑道相互貫連。洞口近旁常堆積有糞便,糞便呈圓球狀,新鮮糞便顏色黃綠,陳舊糞便灰黃色。晝夜活動,冬不蟄眠,甚至在雨天,雪被底下,亦常外出覓食。食性以植物為主,經常取食莎草科、禾本科等植物的莖、葉,亦食山柳、浪麻等小灌叢的嫩葉及其他植物嫩根。胃內偶爾有甲蟲殘骸。一年繁殖數次,繁殖期為五至六月,八至九月常有懷孕雌鼠,每胎5-6仔。分布區內數量較多,但由於其群居性不如達乎爾鼠兔強,故無密集聚居之現象。天敵主要有狼、狐、黃鼬、香鼬、艾鼬、鵠、鷹等。

分布範圍

分布於祁連山地和甘南;國內分布甚廣,北自山西,南至雲南,東至湖北西部,西至青海,四川等地;國外見於錫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