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氏宗祠[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蔣氏宗祠]

蔣氏宗祠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市頭南約大街,是市頭村當地大族蔣氏宗族規模最大的祖祠,始建於明嘉靖十五年,到清康熙五十年重修擴建后座,嘉慶三十八年再重修,加高前座。蔣氏第20代傳人蔣熾祥介紹,這座大宗祠背後有著許多小故事,並見證了番禺人民與外國侵略者抗爭的歷史。

蔣氏宗祠坐北向南,前面是一開闊地坪及小河,東西兩旁堅立有旗桿夾,上面有“光緒二十九年優貢生第二名蔣遷”等文字。該祠整體結構為三進兩天井,正面為主體建築。三進是硬山頂龍船脊傳統祠堂建築,通進深48.95米,面積807.68平方米。
站在蔣氏宗祠前,可以看到前座足足有6米多高。蔣熾祥介紹,這裡的背後有著一段故事。“原先在村子裡,我們蔣氏因為窮,經常被其他人欺負。後來找了風水師來看,說是因為祠堂前座不夠高。在升高了祠堂前座後,就確實沒有其他人來找過蔣家人的麻煩了。”熾哥笑稱,該前座應算是廣東省內最高的祠堂前座了。

站在蔣氏宗祠前,可以看到前座足足有6米多高。蔣熾祥介紹,這裡的背後有著一段故事。“原先在村子裡,我們蔣氏因為窮,經常被其他人欺負。後來找了風水師來看,說是因為祠堂前座不夠高。在升高了祠堂前座後,就確實沒有其他人來找過蔣家人的麻煩了。”熾哥笑稱,該前座應算是廣東省內最高的祠堂前座了。

“中堂見證龍船舞獅世家盛況”

蔣熾祥介紹,祠堂一進面闊三間16.5米,進深兩間8.65米。走進祠堂頭門向上看,可見祠堂正脊上分別刻有鰲魚及灰塑雕花龍船脊。蔣熾祥表示,因為蔣氏一族世代都以劃龍船與舞獅聞名,所以在房頂正脊上會雕塑龍床。

往裡走,頭門兩邊各有面闊4.5米、進深4.3米、高0.7米的花崗石包台,門口兩旁各設大石鼓一對。頭門廣場上豎立兩對旗桿夾,其中一對是曾參與抗英平亂的蔣氏族人蔣浩濂所立。兩旁除東西鼓樓外,左右各一條青雲巷,巷寬各2.3米,門額左刻“游龍”、右刻“戲鳳”。天井面闊8.2米,進深7.8米。兩邊有連廊通往中堂,分別懸掛“藏文”、“覆武”木刻橫匾。兩個橫匾鮮紅的木材上刻著金色大字,貴氣十足。站在天井處,還可看到軒廊上精美的灰塑雕刻,紅底的牆面上,雕刻著粉嫩的仙桃以及栩栩如生的金絲雀。

值得一提的是,在“覆武”偏堂內,擺放著的獎盃錦旗不計其數,還有數十個醒獅頭。熾哥自豪地稱,“蔣氏世代傳承著舞獅和劃龍船,我年輕時也划過龍舟,舞獅則在省內很有名,經常會被其他地方請去表演。”

二進中堂面闊三間16.5米,進深三間12.5米。明間正中懸掛“世德堂”木橫匾,落款“清嘉慶三十八”及“翰林胡杰題”。中堂後是天井,兩邊有連廊通往後寢。“原先後寢是沒有的,我們祠堂只有兩進,三進的後寢原先屬於梁氏的,後來蔣氏才用以地換地的形式,換來土地加建了後寢。”

三進後寢面闊三間,16.3米,進深三間,12米。十五架梁用兩根石柱、四根圓牆承重。明間安放祖先牌位,牌位台基用花梨木,蝙蝠圖案。不過,記者看到如今後寢兩側被圍蔽起來,地面與牆壁生滿青苔。“這是區文物保護單位來圍蔽的,現在正在研究怎么解決後寢水浸的問題。”熾哥稱,後寢一直以來都存在水浸問題,2005年蔣氏族人在房頂加蓋了琉璃瓦,可是不曾想到,沒有解決屋頂漏水的問題,反而加重了房梁的負擔,日久的水浸加上增蓋的琉璃瓦,已讓部分房梁出現彎曲的現象。

“風光見證抗擊外國侵略者歷史”

據了解,蔣氏宗祠曾經一度作為沙茭團練總局舊址。在祠堂中座“世德堂”兩側牆上懸掛著記錄沙茭團練總局史跡的七副(原有八副)木刻序文。序文由曾參與抵禦洪兵起義和創立沙茭團練總局的李光廷於鹹豐年間撰,副將黃添元書。早在乾隆年間,蔣氏一族請雷州陳觀樓為“蔣氏宗祠”作序,製成掛屏掛於祠內,因年久屏蝕,再請李光廷重新撰文作序,黃添元手書,制屏掛於原處。

蔣氏宗祠 蔣氏宗祠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