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91年成都地質學院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專業本科畢業後供職於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一直從事岩溶塌陷地質災害的調查及防治研究工作,是我國岩溶塌陷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領域學術帶頭人;2002、2008年先後在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獲得碩士、博士學位;2001年晉升為副研究員,2006年增列為地科院碩士研究生導師,2007年晉升為研究員,2012年經遴選受聘三級研究員崗位;2006年入選國土資源部“百人計畫”,2010年獲國土資源部“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稱號,2013年首批入選中國地質調查局高層次地質人才培養計畫;2012年起受聘國土資源部地質災害應急專家;2016年獲“十二五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先進個人稱號。先後主持或參加項目30餘項、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20篇、SCI、EI收錄6篇、他引6篇。第一作者出版專著1部,發明專利1項。多次出國參加國際工程地質、岩溶塌陷會議,2016年以訪問學者身份訪問德州大學SanAntonio分校一年。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4次。
一、學歷
2005.09-2008.12,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下水科學與工程,獲博士學位,導師:沈照理。論文題目:線性工程路基岩溶土洞(塌陷)災害防治綜合研究
2000.09-2002.12,武漢大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獲碩士學位,導師:杜道生。論文題目:基於GIS的全國地面塌陷災害風險區劃研究
1987.09-1991.07,成都理工大學,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系工程地質專業二、工作履歷
2016.9-2017.9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訪問學者
2013.1-至今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三級研究員2007.12-2012.12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2001.12-2007.11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副研究員
1996.8-2001.11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991.7-1996.7中國地質科學院岩溶地質研究所研究實習員
三、獲獎及成果
(一)獎勵
1、2016年獲“十二五國土資源科技與國際合作”先進個人。2、2013年獲“中國地質調查局高層次人才”稱號。
3、2010國土資源部“百人計畫”獲得者。
4、2016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十大進展,獲獎成果名稱“多技術方法相結合,有效破解岩溶塌陷監測難題”。
5、2006年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二等獎,獲獎項目名稱“桂林市岩溶塌陷預測預報方法綜合研究”。排名:3
6、2004年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二等獎,獲獎項目名稱“全國地質災害風險區劃”。排名:9
7、2002年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一等獎,獲獎項目名稱“我國典型岩溶環境系統的運動規律及其對全球變化的影響”。排名:14
8、1997年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二等獎,獲獎項目名稱“唐山地面岩溶塌陷綜合防治對策”。排名:7
(二)著作
《岩溶塌陷災害監測技術》,專著,地質出版社,2016
(三)重要發明創造(排名第一)
1、發明專利,一種基於監測岩溶塌陷水氣壓力的監測井及其成井工藝(2016110210381225),國家知識產權局,2016
2、實用新型專利,一種基於岩溶系統水氣壓力的岩溶塌陷遠程動態實時監測裝置(ZL20140281920.0),國家知識產權局,2014
3、軟體著作權,岩溶塌陷地質災害監測站信息管理系統(軟著登記第0986273號),國家著作權局,2015
(四)負責項目
1、充水礦山疏乾區岩溶系統水氣壓力突變及其誘發岩溶地面塌陷的機理研究,2015-2018,98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2、岩溶塌陷監測關鍵技術研究,2012-2014,562萬元,國土資源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
3、岩溶土洞的形成機理研究,2010.1-2012.12,45萬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4、管道穿越岩溶區災害風險評價與防治規範研究,2010-2011,30萬元,社會服務
5、岩溶發育區高等級公路路基地質塌陷檢測方法研究,2010-2011,12.5萬元,社會服務
6、西氣東輸二線管道工程岩溶塌陷區管道設計方法與防治技術,2007-2008,40萬元,社會服務
7、線性工程岩溶土洞監測預警技術研究,2006-2009,20萬元,國土部百人計畫
8、岩溶地區橋樑基樁承載能力評價及施工綜合技術研究,2006-2007,30萬元,西部交通科研專項
四、學術成就
1、開展岩溶塌陷監測技術研究,建立我國岩溶塌陷監測預警技術方法體系。
由於岩溶塌陷具有隱蔽性和突發性特點,其監測預警一直是國際上極具挑戰性的技術難題。2006年以來,在國土資源部“百人計畫”項目、科研院所基本業務專項、國土部公益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下,帶領岩溶塌陷監測預警研究團隊,率先開展岩溶塌陷監測關鍵技術研究,2012年始,陸續在廣州市金沙洲、湖南寧鄉大成橋、廣西來賓吉利、廣西桂林-陽朔高速公路、廣西貴港油氣管線、安徽銅陵建成了6個不同岩溶塌陷災害類型的監測試驗站,目前運行正常,積累了豐富的監測數據。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我國岩溶塌陷綜合監測技術與方法,初步建立了岩溶塌陷預測預報技術方法體系。該技術包括岩溶塌陷發育判據測試技術、岩溶塌陷動力因素監測技術、岩溶土洞(塌陷)分散式光纖感測監測技術和岩溶塌陷隱患早期識別技術等四個方面。以該成果為基礎,出版了《岩溶塌陷災害監測技術》專著,並推廣套用到湖南、湖北、廣東、廣西、安徽、山東、重慶等岩溶塌陷高易發區的監測預警工作中,為建立和健全岩溶塌陷地質災害監測體系和應急技術方法體系打下基礎。此外,成果“多技術方法相結合,有效破解岩溶塌陷監測難題”獲2016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科技十大進展。
2、建立完善的岩溶塌陷資料庫,開展岩溶塌陷風險評估,開發岩溶塌陷信息管理系統。
在1996年,率先將GIS技術套用到岩溶塌陷地質災害信息管理中,先後主持開發了廣西桂林市、廣西玉林市、貴州六盤水岩溶塌陷地理信息系統,實現了岩溶塌陷相關信息的可視化管理,為地方岩溶塌陷防治提供技術保證。2002年,負責完成全國地面塌陷資料庫的建立、風險區劃以及全國地面塌陷災害地理信息系統的開發工作。2015年負責整合完成全國重點岩溶塌陷地區(桂中、珠三角、黔中、湘中、武漢地區、皖江經濟帶等)岩溶塌陷資料庫的建立,開發了岩溶塌陷監測站信息管理系統,並申請了軟體著作權,為國土規劃、減災防災、災害巨觀管理與決策提供可靠依據。
3、初步建立了以岩溶塌陷地質結構條件和動力因素分析為基礎的油氣管道工程岩溶塌陷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和方法體系。
2007-2010年,通過組織開展“西氣東輸二線管道工程岩溶塌陷區管道設計方法與防治技術研究”、“管道穿越岩溶區災害風險評價與防治規範研究”等項目,針對岩溶塌陷孕育的不同地質結構條件,提出岩溶管道裂隙系統水氣壓力監測與地質結構條件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初步建立了管道工程岩溶塌陷地質災害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和方法體系,編寫的《管道工程岩溶塌陷防治工作方法》以及《管道工程岩溶塌陷應急手冊》,已成為中石油岩溶區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設計和安全評估的重要參考,為重大工程地質環境安全保障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4、系統研究岩溶土洞發育機理,深入探討岩溶地下水氣壓力突變對岩溶塌陷的形成作用,建立岩溶土洞(塌陷)發育判別指標。
在2010、2015年負責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岩溶土洞的形成機理研究”、“充水礦山疏乾區岩溶系統水氣壓力突變及其誘發岩溶地面塌陷的機理研究”的支持下,建立了岩溶土洞發育的基本地質模式,通過滲透變形試驗、崩解試驗、土體化學成分、礦物成分分析、野外塌陷區岩溶地下水氣壓力突變監測等一系列試驗,對岩溶土洞、塌陷形成演化的物理-化學過程進行系統研究,建立了岩溶土洞(塌陷)的發育判別指標,為岩溶塌陷的處置和危險性評價提供依據。
5、開展岩溶區地下水作用下高速公路填石路基穩定性試驗研究,初步探討了岩溶塌陷防治的有效工程措施。
在岩溶區高速公路的建設中,填石路基大量被採用,針對填石路基在地下水長期作用下的穩定性問題,2003-2006年,帶領團隊開展大型岩溶塌陷物理模型試驗研究,建立填石路基結構模式和工法:“填石級配型”、“(片石+級配碎石+土工布+填石)型”、“反濾層型”和、“(土+填石)型”等四種填石模式及適用性,提出實現路基穩定性的施工工藝和要求。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