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青山皇陵

蓮青山皇陵,在清理髮掘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該墓已多次被盜,共有新、舊盜洞7處,墓室內沒有棺槨和屍骨,僅存一個陶罐和3片紅漆塗金木條,墓門上方盜洞處發現幾個明代服飾的陪葬陶俑。

介紹

在清理髮掘過程中,考古人員發現該墓已多次被盜,共有新、舊盜洞7處,墓室內沒有棺槨和屍骨,僅存一個陶罐和3片紅漆塗金木條,墓門上方盜洞處發現幾個明代服飾的陪葬陶俑。
考古專家在此次發掘中也發現了諸多疑點和謎團,如該墓先後曾有過兩次砌築痕跡;回填土層中有疊壓和打破關係;前墓有壙無葬,後墓使用了前墓的墓礦和建築材料;在兩墓及陵園遺址中沒有找到任何壙志和碑文;在當地各種文獻、方誌中也查不到對蓮青山古墓的任何記載。但從陵墓的建築規格、占地面積、使用材料、喪葬用品推斷,墓主至少是明代親王一級的皇室成員!如此浩大的工程,在短時間內難以建成,但卻又被破壞成一片廢墟,考古專家推測,顯然是出於政治原因的人為破壞!
蓮青山大墓墓主是誰?為什麼經歷了兩次埋葬?是誰建造了如此浩大的“皇陵”工程?又是誰把陵園毀壞得如此徹底?一系列的謎團吸引著考古工作者作進一步的研究和考證。
滕州蓮青山發現明代皇室大墓的訊息被公諸於世後,引起了各方的反響。滕州市文化部門邀集省、市考古專家及滕州市的歷史愛好者們舉行了蓮青山大墓發掘研討座談會,通報了前一階段的發掘情況,展出了出土的文物, 就蓮青山古墓的有關問題進行了廣泛的座談和討論。
綜合專家意見,大致形成了有關蓮青山古墓的幾項共識:第一,歷史上有著種種傳說的蓮青山“皇城”是陵墓;第二,它是明代的陵墓;第三,是明朝皇室至少是“郡王”以上級別的朱姓王陵;第四,墓主有可能是明代兗州“魯王”世系的某一位分封王;第五,該墓在歷史上曾遭到大規模的人為破壞!
蓮青山大墓,在偏僻寂靜的山間沉睡了幾百年之後,而今又裹著重重的面紗半遮半掩地展現在了世人的面前!人們原想通過發掘來破譯古“皇城”的謎團,待打開墓門後卻發現謎團比發掘前更多了!原來只有一個古“皇城”的疑問,現在蓮青山大墓的每一個細節都成了一連串的問號:大墓何時所建?為誰而修?為什麼找不到碑文墓誌?為什麼古籍史書上沒有任何記載?墓主究竟是誰?又是誰破壞了規模宏偉的享殿建築?墓壙中為什麼有兩次建築?墓室中為什麼無棺無屍?整個陵園建築廢墟上為什麼沒有覆頂的瓦片?蓮青山大墓是否是未完工的工程?傳說了多年的“皇城”、“紀王女城”是否就是指明墓陵園?
如今,墓前“御橋”西側兩尊殘缺的龍頭,在橋下流水的喧囂中無聲地沉默著,迎著夕陽山影,浴著霧雨風嵐,緘默無語地守望了數百年!察看橋基,這座“御橋”當年初建時竟寬達30多米,整座陵園面積竟是其他同等諸王陵園的數倍!什麼樣地位的皇親國戚、王公貴族配得起這等儀仗神道和如此規模的陵園建築呢?
蓮青山大墓被發掘以後,焦點落在了墓主人是誰上。由於該墓先後經歷過兩次建築,因此也不排除同一壙墓坑中先後曾葬過兩人的可能!抑或是一個墓主曾被二次埋葬。考古人員在墓室外的墓門上方發現了幾尊約20厘米高的陪葬陶俑,從陶俑的服裝打扮,特別是其中一尊陶俑所戴的明代特有的官帽上判定出了該墓的朝代——這是蓮青山古墓截止到目前所透露出來的最確切最有價值的信息!
蓮青山明代大墓,讓我們把目光投向了那個已消失了四百多年的大明王朝!
明朝自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朱明王朝開始,到1644年明崇禎皇帝朱由檢吊死煤(景)山止,歷275年,共有17任16人當皇帝。按明朝制度,朱元璋的後代除皇太子以外的其他皇子皆封為“親王”,分封到全國各地各自為“王”。親王以下為“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等,世襲相傳,編織成朱姓王朝“家天下”的統治網路。朱元璋生有26個兒子,長子朱標立為太子,四子燕王朱棣(明成祖),七子齊王朱縛,十子魯王朱檀等,分別被分封到北京、山東青州、兗州等地,世代世襲成為明朝皇族的同姓諸王。
朱元璋第十個兒子朱檀被分封到兗州為“魯王”,魯王世系共傳10代13王。第一代魯王朱檀兩個月大時受封,長到15歲才就藩來到兗州,因迷信成仙服用丹藥瞎了眼睛,只活到19歲而亡。《明史》記載:“帝(朱元璋)惡之,(洪武)二十二年薨(1389年),謚曰‘荒’”。這就是“魯荒王”的由來,今鄒城東北的“荒王陵”即是朱檀的墓地。
1988年,筆者在鄒城參加孟子學術研討會時,曾隨發掘過荒王陵的已故鄒城文管所所長王軒先生到荒王陵實地考察,聽王所長談到1972年的發掘情況:在發掘出朱檀的屍骸後,當時的“革命民眾”把朱檀當作“封建地主”批鬥一番後就隨便扔掉了,這讓王所長遺憾不已。因為根據後來的頭骨復原技術,完全可以恢復朱檀的面貌,由此可以推測朱檀的生父、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容貌,進而破解歷史上所爭論的朱元璋外貌是否很醜的問題!可惜這么一個考古發現的契機,竟被“文革”的荒唐給毀壞掉了!
2003年,滕州城東南10公里處的上營村出土了明朝魯荒王重孫、兗州第四代魯王朱陽鑄(謚魯莊王)的墓誌,這是明代皇室大墓在滕州的第一次發現!筆者前往抄下《魯莊王壙志》的碑文並實地考察陵墓,墓誌碑文全文如下:
“王諱陽鑄,乃魯惠王之子,母惠王妃趙氏,正統十三年二月初六日生,成化十二年四月初三日襲封魯王,嘉靖二年十一月初五日次疾薨,享年七十七歲。妃張氏先卒,子十人女八人,嫡長子當縱,次當吡,第三當滋,第四當忽,第五當雲(姓名第三字皆有三點水旁)。縱受封魯世子,於弘治十八年十月初三日以疾卒,謚懷簡。生有嫡孫健弋(從木字旁),受封魯世孫,以祖年高,於正德九年七月初二日奏準代理府事,於正德十五年八月二十九日亦卒。卒後月余,弋夫人孔氏生遺腹子,乃魯世曾孫,奏聞御賜名觀啶(從火字旁)。嫡次妣受封東歐王,滋郯城王,忽館陶王,雲翼城王。庶五子長當漬,次當昔,第三當眉,第四當互,第五當烀(皆從水旁)。以嘉靖四年四月二十日葬於兗州府滕縣湖山之原。嗚呼,王次宗室至親,享有大國令譽,選播藩屏,光榮壽考,令終五福具備,亦可以無憾矣!”
據當地曾進過墓室的村民講,該墓在過去就已被盜空,今地下尚存兩個磚砌墓室,地面依稀可見當年墓園的布局,其陵墓選址簡直就是風水地穴的樣本,完全符合中國古代風水學的要求!司元禮先生曾以《滕州明代魯莊王陵》為題在《滕州日報》上介紹該墓的有關情況,由此我們知道了明代兗州13個“魯王”中有一個“魯莊王”葬在了滕州。
上營村的魯莊王陵與蓮青山明代王陵是什麼關係?蓮青山大墓與明代兗州魯王家族有什麼關係嗎?北京十三陵《長陵神功聖德碑》及《滕縣誌》上提到的明代“滕王”朱瞻塏(明宣德皇帝朱瞻基之弟)被葬到了哪裡?
歷史,總和後人捉著迷藏!前人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的歷史謎團,吸引著後人去探秘去破解去求索去考證。悠久的滕州歷史文化更是吸引著一批業餘的歷史愛好者們孜孜以求,從另一個途徑探索著滕州的過去。有一位退休返鄉的醫生陳藩先生,自己騎腳踏車四處奔走查訪魯莊王的資料,自費打長途電話到雲南詢問有關明代滕王的線索,戴著放大鏡般的老花鏡到書店裡翻閱密密麻麻的《二十五史》!還有一位致力於古滕文化研究的退休工程師高建民先生,竟與老伴千里驅弛到四川閬中尋覓唐代滕王李元嬰的蹤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