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萎蔫病

葫蘆萎蔫病主要以菌絲體和厚垣孢子隨病殘體遺落土中或未腐熟的帶菌肥料及種子上越冬,厚垣孢子在土中能存活5~10年,病土和病肥中存活的病菌,成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

相關介紹

報檢植物:葫蘆

報檢類型:病害

檢測認定:葫蘆枯萎病

中文名稱:葫蘆枯萎病

中文別名:葫蘆蔓割病、葫蘆萎蔫病

英文名稱:Green calabash Fusarium wilt.

病原中文名稱:尖鐮孢葫蘆專化型

病原拉丁學名:Fusarium oxysporum Schl. F.sp.lagenariae Matuo et Yamamoto.

病原分類地位:真菌界、半知菌類(無性類)絲孢綱、瘤座孢目、瘤座孢科、鐮孢屬

病害類型:真菌

主要寄主:瓠瓜、葫蘆、冬瓜等葫蘆科植物。

危害部位:葉片

防治指標:(不詳)

檢疫地位:非檢疫對象

危害症狀

自幼苗至果實成熟期都可發病。幼苗受害早時,不能出土,即在土中腐爛;或出土後不久頂端出現失水狀,葉色變淺,子葉萎蔫下垂,莖基部變褐收縮,病苗枯死。剖開可見維管束變黃。成株期發病,初期通常從基位葉發展,同一張葉片由頂部向基部枯萎。病勢發展緩慢時,萎垂不顯著,瓜蔓生長衰弱、矮化,中午萎垂,早晚可恢復,3~6天后,全株葉片枯萎,死亡。環境條件有利於病害發生時,病勢發展急劇常有“半邊枯”現象出現,或葉和蔓莖可突然由下而上全部萎蔫,表皮多縱裂,常有樹脂狀膠質溢出,皮層腐爛與木質部剝離,根部腐爛易拔起,在潮濕條件下,病部表面可產生白色或分紅色霉層。剖開病蔓,可見維管束變為褐色。

病原特徵

Fusarium oxysporum Schl. F.sp.lagenariae Matuo et Yamamoto.稱尖鐮孢葫蘆專化型,屬真菌界、半知菌類(無性類)絲孢綱、瘤座孢目、瘤座孢科、鐮孢屬真菌。枯萎病菌的不同專化型,對瓜類侵染能力有差別,該型強侵染冬瓜和西瓜,弱侵染瓠瓜和葫蘆。形態上都具有尖鐮孢菌的共同特徵,在馬鈴薯蔗糖瓊脂培養基上氣生菌絲呈淡青紫色或淡褐色絨霉;小型分生孢子腎形或卵形,無色,單胞或雙胞,大小5~26×2~4.5μm;大型分生孢子紡錘形至鐮刀形,直或彎曲,基部具足細胞或近似足細胞,以3個隔膜的居多,大小19~45×2.5~5μm,5個隔膜的少,大小30~60×3.5~5μm;厚垣孢子球形,多數單胞,平滑或皺縮,頂生或間生,直徑5~15μm。

侵染循環

病菌從根部自然裂口或傷口侵入,在根莖維管束內生長發育,通過堵塞維管束和分泌毒素,破壞植株正常輸導機能而引起萎蔫。發病溫限8~34℃,最適24~28℃,連作或土質黏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地溫低、耕作粗放、土壤過酸(pH4.5~6)和施肥不足或偏施氮肥,或施用未腐熟肥料致植株根系發育不良,都會使病害加重。品種間抗性有一定差異。

發病因素

(1)連作地、前茬病重、土壤存菌多,氮肥施用過多,栽培過密,株、行間郁敝,不通風透光易發病。

(2)種子帶菌、育苗用的營養土帶菌、有機肥沒有充分腐熟或帶菌易發病。

(3)大棚栽培的,往往為了保溫而不放風排濕,引起濕度過大通風不良的易發病。

(4)地勢低洼積水,排水不良;或土質黏重,土壤偏酸;高溫高濕、連陰雨後或大雨過後驟然放晴,氣溫迅速升高;或時晴時雨、高溫悶熱天氣易發病。

防治方法

一、農業防治:

(1)移栽前或收穫後,清除田間及四周雜草,集中燒毀或漚肥;深翻地滅茬、曬土,促使病殘體分解,減少病源和蟲源。

(2)選用地勢高燥、排灌方便的田塊,並深溝高畦栽培,開好排水溝,降低地下水位,達到雨停無積水;大雨過後及時清理溝系,防止濕氣滯留,降低田間濕度,這是防病的重要措施。

(3)播種後用藥土做覆蓋土,移栽前噴施一次除蟲滅菌劑,這是防治病蟲的重要措施。

(4)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機肥,使用的有機肥要充分腐熟,不得混有植物病殘體。

(5)採用配方施肥技術,適當增施磷鉀肥,加強田間管理,培育壯苗,增強植株抗病力,有利於減輕病害。

(6)水旱輪作、育苗的營養土要選用無菌土,用前曬三周以上。

(7)選用抗病 、無菌、包衣的種子,如未包衣,用拌種劑或浸種劑滅菌。

(8)合理密植,及時去除病枝、病葉、病株,並帶出田外燒毀,病穴施藥或生石灰。

(9)地膜覆蓋栽培,可防治土中病菌危害地上部植株。

二、生物防治:

(1)澆灌或噴淋:

2萬億活孢子/g特立克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

4%農抗120水劑150~300倍液

3%多抗黴素可濕性粉劑600~900倍液

3%中生菌素可濕性粉劑2000~3000倍液

25%阿米西達嘧菌脂懸浮劑1000~1200倍液

(2)藥土:

3%中生菌素或3%多抗黴素或2萬億活孢子/g特立克可濕性粉劑1份+克線丹{或米樂爾顆粒劑}1份+乾細土50份,充分混勻。

三、化學防治:

(1)澆灌或噴淋:

10%治萎靈水劑300倍液

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70%惡霉靈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

20%龍克菌懸浮劑500~600倍液

(2)藥土:

百菌清或托布津或惡霉靈或多菌靈1份+克線丹{或米樂爾顆粒劑}1份+乾細土50份充分混勻。

(3)熏煙劑{保護地用}:

10%速克靈煙劑、一熏靈煙劑、 45%百菌清煙劑

(4)塗抹劑:

速克靈或多菌靈或托布津可濕性粉劑調成100倍糊狀液

塗抹方法:

發現病株或病枝(最好剪去病枝),可用毛筆蘸以上藥液塗抹病部,病重的過5~7天再塗一次,這種效果較好,如用防落素或2,4D,同時加上以上藥液蘸花效果更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