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軍山遺址

萬軍山遺址

萬軍山遺址位於河北省遷安市楊各莊鎮萬軍村北50米處的萬軍山上,西距市區17公里。

山為梯田狀,山頂為平台,青龍河、冷口沙河在山腳下交匯,兩河由東、北兩面環抱萬軍山,山上土質疏鬆,呈褐色沙土。

萬軍山遺址於1992年被遷安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被唐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萬軍山遺址 萬軍山遺址

1990年3月,河北省文物局組織的文物普查隊在遷安境內普查時發現萬軍山遺址,遺址文化層東薄西厚,約1至2米,地表散布著大量的陶器殘片和石器。陶片多為夾砂褐陶和泥質紅陶,紋飾以壓印“之”字紋居多,條紋、席紋次之,繩紋素麵較少。兩側斷崖處暴露有灰坑,內涵豐富。

1992年6月3日至7月4日,河北省文研所考古隊在此進行試掘,試掘面積200平方米。

1992年,萬軍山遺址被遷安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8年被唐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特點

遺址內涵可分為6層。第一層為戰國時期文化遺存,出土器物以陶器為主,器形有夾蚌(雲母)紅陶釜,泥質灰陶寬平沿深腹盆、豆等,這一層主要分布在遺址的西部。第二層為夏家店上層文化,出土器物主要為陶器,器形有夾砂紅褐陶的素麵鬲、盂等。第三層為魏營子類型文化遺存,只見幾個灰坑,出土陶器主要為鬲、罐、盆等。第四層為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存,出土遺物數量較多,多為陶器,器形主要有夾砂陶繩紋南、瓤、鼎、盆等。第五層為紅山文化遺存,出土器物為陶器和石器,陶器主要為泥質紅陶缽及紅頂缽,發現1片彩陶片;石器有石斧、石鏟、網墜等。第六層為趙寶溝類型文化,出土遺物為陶器和石器,陶器以各類夾砂紅褐陶的筒形罐為主,也有部分泥質黑皮幾何形紋圈足碗、泥質紅陶缽及紅頂缽、筒形罐紋飾主要為“之”字形紋、刻劃紋、戳印紋等。石器多為網墜。

文物遺存

萬軍山遺址出土文物有盆、紅頂缽、陶鬲等陶器,還出土了大量石器。

陶器

斂口折腹雙鏨耳盆

陶器 陶器

盆口徑20厘米,高16.5厘米,尖唇,口沿內斂,束頸、折腹、雙耳、平底,為夾砂紅陶,腹上部刻劃“之”字紋,器壁較厚,殘缺修復。

大口深腹盆

口徑16.4厘米,高8.8厘米,圓唇侈口,斜直腹,平底,內壁不規整,手制,灰褐色,略夾細砂,素麵,殘缺修復。

陶鬲

方唇卷沿,鼓腹,沿下飾一周壓印三角形紋,其下部飾弦斷繩紋和交錯繩紋,系夾砂褐陶。口徑32.5,高38.5厘米。

紅頂缽

均為泥質灰胎,口部呈紅色,尖唇,敞口,弧愎,此次出土的缽數量較多。

石器

石器分為打制和磨製。

打制石器

穿孔石斧 穿孔石斧

砍砸器,均為河卵石直接使用,無加工痕跡。

盤狀器,此次出土盤狀器15件,均用河卵石兩面磨平,四周有打制痕跡,使用比較方便。

刮削器,石質為燧石,半圓狀,弧刃,刃部有使用痕跡。

磨製石器

穿孔石斧,石質為青砂石,長方形,弧刃弧頂,中間有一圓孔,通體磨光,兩側磨平,長16厘米,寬7.8厘米,首中有一小三角口。

石逝,石質為青石,梯形,體扁平,弧頂弧刃,單鋒。

石磨棒,兩件,均殘。石質為褐色砂岩,不規則圓柱體,磨擦面呈平狀。

研究價值

歷史價值

1992年發掘時出土是居住址、灶台等遺蹟,證明人類在此地曾經久居。遺址的文化內涵,與安新莊遺址有很多相似之處,器物的形狀和紋飾與河北省三河縣孟各莊遺址一期出土的同類器物基本相同,因此該遺址應屬新石器時代遺址。

文化價值

生殖崇拜,就是原始先民對繁殖能力的一種讚美和嚮往,萬軍山遺址發現陶祖,這是生殖崇拜的實物,表明萬軍山遺址這裡曾有生殖崇拜。

旅遊信息

萬軍山遺址位於河北省遷安市楊各莊鎮萬軍村北50米處的萬軍山上,西距市區17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