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千年如斯,社會轉型。令日之佛教,是二千五百年風雨滄桑後的一往無前,是二千五百年和平傳播後的血豚相連,是二千五百年燦爛瑰麗後的再度輝煌,更是五千年歷史文化的薪火傳燈。
往昔之歷程已經證明,佛教是智慧型的宗教、是慈悲的宗教、是和平的宗教,是致力於人心淨化、道德增上、社會安定的宗教。
新的千年,佛教界要堅持“愛國愛教、團結進步”,要遵循佛陀的教導,堅持正信的理念,“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要持續人間佛教的方向,做到“法輪常轉,慧炬常明”。
今日的四眾,將以文化闡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悲回報社會,以禪修淨化人心,為了“莊嚴國土、利樂有情”,對此作者願做出最大的努力。
作者的目標在於弘揚中國當代佛教文化,促進佛教界與學術界的深入合作,並增強雙向的凝聚力,期待開拓佛教文化研究的新局面,以進一步繁榮當代佛教事業。
作者希望以《華林》為契機,能夠推進並提升我國佛教文化研究的學術水準,展示漢語世界的佛教學術成就;成為宗教文化交流與對話的一個視窗,增強學術界、宗教界特別是佛教界的共識與和平共處的凝聚力;為有潛力的青年學人提供機會,大力促進佛教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並為確立國內佛教研究的學術規範而盡心盡力;成為中外學術交流的一個結合點,力爭匯入國際佛教學術主流研究圈。
作品目錄
華林第一卷目錄
照誠:《華林》獻辭
王堯:兩位學術大師:周叔迦與于道泉
華林學術講座
楊曾文:中國佛教與東方文化
張弓:漢唐佛文化中的華梵融變
論文
方廣?:略談初期佛教的思想
徐文明:末田地與付法傳承
宣方:道安禪學思想:取向、演變與意義
章啟群:支遁“逍遙義”與嵇康養生說
張風雷:天台智者大師的世壽與生年
宋立道;四祖道信的禪學
中島隆藏:關於在吉藏教學中的“觀心”
李四龍:三法無差與自性自度
――以“一行三昧”為中心的台禪兩宗觀心論比較
呂建福:禪宗北宗與密宗的關係
聖凱:論隋唐佛教宗派在并州的流行情況
末木文美士:《般舟三昧經》:形成史與思想史若干問題之研究
陳明:佛教律藏藥物分類及其術語比定
楊富學:敦煌本《歷代法寶記?弘忍傳》考論
湛如:敦煌淨土教贊文考辨
韓升: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敦煌本聖德太子寫經與東亞的“佛教外交”
陳繼東:日本《大藏經報》中楊文會之資料考
孫昌武:愧侮與憂懼――沈約的宗教世界
華方田:隋朝的彌勒信仰
――以彌勒信仰的興衰為主線
姚崇新:成都地區出土南朝造像中的外來風格淵源再探,
周齊:明代關於朵甘、烏斯藏的佛教政策
趙宏勃:佛道論爭與唐王朝崇抑佛道政策
劉屹:中古道教的“二道說”
王承文:古靈寶經對“黃赤道士”的批判與道教出家理論的發端
評論
黃夏年:二十世紀《大乘起信論》研究述評,
張百春:津科夫斯基神學思想概述
昊莉葦:從傳教士到東方學家
――?文獻傳播看歐洲漢學史上一次重大轉變
書評
王邦維:《南海寄歸內法傳校注》(桑寶靖)
廖明活:《*影慧遠思想述要》(楊波)
楊曹文:《唐五代*宗史》(昊言生)
劉立千:《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及密宗漫談》(王汨)
楊嘉銘:《西南人文書系德格印經院》(李翎)
杜齊:《印度一西藏》(魏正中)
梅維恆:《繪書與表演――中國的看圖講故事和它的印度起源》(桑寶靖)
朴永煥:《蘇軾禪詩研究》(王?)
彭金章、王建軍:《敦煌莫高窟北區石窟》(陳悅新)
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重慶社科院大足石刻藝術研究所編:《大足石刻銘文錄》(達微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