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名由來
寺廟還有化神橋、七佛塔苑、印心亭等附屬建築,且與耿氏林園之祭祖殿、耿氏墓等連為一體,結構十分謹嚴。周邊松樹林立,山花遍地,鳥鳴樹梢,蝶舞花叢,魚躍清池,人醉茶甌,令人居而忘俗,游而忘返,是奉新縣新增的一處旅遊、休閒的景點,也是佛門信眾修學、禮佛的理想場所。
華林之名的來由,傳說不一。
一說是出自於宮苑名——華林園區據清趙翼撰《陔余叢考》記載:華林園有三處,1、古址在洛陽東。東漢有芳林園,魏齊王曹蘇州市因避“芳”字改為華林園。2、河北臨漳縣西南古鄴城,東晉列國後趙遷州於此,仿洛陽建華林園。3、南京雞鳴山古台城內三國東吳建有華林園。
二說是出自於佛教園林。在佛教中,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內院,下降人間成佛,於華林園中龍華樹下成道,開三番法會,普度人天,謂之龍華三會。東晉後秦鳩摩羅什譯的《彌勒下生成佛經》載:爾時彌勒佛於華林園,其園縱廣一百由旬。
三說是華林源出浮雲山,具體是指華林胡氏祖居及書院所在地。華林寺座落於奉新縣華林書院風景區耿氏林園內。
寺廟歷史
華林寺又名九皋廟,始建於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初名“臨湖院”,該院由僧如璉住持,邑紳王珣捐九皋山地,邑紳王振清捐資興。舊版《奉新縣誌》載有碑記云:“南櫪王珣施地九皋,王振清重修。”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寺僧會淨擴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臨湖院正式升格為“隆教寺”,成為奉新佛教眾林之。
明正統年間(1436-1449),寺僧觀古再募增修,但不久因失火而被焚。
明弘治年間(1448-1505),奉新越王山寶蓮院僧智宏、智寬又募資重建。
明正德五年到八年(1510-1513),華林胡雪二率二萬多農民起義,“華林軍”紮寨數十里,而緣於耿氏太婆之墓地於九皋山,隆教寺得免戰火。
嘉靖元年(1522年),浙江烏程進士朱雲鳳任奉新知縣,吟《隆教寺》詩:“禪關春盡落花香,鳴鳥聲中帶夕陽。清景逼人消不得,東風沉醉發詩狂。”
順治六年(1649年),山西萬全進士明以溫任新知縣,吟《隆教寺》:“出郭來蕭寺,貪偏宜十月秋。蒼涼千樹肅,湛淡一池幽。乍識僧疑古,盤衣坐釋憂。會心何必遠,指顧絕塵游。”
風雨滄桑,隆教育寺後不知何故又再坍記。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寺僧波定、子皓又募資再建。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邑紳鄒朴裔捐資重修羅漢堂。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寺僧乘舟募資增建寺亭,鄧鶴齡捐送大桶租五石。
鹹豐年間,太平軍駐紮奉新,隆教寺毀於戰火。
民國至“文革”前隆教寺(當地人稱九皋廟)已規模不大,胡氏族人每年清明於耿氏墓祭祖時,隆教寺亦屬胡氏族人的驛站歇息之所。此又見華林與佛教之深厚因緣。
其實在華林胡氏祖居地,不止隆教寺(今名華林寺)一座寺廟(道觀不計),倘有正宗寺、長壽院二座佛教寺廟。
二00六年四月,當代佛門高僧本煥老和尚之弟子、河南籍胡氏後裔印演法師於此耿氏林園後山松林中,折木為梁,彎枝為窗,割草為瓦,創建了“無住茅蓬”,茅蓬內置佛像,作為潛修禮佛之所,是為華林寺之雛形。
印演法師搭建“無住茅蓬”的原意是清靜潛修,期間附近奉新、南昌、安義、高安廣大佛門信眾前來朝拜活動者絡繹不絕。
印演法師期間對華林文化也得以了解,而法師自身俗家亦是胡氏子孫,法師對華林胡氏諸先祖前賢所創下的深厚的華林文化而震驚,並感悟自身與華林胡氏諸先祖前賢不期而遇的因緣不可思議。遂在奉新縣委、縣政府諸領導的正確領導和支持下,結合耿氏林園內原有九皋廟(又名隆教寺,現已不存)之史實,整體規劃恢復並正式命名為“華林寺”。
二00七年元月,印演法師帶領廣大佛門信眾拆除茅蓬,破土動工。
2013年10月28日,華林寺隆重舉行寺院落成暨諸佛菩薩像開光慶典法會,高僧大德、信眾嘉賓雲集,共同見證了這一莊嚴的時刻。
住持法師
印演法師,字源教。河南籍胡氏後裔,當代佛教界著名長老本下煥老和尚剃度弟子。法師深研佛學,躬行佛理,曾先後任教於廣東省雲門佛學院、重慶佛學院、廣東省嶺東佛學院,相繼擔任廣東省雲門佛學院預科班主任、韶關市佛教協會理事、重慶佛學院講師兼函授部主任、廣東省嶺東佛學院預科部主任等職。二00三年應江西省奉新縣政府之邀,負責啟動佛門禪宗祖庭“天下清規”發祥地——百丈寺的修復工程。二00四年被推選為奉新縣政協委員。二00六年為順應奉新縣廣大佛門信眾的殷誠挽留,於奉新縣耿氏林園內搭茅篷修學,期間始知“耿氏園林”之耿氏墓系自身俗家先祖前賢墓地,遂先後多次於奉新縣華林山禮胡氏先祖遺蹟,緬胡氏先祖風範,深為自己和諸先祖前賢的因緣相逢而震驚,遂在奉新縣委、縣政府的正確指導下,歷經周折辛勞,多方奔走籌劃,現全面負責華林寺的恢復工作,任華林寺住持。
題華林寺並寄印演法師
陳州筱村石成 中華新韻
無住茅蓬共度禪,巍峨雄殿矗山巔。
八年艱步圓華夢,千古宏基滿世間。
印繼祖德結善果,演習釋教度真緣。
洞明常飲山間露,悅風怡情本湛然。
註:1、無住茅蓬為當代高僧本煥長老之弟子印演法師於九皋山
搭建的修行之所,後拆修為華林寺大殿,歷經八年。
2、本湛然詞句,來自唐時高僧拾得詩句:
“無去無來本湛然,不居內外及中間。一顆水精絕瑕翳,光明透出滿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