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兒流浪記下[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9年版圖書]

《苦兒流浪記》是法國作家埃克多·馬洛創作的長篇小說,首次出版於1878年。《苦兒流浪記》講述主人公小雷米由於父母的貪心和殘忍而被棄於街頭,後來跟隨唱猴戲的義大利老頭維塔利斯到處賣藝,後來又到煤礦做童工的故事。

小說圍繞著雷米的命運,展開了富有傳奇性的情節,揭露了在資本主義社會裡的一些冷酷無情的現象,是反映19世紀法國生活的一面鏡子。

內容簡介

苦兒流浪記圖書圖片 苦兒流浪記圖書圖片

棄兒雷米是在鄉下的石屋裡被養大的。一天,養父從巴黎歸來後,把雷米賣給一個流浪藝人劇團。劇團一邊讓伊努和薩爾演出,一邊繼續在歐洲的城市和鄉村流浪。由於一件偶然的事情,師傅維達里被投入監獄。在此期間,完全成為藝人的雷米繼續獨自旅行。有一天,他遇到一位有錢的夫人。這夫人帶著一個病孩子乘船旅行,她對雷米無比親切。實際上,這夫人正是雷米的親生母親,這病孩子正是雷米的親弟弟。但是,他們互不了解,仍然分手而去。師傅終於從牢里出來了,他帶著雷米掙扎到巴黎,但不幸又患了病,雷米又一次成了孤苦伶仃的一個人。雷米同在巴黎認識的拉小提琴的少年瑪卡繼續旅行,再次回到養育自己的石屋。在這裡,他聽說有一個人在找尋自己。為了尋親,雷米又到巴黎、倫敦旅行,直到這時,雷米才第一次明白,自己是被覬覦遺產的惡棍拐走而拋棄的,那次在船上遇到的夫人是自己真正的母親。終於,雷米在瑞士的別墅里找到了親生母親,得到了幸福。

作品目錄

第一部第二部
第一章 養父第一章 向前進
第二章 維達里先生的雜耍班第二章 一座黑城
第三章 在路上第三章 水災
第四章 我的首場演出第四章 獲救
第五章 學習第五章 王子的奶牛
第六章 我遇到了一個穿七里靴的巨人第六章 巴貝蘭媽媽
第七章 在船上第七章 巴貝蘭
第八章 我的第一個朋友第八章 德里斯考爾一家
第九章 心裡美和狗第九章 漂亮襁褓的疑團
第十章 進入巴黎第十章 聖誕之夜後的英國之行
第十一章 盧辛街的戲班主第十一章 鮑博
第十二章 讓蒂里採石場第十二章 天鵝號的行蹤
第十三章 花農家的麗絲第十三章 大團圓

創作背景

劇照 劇照

法國19世紀後半個世紀裡,埃澤爾和他的朋友讓·馬塞於1864年創辦的《教育與娛樂雜誌》(1864—1906)發行最廣。雜誌分“教育”與“娛樂”兩大欄,為“娛樂”欄撰稿的有儒勒·凡爾納、埃克多·馬洛、安德烈·洛里、歐內斯特·勒古韋、儒勒·桑多等法國作家,以及狄更斯等外國作家。

埃克多·馬洛是《教育與娛樂雜誌》主要撰稿人之一。馬洛的《羅曼·卡爾布里斯歷險記》在兒童文學領域獲得成功後,埃澤爾又約請馬洛再為孩子寫一部小孩遊歷法蘭西的小說,把地理風光和各行各業的人都組織到小說里去。很不幸,寫成的手稿因巴黎失陷於普魯士之手而無從尋找。出版面試的長篇小說《苦兒流浪記》是重寫稿。

《苦兒流浪記》寫成於法國工業化起飛前夕。馬洛筆下出現的農村破落,工人們勞動條件惡劣,童工數量劇增和在法律允許下對童工的剝削,都符合當時的歷史真實。

人物介紹

雷米

主人公。他是英國某世家的長子,出生才六個月,就被狼心狗肺的叔叔偷偷抱走,遺棄在巴黎的路邊。從此,他開始過著艱苦的生活。可是,他始終抱著光明的希望,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和生母團圓,過著幸福的生活。

巴貝蘭太太

雷米的養母。雷米稱呼她“媽媽”。雷米是她的丈夫在路邊撿回家來的,她視雷米如己出,小心翼翼的把他撫養到八歲,但他的丈夫瞞著她,把雷米賣給一位江湖藝人維達里。

維達里

真名叫做卡羅·巴沙尼,曾經是一位著名的歌唱家,因為遭到變故淪落為江湖藝人。他買到雷米後,就帶著他、狗和猴子,走遍全國,靠著表演賺錢為生。這位老人始終以一顆高潔的心、愛的教育來教雷米讀書、音樂和種種生存的方法。

米里甘夫人

雷米的親生母親,是一位美麗而心地善良的寡婦。她為了治好心愛的兒子亞瑟的病,特地乘坐一艘豪華的遊艇“天鵝號”,在法國的河流航行,尋訪名醫。在航行的途中,救了正在挨餓的雷米。

馬夏

義大利少年。他被一個叫做柯樂里的大師傅虐待,最後被趕出門。在流浪中,得到雷米的救助,從此他和雷米就成為很要好的朋友。雷米能夠找到生母得力於他的幫助很大,後來他成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小提琴家。

麗絲

花匠阿更的女兒。麗絲純真可愛,但幼小時得了熱病,變成了啞巴。她的性情像天使一樣,對雷米極為友愛。後來,啞疾好了,成了雷米的太太。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這部小說雖以雷米的遭遇為主線,順序寫來,但作者卻更注重於現實社會的廣闊場景的反映,揭示資本主義制度的種種現象。例如石匠巴貝蘭,在巴黎做工,受了傷就丟失了工作。維達里老爺在街頭演出,遭到警察的無理干涉,為了保護雷米免於繼續被打,竟然被強行拖走,判了徒刑。花匠阿更老爹因為遇到自然災害,無法償還債款,也被送進監獄,四個孩子也各處散居,詹姆士·米里甘為了搶奪財產,居然喪心病狂地讓人偷走自己的侄兒,以至還想把另一個侄兒弄死。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雷米作為“棄兒”,也就自然走上了崎嶇的人生道路。

與上述不合理現象相對比的,是作者在他的作品中,精心地塑造了眾多普通的正直的人物,如巴貝蘭大媽、維達里、阿更老爹、少年馬夏等。

8歲的雷米,不僅從維達里那兒學會了讀書識字、唱歌彈琴,更從老人那兒學會了如何面對嚴酷的生活,去用樂觀與勤奮,向險惡的命運挑戰,當米里甘太太第一次要把雷米留在自己身邊時,剛從獄中出來的維達里言道:“我教他在我身邊學習怎樣過艱苦的生活,對他說來,這比起你叫他離開我過那種其實是奴僕的生活要有用得多了。”這就清楚地表明,作者所著意表現的,是如何對少年兒童性格的培養,而艱難困苦,正是鍛鍊孩子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

貫穿於這部長篇小說的,是對真善美的謳歌,和對假惡醜的鞭撻,儘管社會是那樣險惡,善良的人們往往會遭到悲慘的結局,但那閃爍出最動人光彩的,恰恰是那些可貴的品性。雷米在寒夜中幾乎被凍死,幸而被阿更老爹救去,這位樸實的花匠說:“既然他倒在我們家的門口,沒有倒在孤兒院的門口,那就該我們來好好照料他。”所以當兩年後阿更老爹家遭到不測,雷米再次流浪時,他感到全身充滿了力量,而這力量就來自予寶貴的友情。當然,小說最後的圓滿結尾,是現實生活中所不可能有,這也顯示出作者的局限,陷入了當時創作流行的一種俗套。

藝術特色

人物形象

馬洛不是長於人物心理描繪的作家,甚至也不能多作藝術概括,而是描述一個一個的事例,在這眾多的事例中揭示當時法國處於社會底層的人們生活毫無保障:小雷米的養父石匠巴貝蘭受傷致殘後就成了叫花子;花匠阿更的命運和藝人維達里的無故被監禁。小雷米開始過流浪生涯時還純粹是個孩子,他嚮往而不可得的是家庭安穩的生活,他感激善意待他的人們——這樣可親可愛的人小說中寫了不少。有關小雷米的許多看著有趣的情節,對於小雷米其實有一種難言隱痛,譬如穿上猴戲班子藝人的古怪戲裝,那一場場巧妙的表演,教動物做滑稽動作,同它們相依為命,等等。這些情節使作品具有一種溫暖感,而細細品嚼又不免味帶辛酸。

維達里是小說中刻畫得最成功的形象。他曾經是蜚聲義大利聲樂舞台的歌手。雖然他的遭遇很悲慘,但是他堅持著高尚的道德觀,他作為一個精神上不容玷污、不受凌辱的強者,站立在讀者眼前。

情節設計

小說寫的是一個棄兒的歷險生涯,十分注重情節的設計。開卷第一個情節,便是一個八歲的棄兒被當做牲口一樣被出租的一場討價還價的交易。從這第一個情節開始,棄兒雷米的命運就成了書中具有磁石般吸力的懸念;圍繞雷米的命運,作者精心設計了富於傳奇性的諸如邂逅啞女、買牛報恩、身臨賊窩、蒙冤蹲獄、亡命跳車、親人團圓等情節。作品不僅在情節上和人物懸念上具有當時流行的情節劇特色,它還同其他情節劇一樣,有一支主題歌。馬洛成功地把這支主題歌鑄進了棄兒雷米的性格和形象之中,使它成了這部小說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使這部小說具備了音樂感染力,讓讀者不僅看到小主人公曲折艱難的經歷,也聽到小主人公唱主題歌時柔和而淒涼的童音。

小說採取多個故事串聯的形式安排情節。如果維達里是小說中的一座雕像,那么“特魯耶爾煤礦水災”就是小說中的重要的戲中之戲;它描寫了礦主只用幾磅咖啡、幾片火腿就把有些工人輕而易舉地騙進兩百米深的地下去送命。馬洛用去了大量篇幅,細緻地描畫了那場災難,如表現倖存者的蒼白的面孔,以此體現出礦工們友愛、互助是何等重要,也以此控訴那些礦主和神父們的惡劣行徑。

作品影響

《苦兒流浪記》問世後,曾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多種文字,直到一百多年後,它還在法國被重印出版,並多次被搬上銀幕。在法國19世紀文學遺產中,作為提高了的情節劇小說,《苦兒流浪記》具有重要的代表性,並且迄今為止仍被譽為是“法國青少年最愛讀的小說之一”。

作品評價

國立台灣大學教授梅家玲:“‘苦兒論述’的‘教育’意義,自當不止於一般的修身倫理勵志而已。無論是個人情感的開發,抑或是對國族未來的激情與憧憬,它都與《馨兒就學記》系列的小說一般,為清末民初的‘教育小說’,開展出迥異於過去的嶄新視界。”

出版信息

《苦兒流浪記》這部作品在中國最早有包天笑的譯本,是用文言譯的,有刪節。1933年4月,上海兒童書局出版了由林雪清、章衣萍翻譯的本子,名為《苦兒努力記》,全書分上下兩冊,共40萬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文庫》本,採用的是傅辛根據法國阿曬特出版社出版的節寫本翻譯的,1982年2月第2版(1958年8月第1版)。

作者簡介

埃克多·馬洛(1830~1907),法國小說家。以寫情節劇小說(即以情節取勝的小說)載入法國近代文學史的作家之一。他出生於法國的一個公證人家庭,身為律師的父親希望馬洛繼承他的事業從事法律工作,但他熱衷於文學創作。他是一位多產作家。他一生寫了70多部小說,而且都十分暢銷,《苦兒流浪記》更是家喻戶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