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的重建

如今科胡特勾勒出自體心理學的大綱。 科胡特的早期文章,把精神分析的領悟套用於文學與音樂的理解之上。 1957年,在他一篇主要論文中,介紹了精神分析的操作型定義,給予內省與神入特別的強調。

內容介紹

自體心理學最後終將證明不僅是有價值的,且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是關於如今的驅力與防禦心理學所適用的領域。
——科胡特
在《自體的重建》這本書中,科胡特對於他在《自體的分析》這本先驅之作中所提出的理論,不僅加以擴展,同時也加以澄清。在古典的精神分析傳統中,專業地耕耘了一輩子之後,科胡特已經認知到古典分析理論的某些限制。如今他無畏地增加一個新次元,以補古典理論的不足。
自戀,在科胡特的用語中,不是貶抑的字眼。健康的自戀相對於自戀型人格障礙來說,好比一個可以提升我們的生命享受與能力的發揮,而另一個則反之。自戀在發展上來說,不只是為了通往客體愛而必須克服的暫時階段;它有朝向成熟的單獨發展,與客體愛的發展並肩前進且彼此糾纏。如今科胡特勾勒出自體心理學的大綱。他以這個新的心理學來解釋症狀與症候群。他把自體擺在人格的最中心,檢視它在健康與疾病中的起源、成分與發展;並引以為跳板,來討論自戀型人格疾患的精神分析的治癒與結案階段的概念。
科胡特以豐富的臨床資料細心地支撐其綜合論述,因而對於傳統既定的理論所無法充分含括的臨床觀察,他不惜與傳統決裂。《自體的重建》這本書中,包含了很多具挑戰性的想法。自體心理學與衝突理論的關係究竟如何?與自我心理學呢?與俄狄浦斯情結呢?精確地說,什麼才是心理健康?分析師如何知道,何時他的病人已經被“治癒”了?這些只是作者所回應的問題中之一部分。
這本書是為了那些不滿意其臨床治療結果的人而寫的。這樣一本書證明了,自體心理學觀點的套用如何讓分析師在與其病人的溝通中,發現新的與常常想不到的意義,因而提供其詮釋全新的治療支點。這本書尤其是為了那些有這樣理解的人所寫的:科學如果要保持其活力,就必須維持其開放的心態。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從維也納大學獲得醫學學位,在芝加哥大學接受神經學與精神醫學的訓練,後來他也成為這裡的精神醫學教授。他畢業於芝加哥精神分析機構,並成為教師、培訓分析師、與精神分析教育委員會的委員。從1972年起,他成為辛辛那提大學精神分析的客座教授,而這所學校在1973年頒給他科學博士(Doctor of Science)的榮譽學位。科胡特在1946至1956年成為美國精神分析學會的會長,而在1965年至1973年成為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副會長。從1941年起,他成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文獻的副會長。科胡特的早期文章,把精神分析的領悟套用於文學與音樂的理解之上。他也曾經寫過關於精神分析教育的主題。1957年,在他一篇主要論文中,介紹了精神分析的操作型定義,給予內省與神入特別的強調。他最後十年的研究都聚焦於自體。
譯者簡介
許豪沖
台大醫學系畢業
精神科專科醫師
台北市立仁愛醫院精神科主任

作品目錄

系列策劃主編序
譯者序
推薦者序
致謝
前言第一章自戀型人格分析的結案
第二章精神分析需要自體心理學嗎?
第三章對於分析中證據本質的省思
第四章雙極的自體
第五章俄狄浦斯情結與自體心理學
第六章自體心理學與精神分析情境
第七章後記
案例索引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