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性解釋
線粒體
1890年R.Altaman首次發現線粒體,命名為bioblast,以為它可能是共生於細胞內獨立生活的細菌。
1898年Benda首次將這種顆命名為mitochondrion。
1900年L.Michaelis用JanusGreenB對線粒體進行染色,發現線粒體具有氧化作用。
Green(1948)證實線粒體含所有三羧酸循環的酶,Kennedy和Lehninger(1949)發現脂肪酸氧化為CO2的過程是線上粒體內完成的,Hatefi等(1976)純化了呼吸鏈四個獨立的複合體。Mitchell(1961-1980)提出了氧化磷酸化的化學偶聯學說。
內膜(innermembrane)
含100種以上的多肽,蛋白質和脂類的比例高於3:1。心磷脂含量高(達20%)、缺乏膽固醇,類似於細菌。通透性很低,僅允許不帶電荷的小分子物質通過,大分子和離子通過內膜時需要特殊的轉運系統。如:丙酮酸和焦磷酸是利用H+梯度協同運輸。
線粒體氧化磷酸化的電子傳遞鏈位於內膜,因此從能量轉換角度來說,內膜起主要的作用。內膜的標誌酶為細胞色素C氧化酶。
內膜向線粒體基質褶入形成嵴(cristae),嵴能顯著擴大內膜表面積(達5~10倍),嵴有兩種類型:①板層狀、②管狀,但多呈板層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