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蠟鑄造法

脫蠟鑄造法(法文:Pâte-de-verre),琉璃藝術的製作技法之一,源於三千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在十九世紀,法國新藝術時期 琉璃脫蠟鑄造法的工序十分複雜,需經過十二道工序方能完成一件作品,每道工序都不能有任何失誤,否則易使作品碎裂、或產生不規則氣泡或雜質。 透過脫蠟鑄造的創作語言,作品通透澄澈,琉紋豐富,雕塑表現立體,成為現代中國琉璃有別於西方的獨特之處。

脫蠟鑄造法(法文:Pâte-de-verre),琉璃藝術的製作技法之一,源於三千年前,美索不達米亞兩河流域,在十九世紀,法國新藝術時期(法文:ArtNouveau)大量為工藝美術家廣泛使用。在工序過程中,所需的耐火石膏模是經由蠟模加熱後脫除取得,再以琉璃原料鑄造而成,故名“脫蠟鑄造”。此技法的優點是可以極精美細微地呈現作品的細節,無限拓展琉璃的創作空間。
河北省滿城縣中山靖王劉勝墓里,著名的金縷衣旁,兩隻十三點五厘米的琉璃耳杯,可能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以脫蠟鑄造的高鉛玻璃,距今至少兩千一百年。根據此出土的文物證明,中國在漢代就已嫻熟這個技術,但漢朝以後就失傳了,成為中國工藝史上斷線的遺憾。直到1987年,琉璃工房將幾乎被遺忘的脫蠟鑄造法重新延續,實現了古人對於雕塑上的講究、以及造型和紋路的要求,因為如此,今日華人地區超過百家以上的琉璃工作室,也同樣使用這個技法。
琉璃脫蠟鑄造法的工序十分複雜,需經過十二道工序方能完成一件作品,每道工序都不能有任何失誤,否則易使作品碎裂、或產生不規則氣泡或雜質。透過脫蠟鑄造的創作語言,作品通透澄澈,琉紋豐富,雕塑表現立體,成為現代中國琉璃有別於西方的獨特之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