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概況
位於漢口自治街242號,是現武漢市第十九中學的前身。
1911年,義大利籍主教田瑞玉向義大利加偌撒修女院院長柏博愛修女發出邀請,來武漢辦學。聖若瑟女校的創辦,淵源於漢口教區田瑞玉主教為繼續完成他的前任主教的計畫,即:“就是要把教區所有慈善教育事業,或藉以完成,或另行新創,以發揮意國方濟各會在傳教事業上的最高效率”。
聖若瑟女校起初設在原漢口特三區鄱陽街21號仁慈堂內(今市二醫院住院部,已毀),分初級國小,高級國小二部。
後來因開設中學部,校舍不夠用,擬選新校址,以廣納學生就學。1923年在漢口府北一路長墩子(今漢口自治街242號處)選定了校址,聘請名設計師沙西設計繪圖,時經二年,耗資銀元19萬多,建起了一座5層大樓。
室內教室寬大開闊,高4米以上。木地板全漆成紅色,玻璃門窗外還另安裝了百葉窗板。過道也很寬,最寬處超過4米,與樓梯一樣是水磨工藝。1925年學校遷入新址,定名為聖若瑟女子中學。
1935年7月13日,漢口市市長吳國楨簽署政府訓令,準於學校立案。學校全稱為“私立漢口聖若瑟女子中學”。聖若瑟女子中學有理化室、實驗室、縫紉室、博物館、圖書室、美術室、音樂室、寢室、食堂、浴室。頂樓是修女住宿的禁區。一二樓教室的活動板壁加門。壁門底下有軸輪卡在鐵槽上,可以調整教室的大小以適應班級學生多少。
教學大樓樓板是夾三層,天花板和樓板之間夾沙灰層,用於隔音。
聖若瑟女子中學的校訓是:“靜敬淨竟”四字。“靜”是沉著;“敬”是守禮;“淨”是整潔;“竟”是進步。
建築結構
現在名稱:武漢市第十九中學;
用途:學校(原),學校(現);
地址:自治街222號;
設計:沙西;
施工:不詳;
結構:磚木;
層數;地上3層(氣屋1屋);
建成時間:1925年。
聖若瑟女子中學原是漢口鄱陽街嘉諾撒修女院辦的識字班,後由中國教友集資修建新校,才改為正規學校。聖若瑟女子中學是文藝復興式建築,三段構圖,正面中間主口設門斗為陽台,中間三開間為柱廊,牆面為紅磚清水牆,窗上下粉白色,紅白相間,十分奪目。屋頂為紅瓦鋪面。樓背後為U形,兩側凸出部分四層為上收的菱形氣屋,三、四層為窄條的窗形與一、二層大窗相對,使建築更顯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