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自古以來是湖北、河南的交通要道之一。
史料記載
據有關史料記載,該石橋始建於明代,距今已有近600年的歷史。清乾隆年間,橋北呂莊村的呂氏對石橋進行修建,時稱呂橋。後來橋南的董氏重新修葺此橋,呂橋改名為董家橋。呂、董兩家為橋名一事訟至縣衙, 知縣郭岩判:“為民涉水之便,行善也……”此橋遂改名善橋。後來知縣廖思芳平叛有功,擢鎮江知府,廖思芳經過此橋,適值陽春三月,見兩岸柳翠花紅,景色宜人,興致大發,贊為“翠花橋”,其名沿用到今。
詳細信息
翠花橋為柳木樁基,青石板結構,兩側無橋欄, 橋35孔,全長60米、寬5米,高1.6米。每孔有五塊數噸重的石條鋪就,石條與橋墩之間均有鐵條連線固定,車轍下的兩塊為花崗石條,極為耐軋。橋面共有175塊青石,石板長1.3m,石板與石板間皆有鐵釘固連。橋墩有龍頭雕刻,逆水排列,昂首瞪目,張口卷鬚,除可增加大橋的美觀外,重要的是起到分水作用,減少洪水對大橋的衝擊力,降低其對大橋的破壞力度。 歷史上,地方政府和百姓曾多次對翠花石橋進行修繕。
1988年河南省古代建築研究所牛寧先生主持對翠花橋進行修繕。1988年以後,由於多次發生特大洪水,造成對石橋的橋墩、橋面嚴重摧殘,橋墩下沉,橋面成了“過山車”跑道,有的橋面石板已經斷掉,大橋有朝不保夕之虞。翠花石橋氣勢雄偉,造型美觀,雖逾百年,依然堅固醒目,實為我國古橋建築之精華,已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