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性孤獨:為什麼我們對科技期待更多,對彼此卻不能更親密?

機器人時代:孤獨中的新型親密關係第1章 一起長大的“愛寶”:我們都有美好童年第4章 魅力無限的“真寶”:你是它唯一的關注第5章

基本信息

作者:(美)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周逵,劉菁荊譯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03
ISBN: 978-7-213-05984-1
版 次:1
頁 數:364
字 數:
印刷時間:2014-3-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內容簡介

你是否也熟悉這樣的場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電腦和手機;朋友聚會,不是敘舊,而是拚命刷新微博、微信;課堂上,老師在講,學生在網上聊天;會議中,別人在報告,聽眾在收發信息。所有這些現象都可以歸結為“群體性孤獨”——我們似乎在一起,但實際上活在自己的“氣泡”中。我們期待他人少,期待技術多。不間斷的聯繫,是否讓人類陷入了更深的孤獨?
被譽為網路文化領域的“瑪格麗特·米德”的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學教授雪莉·特克爾為了研究人與機器人之間的互動,15年來深入兩家養老院,對200多人進行了實地研究;為了研究人們的網上互動,與7家中學合作,收集了450名中學生的第一手研究資料。她通過研究發現,信息技術在給人們帶來溝通便利的同時,也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弱化,有些人甚至因此而喪失了面對面交流的能力。特克爾認為,人們發簡訊、發郵件,上社交網站,玩電子遊戲,從形式上看人們之間的聯繫似乎更輕鬆、更密切,但實際上卻更焦慮、更孤單。
本書將電子文化的兩大趨勢在過去15年中的新變化、新發展進行了新的闡釋,將焦點集中在年輕的“電子土著”身上,這一代人的成長伴隨著手機和智慧型電子玩具。如今的我們既缺乏安全感、卻又渴望親密關係,因此才求助於科技,以尋找一種既可以讓我們處於某種人際關係中、又可以自我保護的方法。作者認為在網際網路時代,如果我們既要享受信息技術帶來的便利,又要擺脫信息技術導致的孤獨,就必須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好辦法:一方面,我們要學會獨處,體會獨處帶給人們的好處;另一方面,朋友、親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對面談話、討論。

作者簡介

雪莉特克爾
麻省理工學院社會學教授,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與自我創新中心主任,哈佛大學社會學和人格心理學博士。
採用“實地研究”和“臨床診斷”兩種方法,對人與信息技術的關係進行了長達15年的系統研究,被譽為網路文化領域的“瑪格麗特米德”。
在哈佛大學獲得社會學和人格心理學博士學位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開始研究計算機文化,並成為人與技術關係領域首屈一指的社會心理學家。《連線》創始主編凱文凱利稱她為技術領域的“弗洛伊德”。

目錄

各方讚譽
推薦序 要了解人類的未來,就必須了解人與技術的關係
作者序 轉折點
引言 技術讓我們的關係更親密了嗎?
第一部分 機器人時代:孤獨中的新型親密關係
第1章 最親密的夥伴“拓麻歌子” :有生命的電子寵物
第2章 栩栩如生的“菲比”:涉足情感地帶
第3章 一起長大的“愛寶”:我們都有美好童年
第4章 魅力無限的“真寶”:你是它唯一的關注
第5章 社交高手“凱斯麥特”:你愛它,它也愛你
第6章 能治病的“帕羅”:半個心理醫生
第7章 擁抱“機器人時代”:親密關係的美好未來
第二部分 網路化生存:親密關係中的新型孤獨
第8章 永遠線上:網路自我的三種新狀態
第9章 網路技術改變成長曆程:“分開”和“獨處”都失去了原來的意義
第10章 有打電話的必要嗎?聲音傳遞情感,簡訊給你安全
第11章 削弱與背叛: 亦真亦幻的《第二人生》
第12章 真情告白:網上告白只是用“分享”避開“孤獨”
第13章 焦慮:科技提供便利,也帶來焦慮
第14章 年輕人的懷舊情結:網路世界不是“瓦爾登湖2.0”
結語 不可或缺的對話
後記 家書的意義
譯者後記
數字時代的瓦爾登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