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桂祥

羅桂祥

羅桂祥(1910-1995),男,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香港市政局及立法會原議員、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原主席、香港管理專業協會原主席,第六、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太平紳士,英廷頒賜C·B·E勳爵。梅州市首批“榮譽市民”。1995年5月5日,羅桂祥先生在香港逝世,享年86歲。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羅桂祥(1910—1995),廣東梅縣三鄉黃凹村人。幼年在三鄉帽嶺國小讀書。1920年隨母到馬來西亞與父親居住在一起,先後在馬來西亞中文學校、英文學校讀書。1929年在馬來西亞中學畢業後,於1930年考入香港大學,半工半讀。1934年畢業,獲經濟學士學位。

1934年,羅桂祥進入香港余東鏇有限公司任余東鏇的私人秘書。2年後升任公司經理,同時任余東鏇的私人法律代理。1938年10月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在大亞灣登入,10月13日廣州淪陷,大批難民逃亡到新界,羅桂祥參加陳丕士在香港組織的救濟難民工作。他看見許多難民因營養不良引起腳氣病,聯想起1936年去上海時聽過美國派駐中國商務參贊雅諾的演講,稱讚中國大豆營養豐富,價值跟西方的牛奶一樣。於是便與摯友共同集資購買大豆,教難民自製豆漿,以補充營養。1個月後,患腳氣病病者居然可以行走。從而引發了他大規模生產廉價而富有營養的大豆飲品的念頭。1939年9月,在他多方奔走和策劃下,召開香港豆品公司股東第一次籌備會;1940年3月正式成立香港豆品有限公司,羅桂祥任董事長,生產“維他奶”。1941年12月,香港被日軍占領。羅桂祥與家人離開香港,到廣州連平縣避難。1945年日本投降後,他從連平縣回到香港。10月,在豆品公司召開戰後第一次董事局會議上,羅桂祥被推選為董事局主席、公司總經理。香港豆品有限公司在他悉心經營下,產品質量不斷提高,業務日益發展。1940年豆品公司成立初期資本只有1.5萬港元,至1982年擴張到2.1億元;設備由最初的簡單機器,員工只有數十人,至1990年已擁有數十條從瑞典進口的生產線,員工950人;公司營業額從第一年的1.7萬元至1989年的6億元,從當年每天出售7000樽“維他奶”發展到每天150萬盒,以前“維他奶”只供應本地市場,到後來發展到占香港市場的70%,生產總量20%銷往美國、新加坡、澳洲和中國內地。因此,羅桂祥被人譽稱為“維他奶大王”。1979年4月,他到廣州與省政府有關部門簽訂35年補償貿易協定,投資2275萬港元,發展深圳光明農場。1983年10月再簽訂第二次協定,由豆品公司再投資2500萬港元,擴大生產規模。農場由最初的1個牛場200多頭牛擴大到8個牛場6000多頭牛,員工增至5000多人。光明農場的規模和利潤的增長,在國內產生重大影響。

羅桂祥平生酷好陶器,收藏有許多陶瓷精品,在陶瓷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詣。1986年他用英文撰寫的《宜興紫砂陶器》一書,由英國菲力威爾遜出版社出版。這本書,把宜興陶瓷最早的製作時間移前了400年,受到中外專家的重視。80年代初,他親訪宜興,鼓勵當地陶藝師認真製作,並以高價收購其中高水平的作品。後來,他把數十年珍藏的600多件由公元前1000年到1990年生產的陶瓷茶具及600多種印章文物,價值2億港元,全部捐贈給香港藝術館分館—茶具文物館收藏。

羅桂祥熱愛祖國,情系桑梓,積極支持家鄉建設。從60年代開始,先後捐資興建三鄉檀樹崗水電站;雁三公路通車後,捐贈卡車1部,使三鄉山區有了自己的第一部汽車;捐資20萬元為寨上村安裝自來水和架設高低壓輸電線路;捐資築“寨上橋”,在車子頂建電視差轉台。1992年羅桂祥昆仲共同捐資120萬元重建四和進興學校;1993年首期捐資600萬元,興建梅縣第一職業學校,後又由羅桂祥基金會捐資近300萬元充實學校設備;1994年捐130萬元鋪築雁洋長教至三鄉四和村水泥公路;1995年捐資120萬元建“進興紀念醫院”。

羅桂祥勤奮工作,勇於進取,艱苦創業和愛國愛鄉、無私奉獻的精神,得到海內外的肯定。先後當選為第六屆、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曾出任東亞銀行董事、香港管理協會會長、消費者委員會主席、市政局議員、立法局議員,獲得香港政府“太平紳士”、英延頒賜C.B.E.勛銜、香港大學法學名譽博士等殊榮。1994年被梅州市授予榮譽市民稱號。

1995年5月5日在香港病逝,終年85歲 。

人物故事

10歲時隨母親到馬來西亞投奔父親,1929年考入香港大學商學院。

羅桂祥以儒家“厚生”思想來指導自己的創業,20世紀40年代在抗戰時的香港創辦豆品公司,生產出了“窮人的牛奶”——營養飲品維他奶;直至六、七十年代才取得巨大成功,成為全球最大的豆奶公司,被稱為世界“ 維他奶之父”。

由於業績卓著,深得社會人士讚許,其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是他於1985年末,將一份事關中國城市商業改革的建議書——《中國城市(商業)改革大綱》上書中央領導人,在此後大陸十幾年的商業改革中,《大綱》中提出的改革建議基本上都得到了實施和落實。然而謙虛內斂的他,說自己一生只做成了兩件事:一是把中國數千年來已有的一種十分粗糙的飲品——豆漿,提升為國際性飲料,使維他奶成為風行世界的“綠色食品”;二是創業與親情、鄉情相結合,把眾多鄉里鄉親帶到香港或海外發展,同時總計捐資1000多萬元支持家鄉各項事業的建設。

陰差陽錯入讀商學院

羅桂祥與時任美國副總統尼克森共進午餐 羅桂祥與時任美國副總統尼克森共進午餐

1985年末,一份香港商人的建議書——《中國城市(商業)改革大綱》擺在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辦公桌上。《大綱》對中國城市商業改革提出建議,鄧小平看了後立即批示:這是一個很大膽、很好的建議。並轉當時的總書記胡耀邦和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趙紫陽也立即批轉給商業部長,要他組織研究並提出實施方案。在此後十幾年的商業改革中,《大綱》中提出的改革建議基本上都得到了實施套用。

一個香港商人的建議竟引起了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的如此重視,這在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是很少見的。能提出這份對整個國家商業改革有巨觀指導意義建議的人,其肯定有豐富的商業經營管理經驗,還應具有一顆熱誠的愛國之心。這個香港商人,就是名聞全球的“維他奶之父”、全國政協六、七屆委員、香港“維他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羅桂祥先生。

羅桂祥1910年出生在梅縣三鄉鎮寨上村。8歲入學,在本村崇正學校讀了兩年國小。10歲時,隨母親到馬來西亞投奔父親,在馬來西亞讀了兩年華文學校後,考入教會英文中學。畢業時,他打算投考上海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當一個建築工程師,以期對積弱的祖國有所貢獻。由於他兄弟姐妹九個,父親僅是一個為人打工的帳房先生,無力供他讀大學,只得在馬來西亞華僑民政司找了個翻譯工作,協助父親維持家庭。

父親羅進興的東家余東璇先生是東南亞聞名的“仁生堂”藥店的老闆,還在東南亞和國內發展房地產業務,知道羅桂祥一貫聰明過人,有意出資供他上學,但有個條件是所學專業應是商科,學完回到余老闆身邊。羅桂祥雖然不能專攻自己喜愛的建築專業,但能有大學可上,也是十分高興的事。1929年,他考入香港大學商學院。

1934年,羅桂祥從香港大學畢業後,開始任余東璇的商務秘書,兩年後升任香港余東璇有限公司的經理,同時兼任余的私人法律代理。在這段時間裡,他與香港的銀行金融界許多人士交上朋友,在這些朋友中樹立了他年輕有為、誠實講信用的良好形象,為未來創辦實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以儒家“厚生”思想指導創業

1936年底,羅桂祥到上海替余氏辦理一些私人業務,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聽到美國派駐中國的商務參贊雅諾氏的一個公開演講,題目是“大豆——中國之牛”,大意說大豆營養豐富,含蛋白質與牛奶一樣高,大豆是中國的奶牛。中國人數千年來作為糧食和營養來源,所以中國人不飲牛奶也很健康。這番話,讓年輕的羅桂祥認識了大豆,從而把研究大豆,生產豆製品作為終生的事業。

回到香港後,他目睹難民營中的同胞因飽受日本侵華戰爭的災難,貧困交加,瘦弱多病,嚴重營養不良。具有儒家“厚生”思想的羅桂祥,決心為拯救這些在死亡線上掙扎的同胞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1940年,羅桂祥的香港豆品公司終於生產出了“窮人的牛奶”——維他奶,供香港的窮人作營養飲品。

豆奶是生產出來了,但銷售形勢並不樂觀,第一天只賣出9支。在後來的幾個月中,每天都是生產得多,賣出的少,許多變成廢品倒掉了。不足一年,投資全部蝕光。面對這種局面,年輕的羅桂祥有些氣餒。關廠數日後回到吉隆坡的家中,每日坐在門口發獃。一日,他突然發現一個現象:家中以前養的一隻小公雞,常常被隔壁的大公雞追打,幾個月後可以斗十來二十分鐘了,近來,他發現自家的小雞已長成冠紅毛靚的大公雞了。這天,他坐在家門口,看見自家的公雞敢與隔壁的公雞邀鬥了,打鬥了四十分鐘後,竟然打敗了素來的強者,跳上竹竿引吭高歌起來!在公雞嘹亮的啼聲中,羅桂祥像得到了人生真諦的啟示:失敗是暫時的,只要自己在事業上搏命(努力),一定能像小公雞一樣取得勝利。數天后,他回到香港,利用銀行界的人緣關係貸了一筆款,再次開門生產。生意比以前大有好轉。

但好景不長,不久,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侵占了香港。羅桂祥一家變成了難民,舉家內遷粵北。事業因戰爭而夭折。但他利用這段時期盡最大努力收集世界飲品資料,研究飲品經營和市場銷售策略,為振興他的大豆飲品事業作好準備。

1945年,抗戰勝利後,羅桂祥重返香港,他首先恢復了念念不忘的維他豆奶的生產,他參照“可口可樂”公司的做法,將豆奶入樽(裝瓶),從杓舀碗裝的排檔飲品變為有品位的店堂商品,銷量急劇增加。1950年,他聘請了專業人員,設立了實驗室,對豆奶的汁進行嚴格的處理,如去掉了“豆腥”味,對豆奶的消毒研製了專門程式和專用設備,使豆奶保鮮期由過去的三天變為一年,既保障了市民的健康,又減少了廢品和減輕了運輸壓力,降低了成本,利潤成倍增長。

1974年,他在香港最先引進無菌包裝,將產品打進海外市場。1979年以後,公司逐步研製出保鮮紙盒檸檬茶、果汁、菊花茶和一批保鮮汽水飲品。由於這些產品適應當時風行的“綠色食品”世界潮流,年銷售量達4億樽(盒),豆奶飲品雄居世界市場的冠軍寶座。維他奶成了豆奶的代名詞。維他奶與香港戰後數代人的成長密不可分。有一位哲學博士在研究了香港戰後發展史後說過:維他奶伴隨著香港成長。

維他奶的成功,開拓了人類植物飲料多樣化開發的領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注意。1964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在日本東京召開“世界食物營養研討會”,邀請羅桂祥在會上作維他奶發展史的專題演講。羅桂祥在會上詳盡地介紹如何以低廉的成本生產蛋白質豐富的豆奶,當場就吸引了許多國家專家的注意。演講稿不久刊登在美國出版的《大豆文摘》雜誌上。羅氏的演講得到美國政府的推介。會後不久,美國政府就宣布向本國的商業機構提供津貼,鼓勵他們到拉丁美洲國家設廠生產豆奶。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也宣布,向準備在亞洲與非洲第三世界國家設立類似豆奶生產廠家的機構提供資金和技術的援助。與此同時,有六、七家包括瑞士、英國、荷蘭、美國的企業與羅氏接觸,希望與其聯營向全球推出維他奶系列產品。從1966年開始,維他奶陸續在美國設廠和歐洲推銷,成為全球最大的豆奶公司。

20世紀40年代,維他奶以生產“窮人的牛奶”作為宗旨,順應社會潮流,符合消費心理。而到了80年代,特別在歐美等國家,再提“窮人的牛奶”這個口號將會使產品變成垃圾。羅桂祥在幾個兒子從歐美名牌大學食品專業畢業回港後,專門派他們考察了世界飲品市場。最後決定不再以營養飲品為號召,而著手研製發展天然綠色食品類飲品,從而提高產品在市場的檔次和品位。為了取得高品位的外國著名飲品行銷經驗,維他奶公司早在50年代便以代理美國“綠寶”橙汁和“百事可樂”汽水作為切入口,對公司而言,代理名牌飲品的銷售權不僅僅是增加投資和聲譽的提高,而更是學習其生產管理和市場發展手法的至為重要的途徑。羅氏以兩家名牌公司的經驗,“直接使用到豆奶的生產銷售上,對維他奶公司後來的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羅氏語)。

20世紀80年代重新調整產品市場定位,使公司產品在美、加等地的市場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興旺。

致力香港繁榮穩定,建言祖國改革開放

羅桂祥在努力發展維他奶事業的同時,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他先後擔任過香港市政局及立法局議員、香港管理專業協會主席、消費者委員會主席、香港工業總會副會長、世界包裝協會主席、東方陶瓷學會副主席等近20個公共職務,深得社會人士讚許,其中不少政績,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

20世紀70年代初,蜆殼石油公司申請在香港南丫島興建煉油廠,而他是第一位站起來大聲疾呼反對的立法局議員。後來,他雖然不再擔任立法局議員,但卻一如既往,堅持反對這一將使香港市民承受環境污染危害的工業項目,直到這一項目申請被最後否決,使香港保持了晴空碧海的東方之珠明麗的環境。

1973年開始,香港物價飛漲,市面上不少奸商不擇手段損人利己、牟取暴利,幾乎導致香港社會發生騷亂。對此緊急局面,香港政府迅速成立了消費者委員會。起初,由於這個組織沒有執行法律的權力,被人譏為“紙老虎”。後來,港督麥理浩委任羅桂祥為消費者委員會主席。在任6年中,他建議政府立例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其中包括設立小錢債法庭及商品說明法例等。嚴格執行每月商品檢驗,把普及商品抽樣作詳細分析,然後撰寫報告,登載在由他創辦的《選擇》月刊上,給市民購物時參考,並設立投訴中心,幫助市民處理購物時碰到的不公平對待和存心欺詐的投訴。這些有效措施,保證了香港社會的穩定和繁榮。由於羅桂祥在商業法例方面建樹殊多,母校香港大學授予他名譽法學博士學位。

作為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的主席,羅桂祥為其成功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專業協會成立於1960年,正值香港加快工業化及進一步繁榮的時期。它每年提供超過1000項訓練課程,使2.9萬多人得到現代管理專業進修,對香港的繁榮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羅桂祥的《中國城市(商業)改革大綱》引起了鄧小平、胡耀邦和趙紫陽的重視,批轉商業部研究實施。《大綱》分析了商業改革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商業發達興旺時,需要大批專業人員,如律師、會計師、保險商、經紀人、工程師等各類為商業提供二類服務的從業人員。商業的發展,必定會刺激農林業和製造業的生產。商業是馬,生產製造業是車,馬壯才能使車滿載而行。作為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擔任香港管理專業協會主席的羅桂祥,對商業服務業的重要性和操作性是十分了解的,憑著一腔愛國的熱忱,他上書中央為國分憂,得到了鄧小平的讚許。

由於他對社會的卓越貢獻,1982年起,他榮任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太平紳士,並獲英廷頒賜的C·B·E勳爵。

以創業成果厚報社會

作為一個在中國出生、在香港成長的華夏子孫,羅桂祥有著強烈的民族認同感,也即是愛國之心。在採訪他時,他曾毫不遲疑地說:“在感情方面我肯定是中國人。”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不久,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為了支持新生的深圳特區,以補償貿易形式共同經營深圳光明華僑農場。目前光明農場的牛奶已占了香港奶品市場的半壁江山。光明農場也由原來國家撥款補貼變成每年向國家上繳相當數額稅利的企業。從上世紀80年代起,羅桂祥本人並發動其兄弟陸續向家鄉捐資建設公益福利事業,計有獨資捐建梅州市梅縣區第一職業中學,與其兄弟合資捐建的有三鄉羅進興夫人醫院、三鄉羅進興學校,為村里捐建水泥鄉道、自來水、電力設施、汽車、電視差轉台等合計1000多萬元人民幣。1994年,梅州市人民政府隆重授予他“梅州市榮譽市民”稱號。

羅桂祥以“厚生”思想指導創業,以創業成果厚待社會,為對人類、對祖國、對家鄉、對親屬有所貢獻而感到滿足和安慰。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的一生,為世界飲料行業樹立了里程碑,也為自己樹立了一座道德的豐碑。

故事逸聞: 回目錄

羅桂祥先生珍藏紫砂壺軼事

一次,羅先生在倫敦的一家古董店裡,看到了一把清初著名藝人邵旭茂的壺,他喜不自禁,也沒多看就當即買下,小心翼翼帶回香港。回家打開一看,壺裡竟 然還有幾片已經發黃且已破碎的紙片,上面的英文筆跡還是羽毛筆寫的。他覺得這是十分珍貴的資料,趕緊讓裱畫家把裡面的碎紙片拼好,裱了起來。原來,這紙上記述了一件鮮為人知的故事:

當年英軍侵略印度時,戰到最後遇到了一個強勁的對手,久攻不下,這個抵抗時間最長的土王(相當於部落酋長),對英國侵略者恨之入骨,專門設計了一種象形老虎的機關,逮著英軍就送入虎口,將頭活活“咬”下。後來,這個土王被英軍希斯亭(譯音)將軍打敗,他的財產被全部掠回英國,其中就有一把是邵旭茂制的茶壺。希斯亭曉得英國皇帝佐治四世很喜歡中國的瓷器,他為了討好皇帝,表示自己打仗英勇,就把這壺送給了皇帝。英皇把它放在倫敦郊外波利敦的皇宮(相當於中 國皇帝的行宮),這是一個具有中國色彩的宮殿。

過後不久,風流成性的佐治四世,將這把壺送給了他的一位情婦,這位情婦後來將壺傳給了她的女兒,她女兒就將這把壺的來歷寫成文字,記述了下來。 至於這把壺是怎樣由中國傳到印度的,後來又怎樣從皇帝情婦的女兒家流傳出來到古董店的,就不得而知了。如今,這把壺放在香港茶具文物館內,記錄這壺的一段流傳經歷的紙片也原樣放在壺內,它將和壺一樣,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

還有件趣事是,就在羅先生第一次到宜興之際,他知道蔣蓉是一位當代紫砂花貨作品的領軍人物,清代歷史上陳鳴遠也是傑出的花貨開山祖,他卻偏偏收 到了一把陳鳴遠的光貨作品,他把壺底鈐陳鳴遠印鑑的《虛扁壺》帶來請蔣蓉鑑定,他原先認為這是陳鳴遠最具光貨造型特點的名作之一。壺型極扁,適合沖飲綠茶。器型線面屈曲和諧,泥質用粗砂調製,配比恰當,肌理質感與形制十分和諧,目視有粗砂感,手撫則很細膩。渾樸之中有峻拔之勢。蔣蓉一見就覺得眼熟,她仔 細一看,不覺怦然心動,原來這把壺竟出自她自己之手,那是40多年前她在上海為古董店老闆仿製的壺,當時雖不能在仿製的名人壺上打自己的印章,但十八歲的 林鳳小姑娘卻耍了個小聰明,即在每把壺的壺把下端做了一個不易察覺的小小印記。這把壺讓蔣蓉感慨萬端;世界就這么小,人生竟如此巧合。羅先生也興奮不已,他執意要把這把壺送還它的真正主人,而蔣蓉堅持不肯接受已經屬於別人的心愛之物。最後是蔣蓉以自己的一把小佛手壺與之交換,成為紫砂收藏界的又一段佳話。

羅桂祥 羅桂祥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