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發明了轉換卵細胞基因材料的方法,用擁有健康線粒體的卵細胞取代攜帶錯誤線粒體DNA分子 的卵細胞。結果是,胚胎會攜帶來自母親和父親的核DNA,以及卵細胞捐獻者的線粒體DNA分子。mtDNA雖能合成蛋白質,但其種類十分有限。迄今已知,mtDNA編碼的RNA和多肽有:線粒體核糖體中2種rRNA(12S及16S),22種tRNA,13種多肽(每種約含50個胺基酸殘基)。組成線粒體各部分的蛋白質,絕大多數都是由核DNA編碼並在細胞質核糖體上合成後再運送到線粒體各自的功能位點上。
相關詞條
-
線粒體DNA
線粒體DNA是線粒體中的遺傳物質,線粒體能為細胞產生能量(ATP),是在細胞線粒體內發現的核糖核酸特殊形態。線粒體是為細胞提供能量(ATP)的細胞器。一...
組成結構 主要功能 基本性質 -
線粒體[線粒體]
線粒體(mitochondrion) 是一種存在於大多數細胞中的由兩層膜包被的細胞器,是細胞中製造能量的結構,是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被稱為"po...
形態特徵 研究歷史 主要結構 主要功能 起源學說 -
線粒體
線粒體(mitochondrion)是細胞中製造能量的結構,科學界也給線粒體起了一個別名叫做“power house”,即細胞的發電廠。一個細胞內含有線...
概述 形態與分布 超微結構 歷史 半自主性及內共生學說 -
DNA分子
DNA即脫氧核糖核酸(英文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縮寫),是染色體主要組成成分,同時也是主要遺傳物質。
DNA概述 發現,發展 -
DNA複製
DNA複製是指DNA雙鏈在細胞分裂間期進行的以一個親代DNA分子為模板合成子代DNA鏈的過程。複製的結果是一條雙鏈變成兩條一樣的雙鏈(如果複製過程正常的...
定義 簡介 複製體 起源 複製引發 -
化學線粒體
線粒體是1850年發現的,1898年命名。線粒體由兩層膜包被,外膜平滑,內膜向內摺疊形成嵴,兩層膜之間有腔,線粒體中央是基質。
線粒體(mitochondrion) 形態與分布 超微結構 線粒體的半自主性 -
蟹類線粒體DNA研究
《蟹類線粒體DNA研究》是2013年10月08日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敬明。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
DNA
脫氧核糖核酸是分子結構複雜的有機化合物。作為染色體的一個成分而存在於細胞核內。功能為儲藏遺傳信息。DNA 分子巨大,由核苷酸組成。核苷酸的含氮鹼基為腺嘌...
歷史沿革 理化性質 主要類別 技術發展 套用領域 -
DNA複製[DNA雙鏈在細胞分裂以前進行的複製過程]
DNA複製是指DNA雙鏈在細胞分裂以前進行的複製過程,複製的結果是一條雙鏈變成兩條一樣的雙鏈(如果複製過程正常的話),每條雙鏈都與原來的雙鏈一樣。這個過...
定義 簡介 複製體 起源 複製引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