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綠雉屬於大型雞類。全長約80厘米。雄鳥頭頂有一簇青銅色至紅銅色的羽冠。上體羽多呈紫銅、藍綠等色,具金屬光澤;下背及腰部羽白色。飛羽黑褐具綠緣,尾羽藍綠色。下體黑色,嘴角灰色,腳黃灰色。雌鳥體羽暗褐色,背白色,飛羽及尾羽具褐色橫斑。雌雄之間的大小,色彩差異明顯,雄雉臉部為紅色,勁部、胸部、腹部為暗綠色,尾長,有不少黑色的帶狀羽毛。雌鳥為淡褐色,身上帶黑色的斑紋,尾部短。
棲息環境
棲息于海拔3300-4400米的灌叢、草甸及裸岩處。
生活習性
雉雞腳強健,善於奔跑,特別是在灌叢中奔走極快,飛行快速而有力,但飛行距離不大。也善於藏匿。見人後一般在地上疾速奔跑,很快進入附近叢林或灌叢,有時奔跑一陣還停下來看看再走。在迫不得已時才起飛,邊飛邊發出“咯咯咯”的叫聲和兩翅“撲撲撲……”的鼓動聲。飛行速度較快,也很有力,但一般飛行不持久,飛行距離不大,常成拋物線式的飛行,落地前滑翔。落地後又急速在灌叢和草叢中奔跑竄行和藏匿,輕易不再起飛,有時人走至眼前才又突然飛起。秋季常集成幾隻至10多隻的小群進到農田、林緣和村莊附近活動和覓食。
雜食性。所吃食物隨地區和季節而不同:秋季主要以各種植物的果實、種子、植物葉、芽、草籽和部分昆蟲為食,冬季主要以各種植物的嫩芽、嫩枝、草莖、果實、種子和穀物為食,夏季主要以各種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以及部分植物的嫩芽、漿果和草子為食,春季則啄食剛發芽的嫩草莖和草葉,也常到耕地扒食種下的谷籽與禾苗。也吃昆蟲和小型無脊椎動物。
分布範圍
分布於日本九州島、本州、四國、三浦半島、伊豆群島、屋久島、佐渡島和環瀨戶內海沿岸。
繁殖方式
野生的雉雞為一雄多雌的婚配製度,1隻雄鳥可配4-8隻雌鳥。每年三至五月間,綠雉開始進入繁殖期,雄鳥“咯咯”蹄鳴不止,聲音清脆洪亮,遠處可聞,這時,雄鳥頻頻拍動翅膀,一輕盈的舞姿向雌鳥求愛。而這一時期的雌鳥會選擇在人跡罕至的野草和山林叢中,用草莖、枝葉構築簡單的巢,巢的大小為23×21厘米,深6-10厘米。雌鳥每次產卵6-12枚不等,卵呈橢圓形,大小為37.0-46.2×31.0-36.0毫米,卵重19.0-28.5克。但不同地域、不同亞種之間有一定的差異,殼為灰褐或淡青綠色,有光澤,被一些淡棕色或紫褐色斑的斑點,孵化期23至25天。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綠雉指名亞種 | Phasianus versicolor versicolor | Vieillot, 1825 |
2 | 綠雉伊豆亞種 | Phasianus versicolor tanensis | Kuroda, 1919 |
3 | 綠雉佐渡島亞種 | Phasianus versicolor robustipes | Kuroda, 1919 |
4 | 綠雉四國島亞種 | Phasianus versicolor tohkaidi | Momiyama, 1922 |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文化內涵
綠雉產地僅限於日本,有不少關於它的動人故事在日本民間流傳,日本制定國鳥是在1947年,當時日本國內保護鳥類的思想並不普及,到處都有捕捉野鳥的情況。駐守日本的盟軍司令部任命的奧斯丁博士(Dr Oliver L. Austin)為了要改變這個陋習,促使當時的農林省制定更嚴格的狩獵法律,同時文部省(教育部)也要加強愛鳥教育。愛鳥日(4月10日)就是那時候開始,以後演變為愛鳥周(5月中旬)。
當時日本的文部省為了推廣保護鳥類,決定要選國鳥。在1947年3月22日,日本鳥學會舉行第81回例會,共有22名鳥類學家參加。就在那次會議討論,經過投票選出了綠雉(其他提出來的種類包括鴿子、雲雀、樹鶯、銅長尾雉等)。
選綠雉作國鳥的理由是:
1.這是日本的特產,在本州、四國、九州幾個大島是留鳥,容易見到。
2.雄鳥色彩美麗、個性勇敢,雌鳥有強烈的母愛(日本傳說中,在大火燎原的時候,母雉仍不會舍巢而去,會不顧危險伏在巢上保護它的卵)。
3.在日本的文學與藝術當中占重要位置。日本古老童話里有個故事叫桃太郎的,綠雉就是桃太郎其中一個伴(另外還有一隻猴子和一隻狗)。男女老少都知道這故事。
4.綠雉是狩獵鳥,而且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