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概況
納西族主要聚居於雲南省麗江市境內,其餘分布在雲南省的寧蒗、維西、德欽、永勝、鶴慶、劍川、蘭坪等縣和四川省的鹽源、鹽邊、木里以及西藏自治區的茫康等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納西族人口數為308839。納西族有自己的語言納西語,分西部和東部兩個方言區。納西族有表意的象形文字,稱東巴文。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幫助納西族創製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納西拼音文字。
納西族歷史
納西族的先民為羌人的一支,古代生活在西北河湟地區(青海省黃河和湟水谷地一帶),後逐漸南遷。大約2000年前就已生活在雲南四川交界處的金沙江流域。漢代越嶲郡的“氂牛種”,蜀漢漢嘉郡的“氂牛夷”,晉代定笮縣的“摩沙夷”皆為納西族先民。唐宋時期稱為“摩沙蠻”,元、明、清一般稱之為“么些”。近代以來,納西族稱之為“么些”“摩西”“摩梭”等。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多數人意願,經國務院批准,統一定名為“納西族”。
納西族傳統體育
納西族居住的雲南省西北部和四川省西南部,很早就溶和了漢、藏、白等民族文化,建立了發達先進的社會經濟,是雲南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少數民族之一。納西族體育文化蘊含著納西族人民長期積澱形成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審美情趣。其主要形式有內窩撲(射箭)、占占奪(摔跤)、麗江球、賽馬、鞦韆、東巴跳和東巴武術等等。
代表性體育項目
內窩撲,為納西語,意即射箭。納西族古尚武勇,刀弩弓矢是必備之物。尤其是弓箭,納西民間自古就有“石桑之弓,黑水之矢”的美稱。而“石桑之弓”更是出自麗江的永寧、鶴慶二府,得名甚早。為此,射弓搭箭就成為納西民族各種活動中的重要內容。而“內窩撲”就是在納西族每年正月初九和十二祭天時舉行的一種祭禮射活動形式。這種儀式是在祭天台上搭一象徵敵城之小台,或立一小松樹。而參加祭祀者則手持弓箭對小台或小松樹進行射擊。射倒或射中表示吉利,意為把敵人打敗,可以得到安寧。這種儀式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成為了一種有趣的射箭競賽活動,以射中與否來確定勝負。
占占奪,為納西族摩梭支系摩梭語,意即摔跤,有的也稱其為“抱腰”。是流行於雲南寧蒗永寧摩梭人中的一項民間體育活動。
舊時,占占奪比賽常由土司出錢召集進行,以均等的人數組隊。除了納西本民族的參加者,聚居在永寧的普米族、彝族男子也經常參加這一比賽。
如今的占占奪比賽,一般在納西族的轉山、結婚、葬禮、放牧和剪毛等節日或季節進行。比賽一般按年齡和體重大致相同的男子分組,參加者系腰帶。比賽開始前,對陣雙方相互抱住對方的腰部,或由肩至腋下斜抱住對方。比賽開始後,不準用腳,不準前抵、後推。一般採用淘汰賽,以將對手抱起摔翻在地為勝。
在納西族婚禮儀式上,占占奪比賽一般為男女兩家出隊互摔,勝多負少的一方為優勝。
東巴跳,為納西族原始宗教東巴教文武二道場中的武道場,原為一種跳神的舞蹈。這種舞蹈多在祭禮、婚喪或節日中由東巴集體演練,並保留有保留了較完整的原始形態。隨著社會的發展,演化至當代的東巴跳已經成為一種具有體育娛樂特點的舞蹈。
東巴跳的表演形式,包括了耍刀跳、弓箭跳以及磨刀跳等技巧形式。其中所體現出的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古典練操武功部分更是其特色。東巴跳中使用的武器有刀、盾、弓箭、矛、叉、劍、棍等。由東巴跳整個舞蹈的連續動作和其所表現的主題來看,展現的是納西人出征前的操練祈禱和勝利後祝捷。
在東巴跳表演中,首先是由跳者身著戰裝,手執刀、矛、叉等兵器,伴隨著雄渾的戰鼓聲分兩隊入場。在接下來的實戰性的操練中,兩隊左砍右殺,不斷變化陣法,其中還穿插有投叉和飛矛表演。參與東巴跳的表演者,均為刀法攻防意識很強的能手。其技術動作有劈、砍、扎、刺、纏等;而步法則有弓步、跪步、磋步、虛步、蹲步和跳躍等。整個舞蹈過程所展現的動作,古樸實用,包含了武術的基本特徵,但在循序漸進的套路體系中又有著某些較隨意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