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赤芍[毛茛科芍藥屬植物]

川赤芍[毛茛科芍藥屬植物]
川赤芍[毛茛科芍藥屬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川赤芍(學名:Paeonia veitchii Lynch ):多年生草本。根圓柱形,直徑1.5-2厘米。莖高30-80厘米,無毛。葉為二回三出複葉,葉片輪廓寬卵形,長7.5-20厘米;小葉成羽狀分裂,裂片窄披針形至披針形,全緣,表面深綠色,背面淡綠色,無毛。花2-4朵,生莖頂端及葉腋,有時僅頂端一朵開放;苞片2-3,分裂或不裂,披針形,大小不等;萼片4,寬卵形;花瓣6-9,倒卵形,長3-4厘米,寬1.5-3厘米,紫紅色或粉紅色。花期5-6月,果期7月。

是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在中國的西藏、甘肅、青海、四川、陝西等地,生長於海拔1,800至3,700米的地區,常生長在山坡林下草叢中、路旁及山坡疏林中,是較矮小的芍藥屬品種。根可藥用,含芍藥甙,有活血通經、涼血散瘀、清熱解毒的功效。(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川赤芍 川赤芍

川赤芍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圓柱形,直徑1.5-2厘米。莖高30-80厘米,少有1米以上,無毛。葉為二回三出複葉,葉片輪廓寬卵形,長7.5-20厘米;小葉成羽狀分裂,裂片窄披針形至披針形,寬4-16毫米,頂端漸尖,全緣,表面深綠色,沿葉脈疏生短柔毛,背面淡綠色,無毛;葉柄長3-9厘米。  

花2-4朵,生莖頂端及葉腋,有時僅頂端一朵開放,而葉腋有發育不好的花芽,直徑4.2-10厘米;苞片2-3,分裂或不裂,披針形,大小不等;萼片4,寬卵形,長1.7厘米,寬1-1.4厘米;花瓣6-9,倒卵形,長3-4厘米,寬1.5-3厘米,紫紅色或粉紅色;花絲長5-10毫米;花盤肉質,僅包裹心皮基部;心皮2-3(-5),密生黃色絨毛。蓇葖長1-2厘米,密生黃色絨毛。花期5-6月,果期7月。  

主要變種

毛赤芍(變種) 毛赤芍(變種) 毛赤芍(變種) Peaonia veitchii Lynch var. woodwardii (Stapf ex Cox) Stern 與川赤芍的區別:葉片背面葉脈、葉緣、葉柄及萼片內面具短硬毛。 分布於中國四川、甘肅南部。生海拔2500-3000米的山坡草地和灌叢中。模式標本采自甘肅卓尼。 
光果赤芍(變種) 光果赤芍(變種) 光果赤芍(變種) Paeonia veitchii var. leiocarpa W. T. Wang et S. H. Wang in Addenda. 與川赤芍的區別:心皮光滑、無毛。 分布於中國四川西部(金川)、甘肅南部(舟曲)。生海拔2700米的溝旁及林下。模式標本采自四川金川。 
單花赤芍(變種) 單花赤芍(變種) 單花赤芍(變種) Paeonia veitchii var. uniflora K. Y. Pan in Addenda 與川赤芍的區別:花為單花頂生,莖上部葉腋沒有發育不好的花芽。 分布於中國四川西北部、甘肅(天祝)、陝西(華山)、山西(五台山)。生海拔2300-3800米的山地林下及山坡草地。模式標本采自四川甘孜。 
白花赤芍(亞種) 白花赤芍(亞種) 白花赤芍(亞種) Paeonia veitchii subsp. altaica (K.M.Dai & T.H.Ying) Halda 白花赤芍在萌芽階段有一種淡淡的粉色,其後台才開出純白色的花朵。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西藏東部、四川西部、青海東部、甘肅及陝西南部。在四川生海拔2550-3700米的山坡林下草叢中及路旁,在其它地區生海拔1800-2800米的山坡疏林中。模式標本采自四川西部。  

生長習性

川赤芍肉質深根花卉,宜高燥,土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pH6-7.5,沙壤土,8月中旬至9月下旬栽植。一年追肥3次,出土展葉後施速效肥,花後肥及入冬前的長效肥。冬季-10℃可堆土防寒,土厚20厘米。芍藥原系中國華北、華中野生花卉,後來人工栽培,是中國古老的傳統名貴花卉之一,各地均有栽植引種.芍藥性喜溫和、較為乾燥的氣候.故耐旱忌濕,喜陽光而又耐半陰。適宜種植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疏鬆肥沃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土中。  

繁殖方式

播種

播種在處暑前後果變黑時採下,晾乾,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種,當年只長根不發芽,第二年春發芽,到8月底至9月上中旬移栽,4年後開花。  

分株

分株繁殖多在9月下旬及10月上旬進行,過早新芽尚未形成,過遲則天氣變冷地溫低,不利於生長發育.分株時,先將地上莖葉從靠近地面處剪去,然後將全部根挖出,抖去泥土,根據原窩根的多少,3-5個萌生新芽為一叢,分為若干個叢株,其切口處用草木灰或硫磺粉塗抹,阻止細菌入侵,晾1-2天,使根變軟栽植時不易折斷即可.栽埋深淺,以植根舒展,新苗芽頭低於地面5-8 厘米不怕凍壞為宜.芍藥分株年限,可根據栽植需要來定,若是藥用栽培以采根為目的,3-5年即可分株一次; 若系觀賞,可5-7 年分株一次,年限長點較好.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選擇土質疏鬆、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平地或緩坡,耕翻30厘米左右,清除田間石塊、雜草和草根,然後打壠或作畦。如砂質較重透水好的地塊,宜採用平畦,土質較粘透水不良的地塊,宜採用高畦。畦高15厘米左右,畦寬100-140厘米,畦間距35厘米。  

種植方法

畦面順向開淺溝,溝深5-7厘米,條播,將種子均勻撒入溝中,覆土5厘米左右,稍鎮壓。最好上蓋廄肥。第2年5月開始出苗,每年5-6月追施農家肥1次,冬季在畦面鋪圈肥或土雜肥,以保全全越冬。培育2年後作種苗進行移栽,移栽方法同芽頭栽法。種子繁殖,因生長年限長,一般需用5年左右才能收穫,生產上多不採用。

芽頭栽法:可採用大壟栽培。在壟上開溝,將選好的芽頭按株距30厘米栽種,芽朝上,用少量土固定芽頭,再用腐熟餅肥或有機肥料施入溝內,覆土後稍壓即可。

1.

畦面順向開淺溝,溝深5-7厘米,條播,將種子均勻撒入溝中,覆土5厘米左右,稍鎮壓。最好上蓋廄肥。第2年5月開始出苗,每年5-6月追施農家肥1次,冬季在畦面鋪圈肥或土雜肥,以保全全越冬。培育2年後作種苗進行移栽,移栽方法同芽頭栽法。種子繁殖,因生長年限長,一般需用5年左右才能收穫,生產上多不採用。

2.

芽頭栽法:可採用大壟栽培。在壟上開溝,將選好的芽頭按株距30厘米栽種,芽朝上,用少量土固定芽頭,再用腐熟餅肥或有機肥料施入溝內,覆土後稍壓即可。

田間管理

中耕除草:栽種後,頭兩年幼苗矮小,最好在畦面鋪上圈肥,不僅增加肥力,並抑制雜草的生長。栽後第2年紅芽露出後,應立即中耕除草,此時的赤芍根纖細,紮根不深,不宜深鋤。5,6月各中耕除草一次。

培土、灌溉:每年冬季在清理枯枝殘葉的同時,應培土1次,以防止越冬芽露出地面枯死。在夏季高溫乾燥時期,也應適當培土抗旱。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灌溉。多雨季節,要及時排水。

摘蕾:現蕾時,選晴天將花蕾全部摘除,以利根部生長。留種的植株,可適當去掉部分花蕾,使種子充實飽滿。

間作:栽後當年和第2年,可適當在赤芍空間栽種玉米、大豆,以降低夏季地表溫度,又能收穫糧食。

1.

中耕除草:栽種後,頭兩年幼苗矮小,最好在畦面鋪上圈肥,不僅增加肥力,並抑制雜草的生長。栽後第2年紅芽露出後,應立即中耕除草,此時的赤芍根纖細,紮根不深,不宜深鋤。5,6月各中耕除草一次。

2.

培土、灌溉:每年冬季在清理枯枝殘葉的同時,應培土1次,以防止越冬芽露出地面枯死。在夏季高溫乾燥時期,也應適當培土抗旱。有條件的地區,可以灌溉。多雨季節,要及時排水。

3.

摘蕾:現蕾時,選晴天將花蕾全部摘除,以利根部生長。留種的植株,可適當去掉部分花蕾,使種子充實飽滿。

4.

間作:栽後當年和第2年,可適當在赤芍空間栽種玉米、大豆,以降低夏季地表溫度,又能收穫糧食。

病蟲防治

芍藥灰霉病

是由一種真菌引起的病害,葉、莖、花等部位均會被害。病菌主要以菌核隨病葉脫落,在土中越冬。一般在開花以後發病,陰雨連綿時最重。防治方法:發病後,清除被害枝葉,集中燒毀或深埋。採取輪作或選用無病種芽,平時應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排水,保持通風透光。易發病期和發病初期用1∶1∶100波爾多液噴曬植株,每隔10-14天噴1次,連續進行3-4次。  

芍藥鏽病

是由一種真菌引起的病害,危害葉片。7、8月病情加重。防治方法:芍藥收穫時將殘株病葉集中燒毀,減少越冬菌源。在發病初期噴波美0.3-0.4度石硫合劑或97%敵銹鈉400倍液效果良好。  

害蟲

有蠐螬、地老虎、螻蛄等危害根部。每畝可用辛硫磷2公斤,製成毒土,結合整地撒入土中毒殺。  

主要價值

根供藥用,稱“赤芍”,能活血通經,涼血散瘀,清熱解毒。  

五椏果目百科

五椏果目種類

五椏果目只有1科10屬約300種。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類法將其列在五椏果亞綱中,包括2科─五椏果科和芍藥科,1998年根據基因親緣關係分類的APG 分類法不承認這個目,將芍藥科列在虎耳草目之下,將五椏果科直接列在核心真雙子葉植物分支之下,不屬於任何一目,2003年經過修訂的APG II 分類法維持原分類,但2007年2月21日新修訂的結果是恢復五椏果目,只包括五椏果科一個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