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紀濱海風成沉積

中國濱海風成沉積作用存在著明顯的時間和空間上的規律性。中國海岸帶普遍發育晚第四紀的風成沉積物。在距離岸線數千米到數十千米的范國內,斷斷續續,呈帶狀圍繞中國大陸分布。中國地處東亞季風帶。沿海風力強勁,普遍具有形成風成沉積所必要的動力學條件。其分布情況因物源和保存條件的不同因地而異,與海岸的類型密切相關。

簡介

中國濱海風成沉積作用存在著明顯的時間和空間上的規律性。中國海岸帶普遍發育晚第四紀的風成沉積物。在距離岸線數千米到數十千米的范國內,斷斷續續,呈帶狀圍繞中國大陸分布。中國地處東亞季風帶。沿海風力強勁,普遍具有形成風成沉積所必要的動力學條件。其分布情況因物源和保存條件的不同因地而異,與海岸的類型密切相關。

正在遭受侵蝕的上升海岸,若無適當的盆地來儲存碎屑物質,二般不會有風成沉積物發育。在處於沉降狀態的泥質海岸,由於缺乏形成風成沉積物所必需的粗碎屑,也不能形成風成沉積物。目前發現的風成沉積物,主要分布在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南端、長江三角洲、閩浙沿海、海南島周邊地區的砂質海岸及南海的一些珊瑚礁島。

形成

沿海風成沉積物的形成,與海平面的位置有密切關係,因而具有時代上的規律性。現有的測年資料顯示,現代中國海岸的風成沉積,大多形成於末次冰期。最老的在70 ka以上,覆蓋在不同的基底之上。冰期氣候乾旱,潛水面低,有利於物理風化作用的進行和砂質沉積物的活動。待到全新世開始,距今10 ka以前,隨著全球海平面的上升,氣候逐漸轉趨濕潤,較大規模的風成沉積作用基本上也就停止了。古土壤的形成,是沙丘從活動期轉人消亡期的二種標誌,代表平衡環境的出現。其沉積基準面接近或略高於沉積底面。氣候轉趨溫濕,是風成沙丘轉入消亡期的基本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二的原因。沉積基準面的局部變化導致潛水面上升和植被的發育,都可能引起古土壤層的形成。中國沿海風成沉積物中的古土壤層,其成壤化程度都比較低,地方性的影響強烈,陸生蝸牛或有或無。因此,除了區域性的規律外,必須考慮各地的地方性特點,不能簡單地進行對比。

物源

風成沉積物的成分取決於物源,是緯度帶的物質表現。中國大陸的濱海風成沉積物主要是以石英為主的陸屑沉積物。在孤懸於南海的礁島上,則主要是以碳酸鹽質的生物碎屑顆粒或石屑顆粒為主的內源碎屑沉積物。

大多數地區的風成沉積物,都有較高的結構和成分成熟度,但在有的地區,如柳夼的風成沉積,細粒物質的簸選不徹底,客至出現局部的泥基支撐。石英顆粒的圓度亦比較差,指示二種沉積速率較快,風成作用的歷史比較短暫的沉積環境。說明風成沉積沉積和成岩歷史因地而異,需要對各個案例進行具體的分析。

機制

風成沉積物中保留的大多是盛行風的記錄。大規模的單向交錯層理,是風成沉積物的基本特徵之一。交錯層理前積層的傾向,代表盛行風的方向。在北半球的季風作用帶,盛行風為東北風。因此,中國沿海風成沉積物的三級界面,都傾向西南。西南風又要驅動沉積物的運動,但在東北鳳盛行的季節,西南風形成的沉積構造都保存幾率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